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的不同是海釣與淡水釣的主要區別之一。在工具專題中已對海竿有詳細介紹,此處不再贅述。不過海竿日前在淡水垂釣中亦廣為使用。海竿不論何種質地,都應有較強的硬度,並且都需配備繞線輪。海釣魚線應稍粗,直徑都應在0.5毫米以上,線長60米-70米,分母(主)線、子(腦)線。因海上風浪較大,在海釣浮漂的傳遞信息作用不大,海釣中可省去浮漂,在路亞、拖釣時憑手中的顫動感或視覺來直接判斷,在灘釣、磯釣底釣等海洋垂釣時可以采用釣魚報警器、魚鈴來指示魚訊。海釣的釣鉤應準備多枚,以適應不同魚種的需要。海竿的墜大多為活動式的,魚吞鉤後線自由牽動竿梢,魚墜宜偏重。海竿中也有用死墜,各式誘魚器,一般為死墜。 海竿主要用於海釣,也可用於淡水釣。根據海竿的特點,有以下幾種投拋方式:(1) 上投式:兩腳分開,腳往前站,身體重心偏至左腳,左手握線、墜。以40度-50度角度,右手揮竿,左手將線墜拋出。采用此法墜、線擺動幅度小,落點準確,簡單易學。(2) 斜投式:左腳後退半步,左肩後偏,雙手同時握住海竿,竿與水平面呈45度角。左手食指壓住魚線,重心落在右腳,竿梢從右手方往前揮。魚墜通過頭頂時,放開魚線,使鉤墜自然落入水中。此法不易掌握,需多次反復練習,一旦熟練後則可投遠,目標準確,操作方便,尤其適合海釣。除此之外,還有側投(投墜線的中線居於上投和斜投之間)、單臂投、坐投、跪投等多種方式。 海竿梢與其竿體有區別要好一點?海洋面積廣,水體深,要求較長的魚線。為了方便垂釣者配備及調整魚線長短,繞線輪應運而生。繞線輪是海竿和海釣必備的工具,運用愈加廣泛。繞線輪可分為電動式繞線輪、密封式繞線輪和旋壓式繞線輪、盤式繞線輪和袖珍式繞線輪等品種。電動式繞線輪采用電機操作,方便而準確,魚上鉤後自動收線拉魚。但電動式繞線輪體積很大,攜帶不方便。旋壓式繞線輪操作亦很簡單,收線速度快,體積適中,是廣為使用的一種繞線輪。一般來說,海竿梢與其竿體有區別要好一些。因為竿梢與竿體顏色有區別更有利於視線觀察。而不帶顏色的海竿就不具此優點,在陽光照射的情況下容易花眼,一般竿梢以黃色或白色為好。 選擇好了釣場,還需確定具體的釣位。海洋自然環境更為復雜,考慮釣痊應綜合多種因素,但有幾條普遍適用的原則。第一, 應盡量選擇海釣,避免淺灘。淺灘上日光充足,大多數魚兒都有避光性,一般只有夜間和早晚在淺灘活動。第二, 在海灣垂釣應選擇滯水區。內海中的滯水區,包括河流入海口、生活碼頭、防波堤等。這些地方水底淤泥或沙石較多,水流緩慢、餌料豐富,一般魚兒較多。第三, 巖礁垂釣應選拔面向海潮沖擊的一面,即通常所說的潮表。潮表帶來豐富的浮遊生物,與巖石撞擊時又會產生豐富的氧分,所以潮表亦是理想的釣點。海釣同淡水釣一樣,釣友在同樣的水域,以同樣的裝備垂釣,其魚獲有時會大有差異。這其中除釣技差異及季節、風向、餌料等原因外,更為重要的是釣位選擇的正確與否。筆者海釣多年,在磯釣與船釣的釣位選擇上小有心得,今撰此文,以期供諸位釣君參考。磯釣釣位的選擇磯釣原指在大陸架延伸入海的山脈岬角、崖前及巖礁附近等沿海範圍內進行的一種海洋垂釣活動或垂釣方式。隨著近些年來海釣活動的發展,現代的磯釣解釋已將傳統的磯釣概念打破,磯釣已以岸邊向海洋中島嶼、巖礁轉移,並以此因釣法不同而細分為重磯釣和輕磯釣。但萬變不離其宗,釣位的選擇正確與否則是磯釣的首要條件。(一)巖崖磯釣的釣位選擇此種釣法其站位多選擇在臨海的巖崖之上。其釣具裝備為多支遠投釣竿,其拋線距離大都在六七十米以上。竿梢與海面基本呈45°釣餌以抗海流沖擊的海沙蠶為主。此種釣法在釣位、釣點的選擇上,須掌握的最關鍵一點即找準「魚道」。因臨海巖崖多居高臨下,茫茫滄海視野開闊,釣者憑肉眼即可觀察找到釣點。