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鱅是鰱魚和鱅魚的合稱叫法,鰱魚也叫白鰱、鰱子,鱅魚又稱胖頭、花鰱等。

  是我國在水庫池塘中主要的養殖經濟魚種,由於其多以浮遊生物為食,在自然界也起到了維持水體平衡的作用。

  鰱鱅生長迅速,體大力猛,也是釣魚愛好者們喜歡的一種垂釣魚種。

  一直用手竿釣鰱鱅,感覺手竿釣鰱鱅一個字—爽!下面簡單介紹手竿釣鰱鱅的技巧。

  鰱魚又叫白鰱、水鰱、跳鰱、鰱子,屬於鯉形目,鯉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魚之一。

  體形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白色,頭較大,眼睛位置很低,鱗片細小,腹部正中角質棱自胸鰭下方直延達肛門,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各鰭色灰白,形態和鱅魚相似。

  鰱魚屬中上層魚,春夏秋三季,絕大多數時間在水域的中上層遊動覓食,冬季則潛至深水越冬。

  鰱魚屬於典型的濾食性魚類,食欲與水溫成正比。鰱魚喜高溫,最適宜的水溫為23℃~32℃。炎熱的夏季,鰱魚的食欲最為旺盛。

  鰱魚性急躁,膽子小怕驚擾,喜歡跳躍,有逆流而上的習性,鰱魚喜肥水,個體相仿者常常聚集群遊至水域的中上層,特別是水質較肥的明水區。

  鰱魚耐低氧能力極差,水中缺氧馬上浮頭,有的很快便死亡。

  鱅魚又叫花鰱、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外形似鰱,側扁,是淡水魚的一種,頭部大而寬,頭長約為體長的1/3。口亦寬大,稍上翹,眼位低。

  鱅魚性溫馴,不愛跳躍,鱅魚屬中層魚。濾食性,主要吃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如劍水蚤)等浮遊動物,也吃部分浮遊植物(如矽藻和藍藻類)和人工飼料。

  一、線組魚鉤的選擇:

  1、線組我一般選用4.0號的大線、3.0號的子線。

  2、魚鉤我使用的是伊勢尼10號。

  3、子線長短根據魚體型的大小決定,越大的魚用越長的子線,一般我使用的子線定長在單根25公分以上。

  4、鉤距我放在兩個鉤距在5公分左右,也是根據魚的大小決定。

  二、魚竿的選擇:

  5.4m或4.5m手竿,要輕而腰力要好,二八竿最好,三七釣也行。

  三、浮標選擇:

  大號浮標,無論什麼漂型,沒有太大講究。但如果是短腳長身竹腳漂更好,則翻身快魚訊多。

  調漂,一般調在漂肩部,掛餌後,能將漂拉的只剩1—2目,我不能做到每次搓的餌都一樣重。

  四、餌料的選擇:

  現在市面上現在各種鰱鱅餌料多的是,而且也都基本能釣到鰱鱅。

  釣餌選用霧化性好、比重輕、清香中略帶甜味的魚餌,可加入蒜香型的商品魚餌和雪花粉。

  草莓香味的主攻鰱魚,而鱅魚則喜歡蒜香型的餌料,應根據各人喜好的魚種配製不同的釣餌。

  因鰱鱅魚視力較弱,主要依靠嗅覺來尋找食物,根據這一點和鰱鱅魚的胃口,要有針對性地配製在水中穿透力強的餌料。

  大多數魚餌廠家生產的鰱鱅魚餌都可用做基礎餌。

  因為釣鱅鰱餌的關鍵是霧化,味在其次,釣浮比重要輕,延緩霧化餌料在水中的滯留時間;釣底比重稍大,可使餌料快速到位,直擊水底大鰱鱅,這是經驗也是常識。

  調餌非常重要,霧化要好。

  這個霧化程度會真實的反映到漂上,因為當餌散成霧狀時,重力會逐漸減少、漂會逐漸上浮直至空鉤時的漂尾全露狀態,一般開始的時候可以1分鐘之內讓其霧化完(誘魚),等到魚來了之後,可以調至3分鐘左右完全霧化。

