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鯉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鯉魚,多為青黃色,尾鰭下葉為紅色。水底層棲息,是雜食性魚類,生長迅速,耐高溫,耐汙染。養殖鯉魚各種飼料均食;自然水體中鯉魚不偏食,但垂釣中應變換餌料種類和色澤調配。臺灣用的“萬能餌”釣鯉,效果尤佳。鯉魚體大,善遊,拉線猛,為防止折竿、斷線,應選用大鉤、粗線、大墜、長漂,魚竿宜用硬尖手竿,用海竿也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1)鯉魚喜弱光,好動,因此水色深暗、透明度低的肥水區;湖、塘、庫中間較深的低窪區;岸邊弱光區、溪河交叉口處、河塘水進出口的地方都是下釣鯉魚的好地方。此外春末夏初,產卵季節、河塘岸邊有水生植物的地方也是鯉魚喜歡的去處。
(2) 鯉魚覓食主要靠觸覺和嗅覺,因此其釣餌應選擇目標顯著、味道香甜的食物,如:蚯蚓、紅線蟲、小蝦、面食、米飯、糟食、配合顆粒飼料等。
(3) 當誘餌撒下、鯉魚進入窩子後,水面會有氣泡逸出,有時水面還出現密密麻麻的水泡和腐殖質,這是鯉魚在水底拱沁、覓食的結果。此時下釣,效果好,但飼料應大些,這樣鯉魚才會很快發現目標。下鉤後,見浮漂上浮,散子沈沒水中兩粒,即可放線、收線,來回往返,經幾個回合後,即將魚頭提出水面,稍停片刻,將魚拉近岸邊,最後把魚取出。
2、鯽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鯽魚也稱鮒、喜頭、童子鯽、刀子魚,為廣適性魚類,無論在深水、淺水、清水、濁水、流水、靜水 大水體或小水體中均可生活,喜棲於水草叢生的淺水河灣與湖泊沿岸水域。生命力較強,甚至在低氧、堿性較大的不良水體中也能生長繁殖。鯽於屬雜食性魚類,食譜範圍大致與鯉魚相仿,因此,用於鯉魚的餌同樣可以釣鯽魚。
不同水體中鯽魚食性有差異:河道中的鯽魚喜食糧食性餌料,湖泊中的鯽魚偏向於腥餌,池塘中的鯽魚則兩者兼食。不同品種的鯽魚食性也不同:白鯽偏向於植物性餌,且能懸離水底咬鉤;而銀鯽對糧食餌以及蚯蚓、蛆蟲一類軟體動物餌均喜愛,較多地在近底的下層水域咬鉤;土鯽魚對米飯有偏好,對蚯蚓也不挑剔,更多的是貼底覓食。市售的袋裝鯽魚餌以馬鈴薯粉為骨料,加入麥粉等配料,並添加一定的天然香料,具有廣譜的特點,對各種鯽魚都適用,但必須與釣組相配效果才好。采用傳統釣法時,因專用餌有速溶性,應加入少量面粉以增加粘度,來防止其過早溶化。釣鯽魚很重要的一點是選擇鉤線。為提高上鉤率和節省摘鉤時間,可選用無倒刺的漁鉤。因魚體不大,一般性的手竿便可不費勁地將魚提離水面,用3.6~5.4米中調玻璃鋼毛竿則遊刃有余。用普通漁鉤釣鯽魚要求鉤尖鋒利。鯽魚的咬鉤動作,會隨氣候的變化而出現吞吐、銜鉤疾走或猛然突襲等各種形式;同時,還會因水底泥質的軟硬,地形的平坦程度而出現異同。鯽魚的唇圈即嫩又薄,揚竿時要巧用腕力,發力過猛容易撕裂魚唇。
3、青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青魚也稱黑鯇、青混、螺絲青、烏青。多棲息在水體的中下層,一般不遊至水面。食性比較單純,以軟體動物螺、蜆為主要食物。在池塘養殖中的幼魚喜食糧食飼料,至體長15厘米後咽齒壓碎功能增強,食性出現轉變。2齡前死亡率較高,食性雜,主食糧食性餌料;2齡後,特別是體重長至1公斤時,食性轉向軟體水生動物,能磨碎堅硬的甲殼後吐殼吞肉。自然水域中常集聚於江河和湖泊的深淺結合部。除冬季食欲較弱外,春、夏、秋三季攝食猛烈,且能在氣壓較低、大多數底棲魚類普遍厭食的情況下咬鉤吞餌。
釣青魚,多用傳統釣法。釣具以硬調長竿配粗線大鉤。竿長一般不短於6.3米,線以4號或線徑0.55毫米、拉力7公斤以上為宜,鉤雖不大講究型號,但鉤條的粗壯和鉤門的寬度是非常重要的。青魚的咬鉤時漂的瓜是穩而滯,漂的起伏不大,比較平穩。但接著而來的第二訊號是緩慢的把漂拖入水中,不會見到漂的再度浮起。青魚身重力大,在揚竿感覺到鉤上有魚時,一般不會有猛然橫竄的現象出現。常見的情況是平穩而悠然地向外遊去,其力之大恰如老牛耕地,形成人與魚借竿線拔河之勢。此時唯有變換站位,或人隨魚沿岸而走,或改變牽引方向,借臂力使竿呈側向彎弓後與之周旋。否則會跑魚。
