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竿怎麼釣鰱鱅魚?
1、線組
3.6~4.5米遠投海竿5支最為適宜,竿背多了人太累,少了不能快速誘魚進窩。每竿配優質漁線輪一只,而且要能裝100米6號漁線或7號線,出線收線要輕松順暢,鉤組組裝從下往上依次是炸彈鉤(10-13號)、連結環、葫蘆漂、太空豆、海竿空心墜。
釣線上裝一個圓柱形太空豆起固定葫蘆漂的作用,可上下移動調整所釣水層,多在1-5米間調整。釣鰱鱅準確快速找到魚層很是關鍵。鰱鱅是中上層 魚,喜歡在水體中上層群遊覓食,它們以吃水中上層的藻類或浮遊生物為主,所以5支竿的太空豆一開始可分別定在1米、2米、3米、4米、5米處。
5支竿第一輪餌拋出後,一般見哪支竿先上魚,就把另4支竿的太空豆都調到先上魚的那個水層上,而且另4支竿也盡量往先上魚的那支漂附近拋投,達到快速聚魚上魚的目的。隨水溫、餌料、周圍環境的變化,鰱鱅偶爾也會從水的中上層下潛到中下層,尤其是水位不太深的中小型庫塘中。
這時漁線上的太空豆可以往深水層調整,甚至 可以改釣浮為釣底,即去掉葫蘆漂,空心墜換成底釣鱉形墜,太空豆移到竿尖處,與炸彈鉤底釣鯉魚方法相同。炎夏悶熱天氣鰱鱅有時也會大量浮頭,這時無論你釣 浮釣底,魚都不會開口,可立即手竿打道回府。
鰱鱅嘴大嘴硬,炸彈鉤盡量用大號鉤,我平常多用伊勢尼13號炸彈鉤。鉤用過幾次後,鉤尖不鋒利 了就必須換新鉤,尤其是下鉤必須要保持鋒利。鰱鱅吃食時是濾食的,是將餌團連餌帶鉤吸入嘴中的,所以每次所捏成的倒陀螺形餌團不能太大,埋鉤時6個鉤尖必須向外。
鉤不能埋太深,拋竿後炸彈鉤餌一落水,鉤與餌要能迅速分離而且鉤不掛線不掛漂為最好,這與炸彈鉤底釣鯉魚埋鉤方法明顯不同。海竿輪子上的100米 線使用一段時間後,要從一個輪子上捯到另一個輪子上,即調頭使用。漁線出現扭曲或破損嚴重時要及時更換新線,保證以後出釣時少斷線少跑魚。
2、拋竿
海 竿釣鰱鱅每次拋竿一定要準要遠要集中。比如5支海竿鉤餌拋出後,5個葫蘆漂在離岸約40米處形成「一」字形或小扇形或梅花形,這樣可迅速形成魚窩,容易誘魚吃餌,也節省餌料。每個葫蘆漂間距離保持在1.5米左右,風大時可適當離遠一點,避免鉤、線、漂相互纏繞。
5支海竿要分別向前斜立在插地竿叉上,調節好線的松緊度,調整好輪子曳力,不可過松過死。如果拋投不準確或拋投後鉤墜不要線或小雜魚上鉤,必須立即捏餌裝餌重拋。每天前兩輪拋竿要勤換食,以後每隔1.5小時左右換一遍食,只要見葫蘆漂倒在水面不動即可換食。
3、選位
「七分釣位,三分 釣技」,釣鰱鱅也是如此。多數時候,鰱鱅喜歡成群在湖庫老河道深水區活動,那裏藻類、浮遊生物豐富,有的也喜歡在湖庫避風回水灣或避風陡坎懸崖下巡遊。
多數時候選點要在釣友們常常釣鰱鱅的老釣位上堅守,這些地方經過長期大量拋食,已形成了老窩子,吃慣了的鰱鱅慢慢形成了條件反射,到飯點了它們就會前去覓食。海竿浮釣鰱鱅最忌諱打一槍就換個地方,耐心堅守老窩子,總會有驚喜,這是釣鰱人長期野釣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4、遛魚起魚
