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農村,沒有自來水,河就是農民的生命線,洗衣做飯澆灌,都離不開它。河水雖沒現在這樣清,但生態鏈完整豐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水草豐富,螺螄蚌殼躺在河底淤泥裏。農民離開了河,就不能生活生產。對孩子來說,河裏蘊藏的內容太豐富了,也成為最吸引孩子的地方之一。
到了春天,天氣轉暖,水裏的生物也開始了生長。螺螄慢慢遊到了橋堍上的青石板縫隙,蚌殼越來越肥大,成群的魚兒從東遊到西,從西遊到東,覓食遊玩。魚的種類也多,鯽魚、黑魚、草魚、參鰷魚、旁賓魚、汪刺等。
它們忽而出現在河面,忽而不見了,看著讓人想下水去捉。大人帶著孩子到橋堍淘米時,有時會拿個臉盆舀一盆水,裏面保管有幾條小魚。江南農村的人,愛吃魚,魚是營養豐富的葷菜,大人總說孩子吃了魚會變聰明,下雨天大人還會拿個網去溝裏捉魚。
村上的阿豐家,捉來的小魚稍微處理下,連裏面的內臟都沒清理幹凈就放鍋裏煎了入肚了。農民的日常菜肴離不開魚,釣魚也成了孩子一項重要娛樂活動,一來有得玩,二來還能為家裏的餐桌提供豐富菜肴。
我不愛吃魚,但也喜歡釣魚,我的漁具是自製的。父親從母親的縫紉機抽屜裏取出一根針,用火燒下,用鉗子彎成一個魚鉤,系上細線,上面穿上幾節鵝毛管子當浮子,找來一根粗細恰當的竹竿當魚桿。村上的小夥伴喜歡到我家屋後面釣魚,因為有橋堍可站人,還有幾棵大樹可遮陰,樹下的地中蚯蚓比較多。釣魚前有兩項準備工作,一是挖至少十來根蚯蚓,二準備好一些菜餅(油菜籽壓榨後的渣經水混合做成的團)。
文章由中國釣魚人網 整理收集,本文名《釣魚-兒時的釣魚最讓人回味》 原文《釣魚》
選擇河中水草較多的一處,灑幾個菜餅,放下釣子,安靜地等待。釣魚經驗豐富的終很少,有時浮子剛動一動,就有小夥伴拎起魚桿了,結果魚被嚇跑了;有時浮子被拖沈了,才拎起來,結果魚餌被吃光了,魚也跑了。釣魚需要很大的耐心,有時往往一個小時浮子都不動。
小夥伴們也在暗暗比較,要是誰釣上來一條魚,別的夥伴一準心裏著急。誰的浮子動了,旁邊一定有人提醒,自己也很緊張,不知道底下的魚能否釣上。浮子一沈一浮,馬上拉起,一條白晃晃的魚就飛到空中,立即引來歡呼。釣上來的魚,一般是參鰷魚,瘦長,不大。若是更小的旁賓魚,一般還不願放進魚桶,直接扔了。最稀奇的是鯽魚,個頭較大,也好吃,容易做成菜。
若***蚯蚓沒了,則到我家拿把刮子在樹下的地裏挖,保管不少,又粗。沒耐心時,就采幾片樹葉放在地上,坐著聊天,玩洋片。夜幕降臨,有的桶中有十來條魚,有的只有兩三條,這半天誰也不會白坐,總有些收獲。
大的,家人會油煎了享用,太小的一般當成貓魚給了貓吃***。這一天就過得很開心了。現在釣魚的地方也不少,有的是農莊,***釣魚工具也先進了不少,人也很多,但終沒兒時和小夥伴釣魚時來得快樂,因為那時無憂無慮,時間很多,而我們內心也是無比純真的。人在親近自然時獲得的快樂是永生難忘的,也是讓人無限懷念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