在冬季或氣壓較低的時候,青魚的咬鉤常表現為漂略為下沈後,不再有第二訊號。揚竿時感覺不到鉤掛魚唇後的抖動,仿佛是鉤無意中掛住水下暗樁一般,形成僵持。數分鐘後,始見釣線緩緩向外移去。一般來說,這時候的鉤已穩穩刺入魚的上唇,只要牽引時不急不躁,循著魚的遊動方向使竿的彎度保持在拋物線狀態是不會跑魚的。在自然水域中釣青魚,可選流水較緩和曲岸的外沿下鉤。在池塘和小型湖泊等養殖水域,則以選深為宜。
4、花鰱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花鰱也稱鱅魚、黑鰱、包頭魚、胖仔,松魚。鱅魚棲息在水的中上層,具有河湖洄遊習性,平時多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江湖中。性情溫和,不大跳躍,行動較遲緩。鱅魚的食性與鰱魚不同,它以水中的浮遊動物,如輪蟲、枝有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為主要食物,兼食多種浮遊藻類。
釣鱅魚與釣鰱魚的方法一樣,釣組亦相同,但另有一種特殊釣法是晃竿猛抽、靠單鉤紮入魚體。盡管鱅魚屬中上層魚類,便它也會潛入水底攝食。在池塘養殖中,漚過多時的已經發臭的菜籽餅末極易使鱅魚集聚,其密集程度,可使用漂不斷地左右搖晃和抖動,水面上並泛出細小如菜籽粒大小的氣泡。所謂晃竿,是釣者得知魚群在水底集聚後,以不掛釣餌的空鉤垂入水底,憑借漂的抖動、搖晃和深浮,靠腕臂的協調動作,不間斷的猛提硬抽,使鉤尖在碰擦魚體時紮入其體內或掛住鰭。
使用這種方法講究的是鉤砂鋒利,同時須將市售的漁鉤鉤頸(即鉤尖到鉤彎的那段鉤體)外撇。晃竿猛抽時的動作要有突然性,並不時地變換角度。目前已經有售的雙尖連體鉤和錨鉤就是適應這種釣法和特殊釣具。這種釣法要求硬調和超硬調的竿,竿的長度一般不超過4米,以適於近岸淺水使用。 [!--empirenews.page--]
5、青蝦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青蝦的主要食物為植物碎屑、浮遊生物、腐爛菜類、飯粒。常聚集在橋墩、水閘、塘壩、亂石堆、河邊裸露的樹根及水草周圍。其垂釣方法如下:
(1) 籠釣法:用竹蔑編兩個圓形竹簍,一個長25厘米,直徑10厘米,兩頭有倒須。另一個長15厘米,作取蝦之用。籠中放有香味的餌料。用紅線將蝦籠拴在一根又粗又長的稻草繩上,並用竹竿把已備好的蝦籠遞入離岸1米-2米的水中,草繩和蝦籠浸透水後,便沈入水中。蝦喜歡水草,便會到籠中取食,進籠後就出不來了;也可用瓶子,內裝羊肉骨頭,瓶口系紅線,用同樣的方法將瓶子浸入離岸2米左右的水中,蝦同樣會因貪食而誤入瓶內,每次放瓶(籠)有幾只到幾十只,每隔5分-10分鐘檢查一次,如此撈蝦效果也是驚人的。
(2) 蝦兜法:做一個50厘米×50厘米的細網魚網,再配兩根20毫米×5毫米的細竹片,以對角交叉的方式固定在細網魚網上,竹片的交點處系1.2米長的繩和一塊木板或竹管作浮子,即成。操作時,在4個兜角上各扣一鐵器重物,在作浮子用的木板(竹管)上,再拴一根長3米左右的竹竿,兜的中間放有腥味的動物內臟或炒香的麩皮、面團等。然後將蝦兜用竹竿挑離岸邊,慢慢下沈到水底,以誘蝦入兜,蝦兜一般是上下入河中,每隔3米-5米遠放一個,提兜時先將竹竿前端的系繩拉直,然後雙後一齊用力,將兜穩穩地拉出水面,蝦的中心形成一個深深的口袋,蝦被壓在口袋中,動作要迅速,否則蝦會跑掉。
(3) 釣竿法:釣魚時撒窩後,蝦、魚一起來,可以先釣蝦,後釣魚。釣蝦時應註意;一是其鉤要用柄細長、開口較小的鉤;二是提竿時發現浮漂慢慢下沈後,再把鉤提上1厘米-2厘米,然後放下,待幾秒鐘後,再輕輕拉上來,釣蝦的餌料用蛙肉為佳。
