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大魚的魚情分析及底釣選位技巧
水庫大魚的魚情分析及底釣選位技巧
一、了解魚情
水庫的底層大魚,主要是指常見的鯉魚、草魚、和大鯽魚。鯉魚和鯽魚是標準的底層魚。草魚屬於中上層魚類,按常理說,應該釣浮或釣半水才行,但在多年的垂釣中,大草魚大多是在底層釣獲的。鰱鱅魚屬上層魚類,但在水底活動覓食的時候也不少,不是主釣魚種,而是兼釣魚種。
雖然底層大魚比較少,但大型魚活動都有一個規律,它們都有固定的洄遊路線和活動地點,鰱鱅魚除外。大鯉魚多是“獨行客”,不到繁殖季節一般不會集群活動,但也不是絕對的,它們偶爾也會遊到一起,這也是有時在一個釣點接二連三有大鯉魚咬鉤的原因。
草魚屬群居魚類,但魚的個頭大小不等,甚至是相差很多,這與放養時間長短有關。
大鯽魚是標準的底棲魚種,雖然也集群活動,但數量不多,大多是三五條一群,不像小鯽魚那樣能聚集成大群體。
鰱鱅魚屬上層魚類,集群性很強,不管大魚還是小魚,都是群居生活。之所以鰱鱅魚不在主釣之列,是因為它們是濾食性魚類,為了養活自己,整日逐浮遊生物,過的是漂泊不定的“遊牧”生活。因居無“定所”,只好把它列入兼釣之列。
二、選擇釣位
大魚都喜歡在含氧量較高的深水處活動,雖然鯉魚有在泥裏尋找微生物和線蟲等食物的習慣,但汙泥底卻不是釣鯉魚的好地方。大草魚喜歡水質好流動強的水域、含氧量高的沙石質水域;大鰱鱅魚則喜歡易聚集微生物、浮遊生物的腐殖質的水域。
根據這些特點,釣點應在進出水口兩側、山腳下、沙石質水域的陡坡處、大壩下的深水亂石區、陡坡坡底與平地的交界處、凸出到水中的尖角處,和宜聚集浮遊生物、微生物的回水灣處,但水一定要深。深淺水交界處、沙石質水底的大石砬子處、沈船處、離岸較遠的沙石質淺灘處(最少在100米外,水深不能低於3米,使用海竿送鉤法)、被風浪沖刷出的梯形外(梯形處沈積了豐富的腐殖質和有機養分、植物種子、微生物和水生昆蟲,是鯉魚覓食的必到之處,釣點離岸邊越遠釣上的鯉魚越大)、茂密水草的明水處(離水草不能低於竿線的總長度)、易聚集微生物、浮遊生物、腐殖質和水生昆蟲的大灣子處。
以上地點都是釣底層大魚的最佳釣點。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釣點水位一定要深,最淺不低於5米,最深不要超過10米。如果水位太深的話,壓力大,光線照射不透,食物稀少,含氧量又低,不是大魚活動覓食的好地方。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