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鯿魚用什麽餌
釣鯿魚用什麽餌
鯿魚是雜食性魚類,使用自然餌和加工的面食餌都是可以的啊!!!
垂釣鯿魚首先要掌握好它的習性,它是中層魚覓食的方法自然有所不同。
所為鯿魚,由於各地的俗稱不同出現了諸多的名稱比如,長春鯿,方魚
草鯿,武昌魚,等等。鯿魚是屬於中層魚類,喜愛成群結隊,膽小謹慎,覓食性強
有廣泛的覓食適口性,尤其對白色和黃色的鉤餌特別感興趣,它是屬於非常好垂釣的一種魚類
最好垂釣的季節是秋季,冬季鯿魚基本上是不上鉤的,因為鯿魚是有低耐溫,低耐氧的缺陷。
窩餌要采用帶葷腥的而且霧化非常好的餌料,線組要懸墜底浮,鉤不宜太大,線組的墜子盡量
要輕一些,在鉤餌落水的時候人為地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物理條件,以至鯿魚的截口順利完成。
其次在整個垂釣過程當中逗魚同樣也是極為重要的,同時還要補窩留魚。。。。。。。。。。
發現中魚,提桿千萬不宜太猛因為鯿魚的嘴皮很薄容易脫鉤跑魚,當然,不超過半斤的鯿魚可
以飛上來,再大了也就不能這樣提桿了,只能使用抄網得魚才是最為合適的。
怎麽用手桿釣鰱鱅啊?
手竿釣鰱鱅有兩種主要流派:浮釣和底釣。 根據鰱鱅魚的生活習性和攝食特性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鰱鱅魚屬於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的魚類,它們主要以濾食懸浮在水體中的浮遊生物為主,依據其特性我們選擇浮釣鰱鱅應該是比較科學的。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下浮釣鰱鱅的優點(以水深超過1.5米為例):
適其習性 有針對性
如同上面所述,鰱鱅魚是生活水體中上層的濾食性魚類,它們習慣於成群地聚集在水體的中上層覓食、嬉戲。而懸浮在水體的霧化了的餌料正好滿足了它們的攝食習慣,它們不須改變體位就能輕松地吸進大量的食料,因而更容易招引大量的鰱鱅聚集。尤其是在氣壓偏低的盛夏時節,水底的溶氧較之中上層來說要相對低很多,就連底層魚都會上浮吸氧或覓食,此時垂釣鰱鱅當然更是浮釣技術大顯身手了!
成功率高 有觀賞性
由於浮釣鰱鱅有著適應其生活習性和中鉤率高的特性,在垂釣的過程中成功率極高,並且還由於鰱鱅魚吞鉤率高而更具垂釣特征,因此深受懸墜釣手的喜歡。筆者認為,無論是釣鯽魚或是釣鰱鱅魚,體驗垂釣樂趣是最主要的。而真正能夠體現「釣」字這最基本特征的要素,恐怕是非魚訊清晰、鉤餌入口莫屬。所以,浮釣鰱鱅時所顯現的多數漂相以及鉤餌入口的比例,就可以很清楚地表現出「釣」的樂趣和享受了!