6、泥鰍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泥鰍生長於靜水池塘、溪河的淤泥及稻田中。水底淤泥有小洞,就是有泥鰍的標誌;小洞越多,泥鰍越多。其垂釣方法如下:
(1) 用釣鯽魚的小竿釣,釣餌用紅蚯蚓,將其分段後使用,泥鰍吃食時,浮頭往下沈,此時應提竿,提竿,動作宜輕。
(2) 籃子釣法:用一只籃子,其內放骨頭,其上覆蓋一層淤泥,將籃子放入有泥鰍的水底,一般頭天晚上放籃,第二天早晨收籃,每次可同時放幾個籃子。
(3) 竹籠釣法:用竹篾編成圓筒狀,筒口為碗口大小,筒尾逐漸收緊,筒長0.66米,另編一個倒須,放入筒口,使用時,筒口和倒須都要拴牢,泥鰍可從筒口鉆進。一般頭天晚上放籠,第二天早晨收籠。下籠前,先將筒口倒須打開,逐個放入餌料如骨頭等。然後將倒須捆牢,把備好的竹籠一個個放在有泥鰍的水田背坎,或犁田後形成的溝裏。次日收籠時籠裏便會有許多泥鰍。
此外,漲水季節可用竹篾編織一個兜狀的大豪兜,放在田缺出水處,泥鰍可順水流入大豪中。
7、黃鱔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黃鱔於春、夏、秋三季活動,喜居洞穴,冬天則在深洞冬眠。有黃鮮吐出泡沫的地方,便有黃鱔。
釣黃鱔的餌料為蚯蚓、牛蚊、蚱蜢,穿蚯蚓時應從尾部到頭部,將鉤尖包住即可。如用牛蚊、蚱蜢作餌料應先去其一個翅膀。穿在鉤上,放在洞口水面,牛蚊(蚱蜢)來回轉動,便誘來黃鮮。釣黃鱔的時間是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以後,直到天黑。一般陰天、雨天、雷雨前為好。一年之中以柳樹開花到秋末下霜前均可釣到。
8、鯰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鯰魚又稱鮎魚、河鯰、四須鯰、年魚、鯰金姨、鯰拐子等,為食肉性大型淡水魚類,廣布於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長江、珠江等水域,以長江、錢塘江、淮河流域為甚。 鯰魚為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喜歡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樹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裏,以及流速緩慢的水域。 在水庫、池塘、湖泊、水堰的靜水中,多伏於陰暗的底層或成片的水浮蓮、水花生、水葫蘆下面。春天開始活動、覓食。入冬後不食,潛伏在深水區或洞穴裏過冬。
鯰魚眼小,視力弱,晝伏夜出,全憑嗅覺和兩對觸須獵食,很貪食,天氣越熱,食量越大,陰天和夜間活動頻繁。 鯰魚性成熟早,一般一齡即成熟。產卵期長江一帶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產卵時成群追逐。幼魚以浮遊動物、軟體動物為食,其中水生昆蟲的幼蟲和蝦類是它的美味佳肴。鯰魚貪食易長,500克左右的幼魚便大量吞食鯽魚、鯉魚等,最大個體可達40千克以上。生活在大河的鯰魚力氣大,難釣取;生活在河塘的數量多,個體小,易釣取。
垂釣鯰魚在不同季節有不同釣法,但不論何季節,都應采用近釣、弱光釣和夜釣,尤以夜釣上鉤率最高。時間以傍晚至子夜前最佳。鯰魚怕光,且靠邊遊動,因此無論在河川、池塘,還是湖泊、水庫垂釣,釣點都應選擇在水面狹窄,光線暗淡,水流平穩,水淺區域和小魚、小蝦活動多的地方。春季因潛伏一冬,鯰魚十分饑餓,白天黑夜都覓食,在水質渾濁的小支流處、水流平穩的河灣都能釣到較大的鯰魚。
9、鱖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鱖魚又名桂魚,胖鱖,翹嘴鱖等,鱖魚屬的種類很多,如鱖魚,大眼鱖,魯氏鱖,斑鱖,波紋鱖,懷氏鱖等 ,是著名的肉食性兇猛魚類。我國最常見的是鱖魚,鱖魚在江河湖泊中分布廣,生長快,品質優良,是我國 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更是廣大釣友喜歡垂釣的對象。
