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釣好鰱鱅,很多大師都在強調兩點,第一點,味型,花鰱喜歡腥香臭,白鰱喜歡酸甜臭,只要味型到了,就一定能誘鰱鱅進窩;第二點,就是狀態,因為鰱鱅是濾食性進食魚種,簡單的說,鰱鱅不會主動吞食餌料,而是像喝水一樣,在喝水的過程中,將水中的浮遊生物釣鰱鱅魚餌、微生物過濾,然後再進食;比如水中的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浮遊生物,都是鰱鱅的蛋白質來源,當然,更多的則是以水中的藻類為主,所以,想要釣好鰱鱅,餌料就一定要霧化,或者說,溶散性一定要好,霧化、溶散不好的餌料,只能做到誘魚,而無法上魚。其實,想要釣好鰱鱅,除了這兩點之外,還有兩個細節性技巧,都是屬於不怎麼起眼,但實戰中,如果不註意,則又非常影響漁獲的數量,這兩個細節性技巧,分別是魚層、鉤距;細節一、找到鰱鱅的魚層,有助於快速發窩鰱鱅是中上層魚群,但是棲息水層,則在水底,所以想要快速發窩、聚魚,最好是先確定一下鰱鱅的魚層;因為我們說的中上層,其實是一個泛指,水皮以下,水底離底10厘米左右,其實都算是中上水層,而鰱鱅的體型不小,較淺的水域,也不太可能聚集著大量的鰱鱅群;當然,找魚層,也不怎麼復雜,基本上都可以通過定向調整浮漂來做到,所以也就不必細說,而找魚層這個小細節,幾乎能省下我們相當多的時間;細節二、註意鉤距鰱鱅進食,主要以喝為主,幾乎就沒有吞鉤的動作,大多數情況下,鰱鱅是在喝水的過程中,將魚鉤喝到了嘴裏,然後魚鉤才能順利刺中魚唇;那麼這個鉤距,就尤為有講究了,如果魚鉤距離餌倉太遠,魚將魚鉤喝入嘴中的概率非常低,因為魚鉤上沒有餌料殘留,進窩鰱鱅不會去主動進食魚鉤;同樣,魚鉤距離餌倉太近,就影響了鰱鱅喝水,餌倉的體積也比較大,鰱鱅也會刻意的躲避餌倉,從而導致中鉤率下降;但是讓人糾結的地方也在於此,因為鰱鱅的個體大小不同,鉤距的設置,也很難給出一個規範而標準的指導,這就需要我們在實戰中觀察,並及時調整;如果魚口頻率還不錯,正口居多,那就必須要刻意調整,如果偏口、錨魚多,正口很少,那就是鉤距有點偏長,可以縮短2~3公分,甚至更短一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