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轉載]如何在大水庫選擇釣鯽魚的位置我要推薦

在養殖塘裏,釣魚的位置對魚獲會有影響,但是差別不會太大。在大中型水庫湖泊釣鯽魚,釣位的選擇就是釣鯽魚的第一要素了。釣技、餌料一定會影響收獲的多少,位置卻決定是否會當空軍。關於釣魚選位的重要性和選位的方法,民間有許多著名的諺語,許多大師也有精辟的論述。然而,每當我們面對那煙波浩渺的水面的時候,還是會有些茫然,不知道在那裏下鉤好。 n; l3 F1 }# L" g 其實,魚類沒有人類那麼豐富的情感,更沒有對事物的邏輯判斷能力,根本不具備和人類較量的智商。說簡單些,魚類每天的活動僅僅是圍繞著尋覓食物這一個主題。鯽魚生活在食物鏈的中下層,為了生存和繁衍,本能地會選擇最容易獲取食物,又比較安全的生存環境。這樣來看問題事情就再簡單不過了。
鯽魚的食物,以其生長發育的階段不同而不同。在幼魚期完全以水生的輪蟲、草履蟲等微小的水生生物為食。稍大以後攝食個體較大的枝角類和橈足類水蚤蟲。這些都是營養極為豐富的天然食物,有利於身體的迅速生長。個體長成以後,必須攝食可以提供更大量營養,食物來源更加廣泛的水藻、水草、昆蟲、軟體動物和小魚蝦等等食物來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
大型的水庫、湖泊,一般不會投餵餌料,幾乎完全依靠天然的食物鏈維系魚類的生存繁衍。水藻和微生物處在食物鏈的最下端,其上是水蚤蟲、昆蟲和水生軟體動物,小魚蝦在食物鏈的中間,最上層的是肉食性魚類。而食物鏈上層的魚類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反過來促進低等水生生物的生長。 最適合水藻、輪蟲、草履蟲等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是水流變化不大,深淺適宜,水草豐茂的水體。在這種地方因為水草的光合作用而含氧量較高,吸引了更多的魚類逗留。魚類排泄的有機物質多,創造了低等生物良好的生存條件。在這樣的環境裏魚比較多就不奇怪了。而太深的水底缺少陽光,水生植物和水藻缺少良好的生存條件,也無法通過光和作用產生氧氣,使水太深的地方缺氧,魚類的生存環境惡劣,當然也難以釣到魚了。# b# ?. m* O% Z( J u; H5 }/ v5 l+ G 鯽魚處在食物鏈的中間,既需要捕食大量的低等生物和小魚小蝦維持生命,繁衍後代,又要躲避翹嘴鲌、烏魚等多種肉食魚類的追捕。出於本能,會更喜歡餌料豐富,多水草,多障礙的水體。這樣進可以方便地攝食,退可以安全地逃避強敵。 4 R3 b) V, P( o$ T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釣位的選擇就不難了。在水庫、湖泊釣鯽魚,一定要根據當時的季節,選擇那些適合微生物生長,水流變化不大的水域。找那些多水草,多水下障礙,水下地形喲有起伏變化的位置。尤其是要找地形高低變化的結合部。這種地方有鯽魚賴以生存的豐富的天然餌料,還給弱小的鯽魚安全感。一個這樣的位置有時候光憑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在魚鉤上掛重物耐心地大面積地逐一試探,找出最佳點。有條件時還要下水摸索一番,弄清楚水下地形和收獲的關系,這就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湖水消退後要留神記住各處地形,今後肯定會更輕松地幫助你找到理想的釣位。在野釣中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兩人相隔不遠,一處頻頻上魚,另一處卻收獲甚少,那往往就是地形差異的影響造成的。
釣鯽魚要靠近水草,這個道理誰都明白,需要弄清楚的事,靠近水草是指靠近金魚草等天然水生的水草才有好的效果。靠近紫藤澤蘭(俗稱水花生,革命草)等陸生草的效果則較差。這種植物常常是在水面蓬蓬勃勃地一大片,水下則是空蕩蕩的。表面上距離水草很近,實際上還遠著呢。需要設法真正地靠近水下的水草,有時得撥開水面的藤蔓,從縫隙中間垂釣。至於剛剛被水淹沒的蒿草等雜草,那就要敬而遠之,那種地方釣到鯽魚的可能性很小,損失魚鉤的可能性倒是很大。 有人喜歡在別人反復垂釣的地點下竿,那裏肯定能夠釣到魚。但是這種地方由於反復垂釣,魚的密度大大減少,而且久而久之招來一大群小雜魚,收獲往往不盡如人意。尋覓到一個很少有人垂釣的地方,往往大獲豐收,那種成就感帶來的喜悅,正是野釣的魅力所在。q, g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