海魚多棲息、遊弋、覓食於水下暗礁及海生植物以及海流流經的邊緣地域,對此,釣友可根據海水顏色變化及水下陰影確定釣位。整個海面的海水呈蔚藍色,而部分海水呈零散的深藍或黑藍色,皆可確定為水下暗礁或海生植物的生長地域。而海面上所呈現的彎曲寬窄不一的遊動變化的條狀「白帶」,則是海流流經的區域範圍。對此,巖崖磯釣的釣點選擇應在上述所界定的地域、臨界地域或海流活動的邊緣地帶。這種選擇主要因為:一是水下暗礁及海生植物附近多生長與活動著牡蠣、小蝦、小蟹等甲殼類動物。為魚兒覓食提供了便利的前提條件;二是暗礁之間多溝塹、縫隙及巖洞等,是魚兒棲息及躲避天敵的避難場所。加之海魚多隨海流遊動,其周圍水域的溶氧量較其他的水域充足,為海魚的覓食活動程度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二)礁堡磯釣的釣位選擇:此釣法的站位多選擇在根據潮汐變化下落而露出海面的暗礁、礁堡之上。其釣具配備多為1至2支長磯竿。采用放線與海面呈90°垂直釣法。但關鍵的一點必須是認真掌握潮汐變化時段,最低落點來施釣。此種釣法的釣點選擇應以深海溝、礁石之間的縫隙為主。並且要註重「走位釣法」,不可如巖崖磯釣般「固守」。要做到此處無魚另尋彼處。邊釣邊向「縱深發展」,直達潮水下落的最低點(但不可冒險而進)。這種釣點的選擇主要是因為,當潮水不斷下落時,原漲潮淹沒於水下的暗礁漸漸顯露,可直觀海面下形態各異的海溝、縫隙,其次,隨著潮水的下落,淺海區的海魚多在潮水退盡前紛紛遊離原地而去深水區的深溝、縫隙處藏身,是施釣的最佳時段。筆者多年來在礁堡磯釣時多采用此法,曾在市區南部的「棒槌島」海域和「石槽」海域等處,手執一竿「趕潮水」(即根據潮汐時間變化施釣),常有不菲的魚獲。(三)島、礁磯釣的釣位選擇此種釣法因要求地理環境要有相應的客觀條件存在,即沿海的一段距離內有島或礁,並需用船只載送,故比之沿岸的巖層、礁堡磯釣復雜。但因其遠離陸路,少有人住,相對魚情要好於沿岸,近年來此釣法比較盛行。島、礁磯釣的釣位選擇,大多在海流流經的島嶼及大的兀立於海面上的巖礁之間。一是此種釣點的水深、溝汊較多,海流活動的範圍較廣,二是少有人前往,海魚的密度較大,島、礁又是各種海魚的洄遊「驛站」,多在此躲避風浪並為儲備「體能」而瘋狂覓食,且缺乏畏懼感。對此,釣點的選擇可根據釣法不同而有所差異變化。只是由於島、礁地處深水區,故拋線距離相對要近許多,溝塹、縫隙也很易尋,較之沿岸磯釣要「優越」很多。釣點的選擇可「因地製宜」,略同於上述的沿岸巖崖,礁堡磯釣,只是島、礁磯釣的站位多為礁叢嵯峨,相對範圍較窄,故要盡量選擇那些突兀海中,水面下似懸崖般的臨海溝汊和大個暗礁的夾縫處為釣點。特別是對於選擇輕磯釣的釣友來講,要註重選擇在突兀礁石海域周邊處,並在邊緣有泡沫狀或浪花湧動處的半徑兩米以外且略顯「平靜」的水域內,當是最佳浮遊磯釣釣點,如果島、礁附近有大片沙灘,所站釣位又呈倒馬蹄掌形內灣的釣位,那則是名貴鯛類魚種的活動區域,切記不可錯過。筆者前年在「鹿島」西南岬角「象鼻礁」的釣點,就曾以此選位而釣獲數尾近1.5千克的大黑鯛,甚為刺激與得意。船釣釣位的選擇蕩一只釣船,坐三四位釣客,支四五支釣竿,置身於浩瀚渺渺的大海,融合於蔚藍色的霧靄之中,感受那來自於海底與心靈的瞬間碰撞,這便是近些來深受廣大釣友鐘愛的船釣。船釣因其愜意、刺激和施釣範圍廣,近些年來十分盛行。船釣的釣具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北方沿海多采用船竿或傳統的「手提線」。其釣位的選擇因其施釣範圍大,定位難,且身處海洋洋流的幹擾,對船釣的釣位及釣點選擇應做以下考慮。(一)定位船釣釣點的選擇!