見葫蘆漂突然大黑漂即可雙手握竿急向後有力揚竿刺魚,再勻速搖輪收線,抄網對準魚頭抄魚入網慢慢拖魚上岸起魚。有時漂輕微倒下又站立,重復幾次後突然黑漂, 往往是大魚上鉤,而不是小雜魚上鉤,這點在夜釣時往往容易被忽略。通常五六斤以下的鰱鱅上鉤後基本沒有多大的沖刺力道,一般可直接搖輪收線抄魚上岸。
10斤以上的大白鰱大花鰱中鉤後前幾次掙紮力度較大,如果魚向遠處沖刺發力急竄要線,不可強行搖輪收線,而是要調松輪子曳力器放線。經放線收線幾個回合後大魚漸漸就沒了力道,魚只要一遛翻白,即可迅速搖輪收線用抄網抄魚,不能給大魚一絲喘息機會。
如果魚向岸邊遊來,搖輪收線時要註意掌握角度,速度力度要均勻, 盡量繃緊漁線,不能松線讓魚突然翻身回頭,否則容易脫鉤跑魚。當然野釣大鰱鱅最好是兩三人結伴而行,可相互照應,安全有保障;幾人輪流觀漂盯漂,人不會太累;有人幫忙,遛魚抄魚也更有把握。
5、關註
關註天氣。突然變天的前一天好釣鰱鱅,所以出釣前要關註當地前後幾天的天氣預報。如果當天鰱鱅不開口,而且水邊蚊蟲很活躍,往往次日非常好釣。早上出釣前觀察家裏魚缸中的金魚吃食是否活躍,如果是,當天出釣鰱鱅通常收獲不錯。
關註時間。早上到網箱附近水域釣魚,觀察漁民餵食時網箱中的魚吃食不積極,通常當天釣魚收獲不大,釣鰱鱅最佳時間是早晨5-9點。如果前兩輪食拋出後無魚咬鉤,老釣手們一般選擇立即收竿打道回府。
關註溫度。鰱鱅喜歡的水溫多在18℃-30℃,通常微風舒適的陰天比烈日炎炎的大晴天好釣,日溫差很小的時候好釣,日溫差在10℃以上不宜出釣,入伏後夜釣更容易上大花鰱,夏天夜釣上巨物的可能性較大。
海竿飛鉤是浮釣鰱鱅魚的最佳首選。不過,在釣組的裝配上,差別卻是很大的,關鍵是在投遠投準的前題下,還要根據鰱鱅魚泳層的深淺來確定水線長度。而水線長度要依據水情、水溫、魚情和天氣等因素的不同不斷進行變換,這就給釣組出了一道難度較大的課題。若是運用傳統調法,水線長度在1米以上,就會因竿尖外預留線過長,影響拋投或無法拋投。而運用給海竿拴「副線」的辦法,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如圖1)。 一、釣組的組成 1.「副線」。是由一條長約1.5—2米的釣線對折而成,對折處結一死扣與主線相連(連浮漂的設為副線①,連飛鉤的設為副線②,①稍短於②)。 2.太空豆。用稍大一點的太空豆,為的是中間能穿過雙股「副線」。它可以上下滑動,用來調解水線長度。向上滑動就加長了水線,向下滑動就縮短了水線長度,是一個很關鍵的部件。必要時可連裝兩個太空豆,以防錯位。 鰱鱅生性膽小懼人,在一般情況下不會靠近岸邊活動,大多在水庫中央深水區域遊弋,特別是個頭較大的鰱鱅更是如此。這也許是它們「與眾不同」的一個特點吧。因此,釣鰱鱅,在近岸是難有釣獲的,其釣點應當選擇在水庫中央的深水處。在鰱鱅密度很高時,近岸處也可以釣到魚,但是釣起來的都是小鰱鱅。所以,「釣鰱釣遠」是非常要緊的。同時,每次拋投鉤餌要註意準確地投到同一個「點」上,以便形成比較集中的「霧化餌區」,使釣點成為真正的「窩點」。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亂投一氣,難以形成「窩子」誘魚效果就差多了。許多人釣不上魚,選擇釣點不當,釣點形不成「窩子」是重要原因。 二、關於餌料 由於鰱鱅吸食方式與眾不同,釣鰱鱅用餌也因此有其特殊性和針對性,這是釣鰱鱅之關鍵。