  不在乎餌的可以直接用餌打窩。

  五、打窩方法:

  選擇一片靜水區,有風的天氣盡量找那種避風港,釣鰱鱅之前一定要打窩,打足夠的量,市面上有那種鰱窩,也可以用開好的餌料,輕捏成許多小團,拋到釣點,讓餌在釣點霧化散開,就可以開釣了。

  六、掛餌:

  可以雙鉤掛餌,也可以上鉤掛餌,因為在老九垂釣時,下鉤通常不掛餌,餌的霧化速度,開始可以快些,就捏松點,有口後可以霧化慢點,就捏緊點。

  七、魚層的尋找:

  這點在釣的時候很關鍵,從水深的1/3深度開始釣。

  判斷魚層的深度要仔細,一般從漂上能反映出來一些重要信息。

  如果有頓口打不到魚,說明魚在鉤的下方,魚口離鉤子距離遠,魚吸水時,鉤還沒到魚口裏,漂已經出現了大頓口。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上捋浮漂往下找魚層。水深比較深的釣點,以一次20公分左右的幅度往下找。如果水淺,就5公分的往下找。

  如果出現漂左右晃動或者起竿掛到魚身上的情況,說明魚在鉤子上方,就要將漂下捋往上找魚層。如此循環往復。中魚後如果停口,先往下找。

  鰱鱅魚屬於中上層魚類,所以我們要大致找到河底,從水深的一半開始摸索,如果浮標左右晃動,或者顫動,或者我們提竿時錨到魚,那說明我們找過魚層了;如果沒有口,或者小雜魚鬧窩,我們可能就釣的太淺了,或者鰱魚沒有進窩。

  鰱鱅魚的立體分布:一般來講,上層白鰱多,下層花鰱多,上層個體小的多,下層個體大的多。這種分布是一般而言,不能絕對化。

  八、魚訊語言:

  抓下頓口,由於餌的霧化,漂一直在緩慢的上浮中,中間出現任何一個下頓(鰱魚直接將餌吸入了嘴中),都是很好的提竿時機。

  一般來說,鰱鱅的頓口以明顯的半目以上頓口為標誌,口的大小與漂尾粗細以及魚吃餌的姿態有關,如果漂尾細,口的幅度就大,反之就小。

  如果魚是橫著吞餌,就是所謂的正口,口就略小,一般1-2目不等,但中魚率很高。

  如果魚是從下擡頭吞餌,口很誇張,一般是2目以上甚至黑漂。

  有時浮標下沈到位後如果出現上頂,之後一個慢悠悠的下沈,那是鰱魚在吸吐餌料,果斷提竿必定能中魚。

  釣鰱鱅是一門技術活兒,不僅要有合理的技術,還要具有良好的體能支持。

  一旦熟練掌握釣鰱鱅的技術,將去給釣手實現多元化垂釣,帶來更多的樂趣。

  九、浮釣鰱鱅口訣:

  釣鰱鱅、不輕松、戰高溫、鬥酷暑、

  釣深水、找水層、勤拋竿、重霧化、

  剛開始、很熱鬧、是小魚、不急懆、

  小魚跳、鰱鱅到、提起神、眼直盯、

  鰱鱅魚、嘴巴大、靠濾食、漂像輕、

  抓頓口、易中魚、中魚後、立起桿、

  溜八字、不放松、魚疲乏、操網中。

  釣鰱鱅魚一定要有合適的釣點,因為鰱鱅魚過的是群居生活,對食物的依賴性很強,在微生物豐富的水域,能形成幾十甚至幾百尾以上的大群。

  釣點要選在迎風、大而深的溝汊或兩山之間的水域,當風吹進這樣的水域時,降低了速度,隨風吹來的大量微生物等不再漂移,隨著風吹浪湧,上下水層置換,大量的浮遊微生物遍布在上中下層水域,大群的鰱鱅魚隨後就出現在這裏,小魚在上、大魚在下瘋狂索餌,為釣獲鰱鱅魚創造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沒有這樣的釣點,可選擇陡岸或大面積的深水處,實踐經驗證明,在大面積的淺水處,是很少有鰱鱅魚咬鉤的。

  一、鰱鱅有何習性特點?