由於船釣時釣船受海流及風向影響,常難以穩定某一方位,時常在找準「魚道」時,即被海流及風力拖離原點,故常采用拋錨泊定的辦法,以免發生「跑位」。這種船釣的釣位應選擇在海面下有大的巖礁、海溝處,若知所處海面下是否是礁石區,以所執釣組的鉛墜探測是一種方法,但需要一段時間的海釣實踐經驗積累。另一種方法是,根據海中的島嶼走向及地貌形態來確定。如島嶼呈東西走向,島西為懸崖,自西向東延伸入海,即可確定島嶼的南北夾角基本上為溝塹、暗礁群區,以此邊緣地域為釣點拋錨定位,下鉤處當必有所獲。(二)漂流船釣的釣點選擇!漂流船釣,即不拋錨泊定而隨海流漂浮釣。這種釣法的釣位大都選擇在陸地與海中島嶼相鄰的海域進行。因此處多是海流的頻聚流動的必經之地,水下也多為海溝及礁區,海魚便於避開湍急的海流藏身於此覓食。釣船隨流漂動施釣,釣點選擇不受定位限製,如釣點恰好選擇在海流邊緣及海溝之中,此處多為大魚藏身處,常有意外的驚喜與收獲。(三)筏區船釣的釣點選擇海產品養殖筏區大多離岸500-2000米以上,筏區內的懸浮的玻璃或塑料製浮球及海面下的定位木樁,定位「沙袋」和筏纜長年經歷風吹浪打海水侵蝕,形成沈筏,無形中造就成「人工礁區」,這些都給海魚提供了棲身的場所。同時,隨著附於筏架而活的海生物的繁衍,加之海底雜物的堆積,必使海魚聚集於此遊弋、覓食,下鉤必有所獲。另外,筏區內的「筏頭」、「筏根」處等海底障礙物同樣也有海魚吞鉤。特別是秋季的黑鲪、星鰻、蝦虎魚等,這種釣點絕不要輕易「放過」。除上述釣點外,船釣的釣點如能找到「沈船」,則會使您大過「釣癮」。那些年代久遠的沈船如海底一座「城堡」,為大量的海魚提供了棲身覓食的「根據地」,以前因缺乏先進的手段,沈船這樣的釣點很難以發現。如今GPS定位系統及探魚器先進設備陸續裝備到咱釣魚人的身上,沈船釣點已不再似從前那樣神秘。筆者的摯好釣友劉君,就曾憑借先進的探測儀,在大連南部的七海裏處,發現一沈船釣點,第二天便相邀中釣協領導李萬祿、臺灣釣魚聯盟的陳平南先生等在內的一行6人前往施釣,其海魚的個體之大及海魚的密度之高實為近年來罕見。 按照方式的不同,海釣可分為海洋底釣、海洋浮釣和海洋戲釣。海洋底釣就是使用組鉤,在釣組的尾部掛上鉛墜,將鉤、餌直接墜入水底的一種釣法,多用於垂釣底層魚類。浮釣就是選用重量合適的鉛墜,與浮漂的浮力合理配比,能使鉤、餌恰好懸浮於水中的釣法。浮釣適宜垂釣中上層魚類,如竹魚、金色小沙丁魚等。若風浪較大,宜選擇偏重的鉛墜,以免釣餌隨波逐流。若釣餌已漂遠,則應提竿重拋。戲釣如淡水戲釣一樣,不必用浮漂與魚墜,僅用海竿配以擬餌或活的小魚蝦,由魚線拖拉在水面迅速驚動,吸引遊速較快的表層海魚前來捕食。戲釣在釣餌落水時即應迅速拉動魚線,左右擺動。因沒有浮漂,只能憑手感,一旦發現竿梢彎曲,持竿的手有沈墜感時,即有魚咬鉤。此時應立即放線,給魚以遠遊及吞鉤的余地,待魚已吞鉤、不再往前遊時,即可收線網魚。 海水船釣有定點釣、放流釣和拖曳釣幾種常用方式。若近海區有人工漁場、海藻區或礁石群等優良釣位,垂釣者可驅船至這些場所,將船拋錨進行定點釣。定點釣即用一般的垂釣方法,對象主要為近海底棲魚類,如石斑魚、黃魚、海鰻、烏賊、章魚等。放流釣就是垂釣者居於船上,任由船隨波逐流,魚餌、魚鉤也在水中漂流,引魚上鉤。主要對象有帶魚、小黃魚、海鰻等。放流釣可不用魚竿,只用一木質繞線輪即可,魚餌一般應用活餌,如小魚、蝦、泥鰍等。施曳釣適於垂釣遊速很快的大型魚類,鯊魚、金槍魚、鰹魚、旗魚等。拖曳釣需速度很高的快艇載著垂釣者,輔以電動繞線輪進行。小艇高速行進時,由垂釣者握釣竿,拖著特製的釣組,粗線、大鉤、飛機浮漂等,所以名為拖曳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