全泳層調整 有主動性
由於浮釣的技術要求,釣者在選配釣餌時大都會選用些比重較輕、霧化適度、味感對路的商品魚餌,也就是說使用這類餌料和戰術,就完全可以勝任變化了的氣候以及變化了魚情需要。當需要釣半水時,可以輕松地調整釣棚高度進行半水浮釣;當需要釣離底時,只須提高浮漂位置,實現釣離底或鉤餌輕觸底的狀態;當需要釣一漂深時,也是可以非常輕松隨意地調整……總之,由於浮釣鰱鱅時我們完全可以依據實際的魚情進行合理的調整,主動攻擊的性能尤顯強烈。因為魚情的變化是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適時靈活的改變戰術是取得好釣績的重要保證!兩年前,湖北魔力餌王公司在南京舉辦了一次池塘釣鰱鱅比賽,筆者和南京市的眾多釣手參與了本次比賽。上午由於氣壓低、餌料少、魚開口差等因素的影響,半水浮釣效果不好,大家都以離底20厘米的高度施釣,雖有收獲但數量有限;下午起風了,水中的溶氧量得到改善,且又因大家打下了不少餌料的刺激,大批的鰱鱅開始爭相搶食。此時,處在下風釣位的水域半水浮釣出現轉機,多數釣手立即下拉魚漂改變釣棚,皆有白鰱入護;而上風位置的水域,情況則不然,依然是半水無魚。有不少釣友見對面同伴半水得魚了,也匆忙模仿,結果無功而返。只有堅持深層浮釣的少數幾位選手,依然堅持不懈,僅僅是在餌料的調配上稍加改變(加入了一些鱅魚喜愛的蛋白類添加劑———主攻大頭),終於在賽程後期如願地釣獲了多尾大鱅魚!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浮釣鰱鱅的確是具有隨時改變釣棚、進行全泳層調整的功能,但在實際的運用之中,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科學的選擇,才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餌團霧化適度 有適口性
浮釣鰱鱅對於餌料的選配比較講究,因為要把散遊四處的魚誘集到水體的某一層次,沒有很好的溶散性和懸浮性是做不到的。為此,我們在調製此類釣餌時大多會註意到這些因素,一般都會選用雪花粉類為基料的商品餌。這些餌料的生產者(或研製者)大多是非常專業的釣魚高手,他們對餌料的物理功能十分熟悉,其產品在使用的過程中均能表現出優異的性能。因此,我們在浮釣鰱鱅時,使用了(並調配出了)這些性能卓越、有針對性的餌團,就更能夠在保證了快速誘魚的同時,又使那些習慣喝食霧狀餌水的鰱鱅在吸進釣鉤的機遇大大增加。聲明一點:如果使用非商品魚餌,只要能夠保證適度的霧化和附鉤性,同樣也能夠在浮釣時取得收獲!關鍵的一點就是要保證餌料的比重不能過大,要能夠將鰱鱅魚誘至窩點。只要它們聚群了,吃鉤是遲早的事!
脫鉤率低 有持續性
經常釣魚的老手都應該知道在窩點跑魚的危害性,釣鰱鱅也同樣如此。有的人認為:鰱鱅很傻,只要來了它們不會輕易離去。我們在實際垂釣中也確實發現了這樣的現象,但我們也不可因此而松懈。如果屢屢地在窩中跑魚,受驚的逃魚必定會造成同伴的警覺,對於中魚的持續性也將帶來一定的影響。那屢屢跑魚的主要原因在哪裏呢?筆者認為:鉤掛魚體、鉤餌未被鰱鱅吸入嘴中,是重要原因!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因為鰱鱅本屬於生活在水體中上層的魚類,它們身體結構(尤其是嘴的型狀———呈上唇短,下唇長的「地包天」狀)就不是屬於那種善於在底部吞食食料的魚類。當它們被底部厚重的窩料吸引而下潛覓食時,多表現為懸浮於餌團上部大口地喝食餌漿,尚未完全霧化的餌核包裹著釣鉤依舊停留在魚體下方,當體型較大、數量較多的鰱鱅魚在水下遊動、爭搶餌漿時,勢必會形成較大的水流而對釣組帶來外力的沖擊,魚漂就會出現上下的輕微晃動、時升時沈的細小魚訊;尤其當魚體擦碰釣線或鉛墜時,魚漂還會出現貌似魚吞鉤似的深度下挫……這些魚訊的出現,很難被經驗較少的釣手所正確判斷,於是大力揚竿後多以鉤掛魚體而出現「假中魚」(我們姑且將鉤餌未入口的中魚稱之為「假中魚」)現象,由於沒有鉤掛住魚的唇圈,我們不能有效地控製住魚的遊動方向,而使的這些「中鉤」的大家夥有了隨意的逃竄角度和速度,就非常容易造成在窩點脫魚的意外。這種現象也就是鉤餌臥底後經常碰的現象。
而浮釣鰱鱅,由於鉤餌的懸浮位置比較適宜這類濾食性魚類的吃食習慣,它們無意間喝入鉤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一旦它們吞鉤入口,魚漂給出的魚訊也非常漂亮和清晰,為釣手適時揚竿提供了極大便利。再由於鉤餌入口後,我們可以有效地控製住魚的逃竄方向和角度,遛魚、抄魚十分自如,也大大減少了意外脫魚現象的出現。有了這樣較高的中魚率,極大地減少了窩點內跑魚而帶來的影響,對於持續地獲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編後:手竿釣鰱鱅是浮釣好,還是底釣好,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哪種釣法更科學,本欄目發表兩篇視覺不同的文章,希望讀者結合自己切身體會,發表自己的看法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