其餌料必須同時具備兩個要點:一是酸臭氣味,二是溶散霧化。盡管近兩年在鰱鱅餌的氣味方面有「多樣化」的趨向,但是,筆者認為,鰱嗜酸,鱅嗜臭的基本習性始終沒有變,釣鰱鱅使用發酵酸臭味餌是必不可少的。餌料還必須霧化性能好;這是由於鰱鱅攝食是采取「喝吸」水中浮遊物的方式所決定的。「霧化」的主要功能在於「方便」鰱鱅吸食,「浮遊物」掩護著炸彈鉤(裸鉤),吸食「浮遊物」時吸進裸鉤,達到以釣獲之目的。在這兩個要點之中,「氣味」的主要功能是誘魚,「霧化」的主要功能是釣魚。而「霧化」比「氣味」更重要;一個入水後始終不化散的餌團,也許它的氣味可以誘魚而來,卻難以真正把鰱鱅釣上來的———偶爾掛上一尾是有可能的,但是,那不是「釣」魚。還有,餌團的用料,要越細越好,因為實踐證明,霧化後的「浮遊物」,粉狀的比片狀的效果要好得多。 海竿浮釣鰱鱅,普遍采用「大漂無墜釣法」。其組合:釣線上先穿一粒太空豆(主要是控製大魚漂,目的是調整釣浮的深淺),再穿上能在釣線上滑動的大魚漂,然後在釣線前端拴結一死扣(掛鉤餌用),最後掛上鉤餌。拋投前,搖輪收線,大魚漂移到「死扣」處,與鉤餌相當接近,非常便於投出鉤餌。這種組合的優點是操作方便快捷,釣深釣淺自如;缺點是風大時漂鉤餌易偏離窩子。因此,有大風時,可在穿大魚漂前先穿上一個在釣線上能任意滑動的大孔墜子,變「漂遊釣」為「定點釣」。釣組中,要特別註意鉤的問題,一是鉤要銳利,最好用新鉤,便於刺進魚嘴,二是要使用較大號的鉤,因為鰱鱅嘴巴大,不用擔心「吞」不進鉤,主要是考慮鰱鱅口唇肉質細嫩,唇骨易脆,鉤小了容易脫出,而大鉤則掛得牢。據實踐,一般情況下,進魚嘴的都是炸彈鉤的尾鉤。所以,有人在炸彈鉤上再拴一只長子線的「尾鉤」,或者自製2~4棵長子線鉤的「鰱鉤」,效果都很不錯。 四、關於漂象 鰱鱅中鉤後,一般是黑漂。但是有時候漂象也有不同表現:鰱中鉤,漂時沈時浮或橫向移動;鱅中鉤,漂有時在原地打轉或微微抖動。這些漂象都說明所上鰱鱅不是很大,一般在1千克左右。如果是魚漂上下快速抖動,一定是小雜魚鬧鉤,可以不予理會,直到魚漂臥倒在水面,魚漂不再抖動(鉤上無餌了),再收竿換餌。遇有小雜魚鬧鉤突然魚漂停止不動,而魚漂卻沒有臥伏水面(表明鉤上有餌)時,表明大鰱鱅已進入「窩點」了。 拋竿後,如果是「無墜釣法」,待魚漂站立後,應跟著擡竿拉線,使釣線全部入水,再扳回繞線輪鎖扣。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釣線在水面漂浮,有風時將漂、鉤餌拉出「窩子」。如果是有墜「定點釣法」,投竿後,立即揚竿拉線,使重墜順利落底,漂站立後再插竿緊線;如漂未浮出水面,說明墜子纏繞了釣線,或者墜子纏繞在鉤上,或者墜、鉤、漂、線相互纏繞,墜子不能落底。這時,只能收線重新掛鉤餌拋投。由於「定點釣法」最容易出現鉤、墜、線纏繞,所以最好采取「無墜釣法」。 魚中鉤後,一般不用揚竿,只是拉直釣線,慢慢搖輪收線即可。這是因為鰱鱅口唇內嫩骨脆,大力揚竿和快速收線,容易造成脫鉤跑魚。中鉤後,鰱的掙紮力、竄逃力比鱅大得多,鱅一般只是順著收線而來,顯得比較溫順。鰱鱅不論大小,一律要用抄網抄魚上岸,因為它的口唇肉骨太脆嫩了,絕對不能提魚上岸。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