  白鰱和花鰱統稱為鰱鱅,白鰱(又叫跳鰱、鰱子),鱅魚(又叫花鰱、胖頭、大頭),白鰱和花鰱雖然都是鰱魚,但其生理習性特點既有共性也存在個體差異。

  鰱鱅屬於慮食性魚類,喜歡集群活動在深水區水體的中上層,具有河湖洄遊習性,平時多生活在江湖、水庫等較大的自然水域中,適宜水溫18-30度,冬季潛入深水蟄伏越冬。

  這是它們的共性。

  區別是:白鰱性情較急躁,極易受驚跳躍,而花鰱性情較溫和,行動遲緩。

  在食性上雖然都屬於濾食性,但白鰱以水體中的植物藻為主要食物,而花鰱的食性與白鰱不同,它以水體中的浮遊動物,如輪蟲、枝角、橈足類為主要食物,兼食多種浮遊生物藻類。

  白鰱和花鰱對素食氣味的喜愛雖然接近但也有區別,很多釣友都知道鰱鱅喜酸臭餌,但更詳細的說,白鰱更喜歡酸、甜、臭的混合氣味,而花鰱則更喜歡腥、香、臭的混合氣味。

  喜臭是它們的共性,而白鰱喜酸甜,花鰱喜腥香則是它們的區別所在。

  二、越是炎熱越釣鰱,烈日當空好釣鱅。

  鰱鱅的適宜水溫較高,因此釣鰱鱅主要是在晚春、夏季和初秋。

  就是在比較炎熱的盛夏和初秋也要選擇晴好的天氣白天出釣收獲才會更好,在一天當中,從上午10點到下午6點是釣鰱鱅的最好時段。

  也有釣友喜歡夜釣鰱鱅,盛夏季節夜釣鰱鱅雖然也能釣,但與白天相比效果相差甚遠。

  釣鰱鱅除了要選擇晴好的天氣之外,還要註意風向和風力。

  一般來說要選擇三級以下微風或偏南風的天氣,這樣的天氣一般氣溫較高,如果是三級以上的偏北風天氣大多是比較涼爽的降溫天氣,這種降溫天氣比較適合釣鯽魚、鯉魚、草魚等,而不適合釣鰱鱅。

  風力過大,在較開闊的自然水域水面會波浪層層,不僅不利於觀察浮漂的微小動作,而且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和藻類很難在水的上層形成積存,不利於鰱鱅攝食。

  因此,每逢這種天氣鰱鱅便不知去向,很難釣獲。即便是垂釣時打窩,窩餌也很難在水體的中上層形成固定的窩區。

  三、查看天氣、風向,根據地勢選位。

  選擇一個理想的釣位是垂釣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釣鰱鱅的釣位選擇首先要觀察風向,要選順風或偏風的釣位,盡量避開頂風的釣位。

