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垂釣有何技巧?
水庫屬於人工修造的特殊水體,它不同於天然湖河,更不同於人工池塘, 垂釣難度比較大,特別在選點上幾乎無所適從,其主要有以下原因:一般大中 型水庫是在峽谷間截流建成的,河道溝溪相通,大魚的活動範圍廣;上下遊落 差懸殊,上淺下深,水溫差異大,天氣、水溫對魚類活動影響大;蓄水靠人工控 製,因經常放水,水位變化無常,魚情不穩定;周邊地貌隨山體走勢,起伏多 變,水底地形復雜,多峽谷、深潭,溝坎不平,遺留物多等。
由於水庫的這些特 點,使水庫魚類具有獨特的活動規律。在水庫垂釣,必須根據水庫的特點,按 照不同時期的氣溫、水溫、水情變化和魚類的活動規律選點。當水溫上升到 10 ~15℃以上時,可在上遊淺水區和庫灣水草豐茂、水深1 ~2米的水域垂釣。人夏以後,天氣逐漸炎熱,水溫上升到15℃以上,魚類逐漸進人旺食期, 蟄伏在深水的大魚攝食活躍。
此時,釣點要逐步向較深水域轉移。隨著氣溫 的升高,水溫上升到25 —27℃時,魚類便由淺水區轉人溫變小、較涼爽的深水 區活動。所以盛夏要在深水灣(潭)選點,手竿釣點的水深應以3—5米為宜, 海竿釣點的水深應以5 —7米為宜。進人秋初,氣溫不再那麼炎熱,但水溫還比較高,魚仍在適宜它生存的較 深水域活動,所以還要「釣深」。
到了中晚秋,天氣漸涼,「七上八下九歸堆」, 魚類預感到冬天的臨近,逐步向深水洄遊,此時魚貪食,以貯藏脂肪,準備越 冬。在魚類洄遊歸宿的深水溝灣選點,有望豐收。富有經驗的釣友善於勘察水庫周邊及水底地形地貌,能按照魚類的活動 規律,尋找到魚「路」(魚類的涸遊線)和魚「窩」(魚類的棲息地、覓食地)選 點。
魚類的洄遊路線主要在貫通的舊河道,這是魚類逆水而上、順水洄遊的 主要交通線。而河道狹窄「細腰帶」的「花尖」凸處、「半尖島」、急流旁的「二 流水」、溝溪進水口的交匯處、深水溝門的兩側,則是魚類洄遊、覓食必經之路 和進出口的咽喉要道。在這些地方選點,常常能釣到大魚。
有時水庫魚類受水情、天氣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活動異常。如進人 雨季,水庫漲水,魚兒異常活躍,紛紛逆水而上,奔向河口淺灘等食物豐盛地。「漲水釣河口」,漲水不大,可選擇溝溪進水口垂釣;漲水較大,可釣偏流或回 水灣。天旱少雨或水庫放水,水位急劇下降,一些淺水溝灣、窪坑、水草區逐漸 枯幹,魚兒驚慌不安,紛紛離開原來的棲息地去尋找新的棲息地和覓食地。
「落水釣深潭」,可選擇有進水口食物較多的溝灣、深潭下鉤,往往收獲頗豐。天氣好壞直接影響魚情的變化。2 級風的天氣,魚兒異常活躍,釣點 以迎風面、下風口為佳。悶熱無風天氣氣甩低,水中缺氧,魚兒感到異常不 適,很少有攝食欲望,要選擇水中溶H客的。
ill;水U、水草豐茂地垂釣。遇有雷 雨大風,風流通過大,波及水面沿岸,魚驚慌遠離岸邊,釣點應向深水轉移。水庫魚類生活習性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如白天遊人嘈雜,車、船鳴笛穿梭 行駛,大魚不輕易靠岸,可在離岸較遠的水域拋鉤釣。夜間寂靜,魚類特別是 大魚敢於靠岸覓食,在食物較多的深水溝灣、旅遊碼頭等地近岸布陣較好。
從垂釣技巧上,由於水庫面積大,什麼魚都有,但多為幾千至上萬克重的 大型魚,故用中型鉤,可兼釣大小魚,比之單純使用小鉤或大鉤,要實在得多。在用鉤上,應采用組合鉤,一旦釣中大魚,8~ 10只的組合鉤,即使斷三 四只鉤,由於魚的掙紮和滾動,還有六七只鉤發揮作用。
如果使用單鉤,一旦 線斷、鉤直,大魚必定逃脫。在用竿方面,最好用海竿。以多支海竿遠近拋鉤。可遠釣也可近釣,遠 可釣五六十米水域,近可釣七八米水域。而且數支海竿集中投餌,可以形成 「窩子」。一旦釣中大魚,海竿可以放長線,大有回旋余地,遛魚疲累,再抄兜上岸,十分方便靈活。
而長手竿垂釣水域窄小,不方便遛大魚。寬闊水域,魚密度小,警惕性高,一有動靜馬上竄逃。遠投底釣和浮釣能 減少驚動魚群,而近投近釣,人說話、走動、投竿,常會驚動近水域魚群,不便 垂釣。寬闊水域投遠底釣可釣鯉魚、草魚、鯪魚、黑魚、羅非魚等,遠投浮釣可 釣鰱魚、鱅魚,特別是方便釣大魚。
在用餌方面,因為水庫中葷素餌食很多,所以應投其所好,葷素誘餌齊 備。在具體施釣時應勤撒誘餌和多撒誘餌,能增大誘魚目標,能使魚群常聚 集搶食、經常遊至釣點覓食。誘餌可用剩飯剩菜、米粉、酒糟、豬牛糞、詞料、 蔗糖瀝泥、雞鴨內臟、煮熟黃豆、玉米、花生、水果等。
投誘餌量少,次數少,魚 群吃完便遊竄而去,聚魚就減少,釣獲量必然不多。和小水面不同,在寬敞水域,不管釣底釣浮,只見一點動靜,馬上提竿,常 常空竿或脫鉤。實際上野生大魚一般吃鉤緩慢、沈穩,常常是先聞一聞,輕輕 嘗一點,才大口咬吃,讓大魚吃深一些,遲一些提竿,收獲量必增大。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