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7個技巧,釣魚爆護必備的幾個技巧
在野外如果想要搏大魚建議使用5.4米到7.2米的魚竿,因為大魚的警覺性高,不會輕易溜邊覓食,所以長桿子是釣獲大魚的必備利器。選擇桿子的時候還要註意重量,因為野釣會遇到小魚鬧窩的情況,如果桿子過沈,換食頻率一快,那麽就會極其消耗體力。在此也建議釣友們要常備失手繩。但是如果我們野釣時是要釣大體型的草魚、青魚時,釣竿的選擇上就要力求腰力和韌性了,釣竿的重量可以忽略,因為野釣大魚時不必過分頻繁的拋竿。
野釣:學會這兩個技巧,讓你輕松判斷水裏是否有魚
野釣怎麽判斷水中有魚?
一、通過觀察水情來判斷
水情包括水色、水溫和水面的魚星。水色跟水溫這個比較好判斷,這裏重點說下魚星,它是魚兒吃食時嘴裏吐出的水泡或是在水底覓食時,觸動泥土發出的氣泡。魚種不同,冒出水面的氣泡狀態和數量多少,也各不相同。假如觀察的結果,水面平靜如鏡,一點反應也沒有,死水一潭,可以斷定,該水域無魚或者有也極少。如果水面有氣泡出現,則可初步斷定該水域中有魚。
不同魚種「魚星」的特點是:
鯽魚:氣泡細小、密集,一次連續多泡,同時上冒,小鯽魚氣泡形若小米;大鯽魚氣泡如同綠豆粒,悠悠上泛,隨即很快消失。
鯉魚:鯉魚喜歡撅泥尋食,拱動水底汙泥產生大小均勻密集的小泡,一連七八個、十多個同時上冒,此起彼伏,呈球形開鍋狀,常伴有濁水上升。
草魚:氣泡大小不等(但比鯽、鯉魚的稍大),先冒出幾個較大的氣泡,爾後是幾個較小的氣泡,最多時五、六個銀白色同等大小的玻璃球兒一般徐徐上泛,隨後消失。
需要註意的是,在觀察魚星吋,必須把魚星與「地星」區別開來。所謂「地星」,其表現形式也是冒出水面的氣泡,但它是 一種沼氣泡,即水底腐殖質受熱或被水流攪動上升的氣泡。 其特點是個頭大小相近,位置固定,間歇時間相近,冒出水面頃刻即逝,不受外界幹擾,多大動靜照樣上冒。辨別方法很簡單,扔一塊石頭或其他什麽東兩,一試便知。
二、通過觀察魚情來判斷
看魚情首先是看水面是否有魚浪。魚較多的水域,總會有魚兒在水域上層遊動, 尤其在風平浪靜時,魚喜歡在水面遊弋,打出水花漩渦或掀起浪花,有時可看見魚兒遊近時頂起的波浪或大魚追逐小魚時,出現的「V」形水波。
其次是看有否魚兒起跳。當氣溫較高或是早晚、雨後時節,常有魚兒躍出水面的情況,從魚兒起跳的姿態和擊水的聲音,大體可以判斷出魚的種類和大小。還有,水中如果出現閃光,也表明魚兒正在覓食。
再就是看水草處的動態。如果水面有殘莖碎屑或葦葉剩下了半截兒,說明水中魚多而且個體較大。還可以聽聲音,聽水草處有沒有魚咬食發出的聲音或者大魚追捕小魚的「撲騰」聲。此外,如果水面上有魚兒拉下的綠色糞便漂浮,也可斷定水中有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