  要根據水邊地勢選擇背風處或回風灣等水面有藻類積存的地方;要選擇風吹水面起浪與平靜水面的交界處;要選擇陡岸的深水處。

  如果是在有網箱養魚的湖泊或水庫,要選擇網箱附近的下風處,或有生活廢水排入口的附近都是鰱鱅的好釣位。

  四、釣具釣法要靈活運用。

  手竿釣和拋竿釣都是釣鰱鱅的好方法。但要釣大鰱鱅就必須使用拋竿。

  手竿釣鰱鱅可底釣也可釣離底、釣半水和釣浮,底釣一般只在春、秋氣溫較低時使用,夏季則多采用後三種釣法,釣浮是最為普遍的方法。

  釣組的使用因人而異,各有千秋。

  有使用雙鉤釣組的,也有使用單鉤的,還有使用三鉤以上組鉤的。

  使用雙鉤立漂浮釣是最常見的手竿釣法。本人使用手竿釣鰱鱅時也是使用的雙鉤釣組,但與平時釣其它魚時使用的雙鉤釣組略有區別。

  改動的方法是:將雙鉤腦線的長度分別縮短到上鉤8厘米,下鉤12厘米,在連接雙鉤的環上加一個筷頭粗細,1.5厘米長的小托餌簧,再在每個鉤上穿上綠豆大的一個小白色泡沫粒。

  垂釣時將餌料搓在餌簧上,入水之後餌料霧化散落,鰱鱅在吸食散落的餌料時,由於鉤上有泡沫粒,增加了水的阻力極易隨水流被吸入口中,且因為鉤尖裸露,魚再想吐出時已經無能為力了,出現的大多是黑漂,提竿即中魚。出現頓漂、大送漂、連續點動、平移等漂相時也要及時提竿。

  使用拋竿釣法的釣組,有使用水怪(吊籃)的,也有使用炸彈鉤的。

  使用水怪的優點是裝餌省事,操作簡便,比較容易掌握,缺點是上魚率較低,特別是在經常有人用水怪漂釣鰱鱅的水域上魚率會更低。

  使用炸彈鉤釣組的優點是餌料霧化好上魚率較高,但缺點是裝餌技巧性較強,對餌料的軟硬和粘散度要求較高,比較難於掌握,需要有一定的餌料使用經驗。

  本人使用拋竿釣時一般使用改裝過的炸彈鉤作為釣組。

  改裝方法很簡單:把原炸彈鉤上的托餌簧向上移動約兩厘米,然後固定好,使餌簧與鉤的相對位置略有改變,以便使餌簧上裝好餌後鉤能垂落在餌團四周的下方,提高上魚率。

  使用拋竿漂釣鰱鱅,最好使用4號陀螺型短尾立式浮漂,拋入水中後,只要鉤上有餌,漂就會直立或斜立水中,鉤上無餌則漂就會平躺水面,便於觀察及時換餌,其性能遠優於球型漂。

  五、餌料用活定有收獲。

  釣鰱鱅效果不錯的餌料有很多,比如:龍王恨的鰱鱅餌、釣魚王的瘋鰱鱅、老鬼的鰱鱅餌都是不錯的餌料,為什麼有的人用起來得心應手,而有的人用起來卻效果很差呢?

  關鍵在於使用方法是否得當,使用細節是否做好。

  我在使用手竿釣鰱鱅時,餌料的使用方法是:

  先取一袋鰱鱅餌,加入少量白糖和臭豆腐,然後加水攪拌成稀粥狀,再用料盆潑入水中釣點,這種打窩方法誘魚很快。

  打好窩後再取一袋餌料,加入少量白糖、臭豆腐、白粉,攪拌均勻後加水迅速攪和成很軟的餌團。

  不可攪和的時間太長、太狠,造成餌團裝鉤後死粘不霧化,手竿垂釣鰱鱅要使裝鉤餌團在5-10分鐘內能全部霧化散落,以提高上魚率。

  若使用拋竿垂釣鰱鱅,使用水怪時餌料要盡量軟、散便於霧化從吊籃中不斷溢出.

  使用炸彈鉤時,在餌簧上裝上餌料之後,把鉤均勻的貼在餌團的四周,不要壓的太深,輕輕貼上即可,以便拋投時鉤與鉤之間不相互纏繞或鉤回頭搭在主線上,餌團入水後鉤又能很快的從餌團上脫落下垂在餌團四周的下方.

  餌團的粘散程度以入水30分鐘左右能全部散落為宜(不可太粘,否則會成團整體脫鉤)。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