北京南北水溫差、密度、水雜質都有挺大的區別,冰釣,根據北京北部結冰時:指12月10—20日第1時段、12月21—31日第2時段、次年1月1—2月25日第3時段、2月26日—2月28日第4時段,魚群避寒、覓食狀況各不相同。
第1時段,驟寒期,魚秋季積攢的脂肪較多,逐漸合群,居於溝壑、水下低谷、凸包周圍,基本靜止不動,封口,即使找到魚群收獲也不多。
第2時段,隨脂肪有所消耗及基本適應寒冷,開始合群遊動,只要水低地形構成魚類覓食生存要素,冰眼開鑿量與釣獲量基本成正比。這一階段,魚體脂肪消耗量增大,會不斷覓食以補充體能,伴隨冰釣浮標信號增大,冰釣非常過癮。
第3時段,魚體脂肪消耗所剩無幾,近乎饑餓難忍,構成魚類覓食生存要素的水低地形其範圍也逐步擴大,根據以往經驗,找魚不是難事,很極易形成連桿。第4時段(嚴格講要停釣),魚群進入饑餓覓食期,釣獲量有所增加,但魚體相對瘦弱,受開春地氣影響,意識復蘇,魚群警惕性增強,重要的是同時存在的危險也明顯增強——冰已轉為豎茬,冰體不牢,極易塌冰,最好隔年在釣。
冰孔開鑿尋魚初探
初入冰場,在哪裏開鑿冰孔,應進行必要觀察:
①、冰孔多、冰釣人多,說明肯定存有一定魚獲機會,但是不要去人數密集處,以防危險。
②、冰孔水體渾濁,有草履蟲(江米蟲)遊弋,上魚機會高。
③、冰體低窪,冰下顏色較深,與冰層含大量氣泡交界處,最好是星點存有氣泡處,冰下水草應為稀草(大葉草),易存有鯽鯉等意釣魚種。
④、以冰場北岸(坡)為首選,基本原因是向陽背風,光照充裕,自然餌料多於南岸,水草茂盛,草帶之間易存魚。
⑤、冰蓋覆蓋大面積積雪時,水下水草(藻)受積雪阻隔陽光影響,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但不排氧氣,還大量消耗氧氣,魚會浮頭,不易施釣。
⑥、不急開組孔,先開一個試釣,定深,在孔中平移釣線,單孔內深淺不同時,魚獲多於平底。
⑦、不堅守,水深大於1.8米,最多等候15分鐘(低於1.8米應適當延長等候時間),順日照方向重開新孔,距離應在3至5米以外。
上魚規律淺見
以冰釣第2、第3時段為例,寒冷冰蓋下的鯽魚受水傳導震動(空氣震動)、水體溫差、水流、水傳導光線明暗、聲音等外界刺激因素,影響成降序排列,破冰用冰鑹(手搖、電動、汽油冰鉆另說)主要靠力度,冰下水距底0.8—1.2米,震動較大,冰破瞬間,水體受虹吸現象,會使水體流動,產生溫差,底棲魚十分敏感,會驚走2—5米,10至40分鐘可能回遊,冰下水距底1.5—1.8米,影響不大,驚魚距離大概為1.0—2.0米,10至20分鐘回遊,冰下水距底2.0—無限大(米),影響微弱,會呈現剛撈凈冰碴,下鉤即有訊號,提桿中魚令人興奮的現象(曾有經歷,沒魚另說)。
炸冰則另當別論,炸冰是個大工程,水體震動大,水流方向一致,不但會激起底棲魚整體上浮10—20厘米集群緩慢遊動,還會使水草(藻)集中釋放氧氣形成氣泡群,迫使膽小的鯽魚鉆出水草,原本不上魚的草縫、草邊,成為暫時魚道,同時,水體溫差相對平穩,魚受刺激小,警惕性不高,會提高中魚機會。
例如開鑿5個冰眼,其中部分冰眼(或相連、或間隔)上魚率高,原因是冰眼垂直向下水底地形存在草叢邊、稀草縫、石塊旁、小坑、小窪道、坡上沿兒坡下沿兒、障礙物邊等自然或人工形成易於鯽魚巡遊的魚道,上魚是肯定的。但受天氣、冰上氣溫、空氣壓力、水體含氧量、光照、光照改變水體上下層溫度等因素影響,即使同一天垂釣,中魚率也不盡相同,存在單時段中魚和多時段中魚等情況,基本上是兩個階段(8:00—炸冰—12:00、14:00—炸冰—18:00),炸冰結束後,叫上帝的歸上帝,叫凱撒的歸凱撒,一切趨於常態,中魚高峰告結(曾有經歷,一般規律).
但時隔幾天之後,再在原有的冰眼開鑿垂釣,原有上魚冰眼垂直向下水底地形會發生微妙變化,比如:冰蓋膨脹發生整體漂移導致垂直位置錯位了、領地巡遊魚釣光了、原有2寸的水草長高到4寸了、原來的稀草張密了、出現腐質了、水下障礙物、稀草、小坑小道小坡被人為改動了(拖網)等原因,導致中魚率降低或無魚可釣,多半是這種現象。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