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是為銷售而生產的勞動成果,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恩格斯對此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商品首先是私人產品。

私人產品不是為自己消費,而是為他人的消費,即為社會的消費而生產時,它們才成為商品;它們通過交換進入社會的消費」。

擴展資料:

商品是可以用來與別人交換的財產,換句話說,商品是具有所有權並可以用來和別人交換的財富。因此,和所有財產一樣商品也具有兩種價值屬性,即商品本身相對於人的需求的財富價值以及相對於人們獲得它而付出代價的財產價值。

顯然,商品的財產價值並不是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而是它的所有權的價值,一旦所有權消失,那麼商品的財產價值也就不存在了。

商品的財富價值,是相對於人的需求的滿足價值。一事物的滿足價值的大小,取決於人們對它的需求度⑦大小,需求度越大,它的滿足價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因此,人們對商品的需求度越大,則該商品的財富價值就越大,反之則財富價值就越小。

需要說明的是,商品的財富價值大小和財富的多少並不是一個概念,財富多少是反映了商品的單位數量的多少,而財富價值是指商品相對於人的需求所具有的滿足價值。當然,單位商品的財富價值越大、數量越多,那麼總的財富價值也就會越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品

商品的概念有如下三種定義:

(1)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或用於交換)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的勞動產品。

(2)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3)商品是經過交換且非進入使用過程的勞動產品。

會計學中商品的定義是商品流通企業外購或委托加工完成,驗收入庫用於銷售的各種商品。在人教版必修一政治書中的定義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恩格斯對此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商品「首先是私人產品。但是,只有這些私人產品不是為自己消費,而是為他人的消費,即為社會的消費而生產時,它們才成為商品;它們通過交換進入社會的消費」。

擴展資料:

商品的基本屬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兩大屬性的關系是對立性和統一性。一般使用價值越高的商品,價值也越高。但是價值不能決定使用價值。

與此同時,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價值反映了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生產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商品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