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在水面跳怎麼釣魚?
鯽魚在水面跳,一般不是很好釣。通常情況下是缺氧導致,或者是產籽在水面遊走會跳動。若是因為缺氧導致魚不是很好釣。若是場子的話,產完子之後有一個窗口期,它會大量歷史補充能量。這個時間點,在它產籽的附近下桿,往往比較好釣。現在野外水域禁魚,請謹慎下桿。
野釣鯽魚最為常見,一年四季可釣,樂趣十足。
春冬季野釣鯽魚,魚獲一般頗豐,春季釣鯽魚,鯽魚在草邊產子,釣草邊效果好,不過提倡建議釣獲放流。一般酒米少量打窩,蚯蚓即可作釣。
冬天作釣鯽魚時,可以提前酒米打窩,長桿短線傳統釣法作釣,掛蚯蚓獲紅蟲,天冷小魚鬧窩相對較少,大板鯽較多,釣的過癮。野釣驚喜較多,中魚後應運用合理的溜魚方式,所以線組還是不宜過大。
手桿作釣,一般拉餌打頻率作窩。
祝爆護!
釣鯽魚怎樣下鉤起鉤
(1)安裝釣餌和觀察窩塘
在打好窩子之後,過5--20分鐘,當一些鯽魚聞到魚餌散發出來的香味,就會陸續來到窩點探察究竟。就在這幾分鐘空隙時間內,要把釣餌安裝好。
釣鯽魚,最好用紅色的蚯蚓,蚯蚓的大小,以3--4厘米長最合適。若是臥鉤,可將整條的蚯蚓裝上;若是用朝天鉤,則用稍大些的蚯蚓的半截就行了。
裝好釣餌後,先要看看窩子內來的魚多不多。若魚來得多,水面會泛有許多小氣泡(俗稱魚星),釣魚界的術語叫作「大醒」;若魚來得少,則叫作「小醒」。但不論魚來得多還是少,這時都應開始下鉤垂釣,不可坐失良機。有沒有打窩之後始終沒有魚來的情況呢?有的。若遇到這種情況,這個窩塘就成了「啞窩」,需要到別的窩塘去下鉤了。但要註意,窩子醒得有旱有遲,快的3--5分鐘就醒,但遲的也有半小時甚至一小時的,必須耐心等待一小時之後再作出決斷。
(2)徐徐下鉤,並註意浮漂動靜
當窩塘附近有魚兒活動時,水面會不斷地有小氣泡出現,說明下鉤的時機已到。先將釣鉤放入水中讓它下沈,測試一下水有多深,然後考慮餌鉤應沈人多深比較適當,將浮漂調整在適當的高度,如果浮漂是用6截羽梗製成的,那麼當餌鉤下沈後,有半數浮漂沈入水中,水面上還浮著3截,那就可以了。
在下鉤時,要慢慢地讓鉤下墜,不可猛然一下,讓水面發出聲響,否則會把魚嚇跑。當餌鉤沈至水的中層,將要達到水底時,最好略微抖動一下,以引起魚的註意,誘它前來攝食,然後讓餌鉤沈到水底。這時,要把水面上多余的魚線輕輕地撥在一邊,不讓它擋住釣者的視線,以便清楚地觀察到浮漂的動靜,一旦發現有魚吞鉤時,及時提拎魚竿,免得措手不及,錯過最佳時機。
(3)準確把握拎鉤時機
要準確地把握好拎鉤的時機,首先要註意避免拎鉤時會遇到的困難和麻煩。值得註意的是,要適當控製竿梢下魚線的長度,水面上多余的活動魚線,最好在0.5--0.8米左右,否則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當發現魚兒已吞鉤,需要舉竿提鉤時,原來只要把竿舉至70度至90度就能把魚提出水面,但由於水面上的線太長,卻需要舉竿至200度角才能把魚提拎上岸,這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常常會使釣餌和魚一起纏在水草叢中,甚至不但魚未能拿到,還弄得竿斷線折。
關於拎鉤的時機,以下幾點可以參考:
①當餌鉤沈在水中時,若浮漂只略微點了一二下,這並不是魚兒已經吞鉤的跡象,很可能只是魚兒碰動了餌鉤,或是魚兒試探性地嘗一下魚餌的品種和滋味,此時不可貿然起鉤。
②如果所安放的餌較小,剛能裹住魚鉤,若浮漂出現「捧」或「拖」的跡象時,可以立即起鉤。
③如果用較長的蚯蚓作餌,魚鉤上只套了半條蚯蚓,還有多余的一小段蚯蚓在鉤尖之外蠕動,此一情景最能引魚撲食。但此時若出現浮漂稍有沈或捧的跡象時,還只是餌的多余部分被魚咬住,而尚未將餌吞入口中,此時不可拎鉤,要等到浮漂大捧和反復捧時,才表明魚兒已將鉤吞進口中,此時起鉤較有把握。
④如果用整條蚯蚓作餌,若見浮漂連續捧、拖幾次以後就不見動靜了,這是魚已將鉤吞入口的跡象,應立即起鉤。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