鱖魚的捕食方法近似於肉食性魚類,它常常隱蔽在水生植物的枝蔓和根部,或潛伏在水下的土坎,涵洞旁,或藏身於亂石溝縫之間,一動不動,像塊石頭一般,並以它身上的斑塊來迷惑其他魚類,使之失去警惕。當過往的魚,蝦遊至近旁,它就突然猛撲上去,將它們擒住。
釣鱖魚選擇地點至關重要,下鉤部位必須具務兩個條件:一是水流湍急,二是水底布滿或堆砌巖石,有巖縫,溶洞構造。這是因為巖石是蚌,螺,蜆聚集的場所,這類甲殼軟體動物棲息地又是河蝦的生活區域,密集的河蝦為鱖魚提供了天然的食料,必然招致鱖魚群居。釣鱖魚以活蝦作餌最佳,活蝦可在市上購買,以備隨時選用,也可釣時備一小網放入皮糠等物,在垂釣河旁誘撈。 [!--empirenews.page--]
蝦以個體中等,長3-5厘米為宜,鉤用普通鯽魚鉤;可不用浮漂,線宜長,一般比竿長2-3尺,墜子應重。釣時,將鮮蝦背部掛住,註意不要把蝦內內臟弄傷。然後將鉤甩出。手握魚竿讓活餌在水底作溯遊緩緩前進狀,當感到竿梢下彈有震動時,迅速提竿。提竿的時機必須把握詮,太晚則餌鉤入胃極難取出。
取鉤時要特別註意防止被鱖魚鰭腺刺傷中毒,須將魚平放地面用腳踩住,再趁勢將鉤退出。 小白條魚也是釣鱖的常用餌之一,但在掛鉤時應將鉤從白條魚一側的腹下鉤至脊背處,以保證魚能在水中牽引釣線自由遊動,鉤尖不要露出。掛漂垂釣時,當浮漂沈入水中(黑漂)後即可提竿中魚。
10、鮰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鮰魚,學名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GUNTHER)。這種魚只見於大江大河的激流亂石之中,湖泊中極難見,溪或堰塘中不會有,生存水域一般都至少在10米以上深度。體表粉紅無鱗,眼細如鉆石,口裂下位,身軀酷似一根挺拔的象牙。屬底棲性魚,晝夜覓食,夏季陰雨天攝食強烈。
漁業界對其生殖習性和越冬狀況有如下描述:繁殖期產卵於江河礫石之上;冬季多在幹流深水處或水下亂石縫隙中越冬。此魚不僅生殖和越冬有戀棧亂石的特性,而且長年的棲息和攝食水域,也同樣離不開亂石區。這是許多釣鮰老手,在長期實踐中共同摸索到的規律。掌握鮰魚的這個習性,對指導垂釣極為重要。
11、銀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銀魚,學名Protosalanx hyalocranius。俗稱面魚、面丈魚、面條魚、殘膾魚。鮭形目,銀魚科。體細長,頭平扁,兩頜和口蓋具銳利牙齡,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潤透明。棲息於近海、河口或江湖淡水中上層。
我國的珠江、長江的入海處,以及淡水湖(諸如太湖、洪澤湖、巢湖、洞庭湖)等水域均有它的蹤跡。銀魚是一種生長在海水裏而在淡水中產卵的洄遊性魚類。這種魚每年三四月份從海洋到河口產卵,親針產卵後即自行死亡。受精卵隨著水流漂到近海裏孵化、發育、生長,第二年依舊進行生殖洄遊。這樣,每年春季在海口地區就形成了銀魚魚訊。也有些銀魚逆流而上,進入淡水湖生活。
銀魚生活在水域的上層或中層,以浮遊動物、小蝦、小魚為食。在魚訊季節,漁民主要用漁網進行捕獲。釣魚愛好者也用釣組垂釣。春、夏、秋三季,均可垂釣銀魚。
垂釣銀魚的釣組,應小巧玲瓏。最好選用彈性好的軟梢手竿,竿長一般應在3.9~6.2米之間。釣線應細,一般采用直徑為0.104毫米的優質尼龍線,線與竿應等長。釣鉤要小,一般采用國產521~523號釣鉤,日本產的伊勢尼1~3號釣鉤也可選用。
浮漂的浮力不宜過大,一般選用日本或臺灣生產的風漂為佳。鉛墜與浮漂的配比應特別講究,因為銀魚屬上層魚類,需要釣浮或半浮,這就需要使浮漂的浮力略大於鉛墜的重力。如果鉛墜過重,釣餌勢必要沈入水底;如果鉛墜過輕,浮漂就難以在水面站立。垂釣銀魚的魚餌,應以腥臭型餌料為主。稻糠、麥麩發酵(產生酸味即可)以後,可做為誘餌。
撒誘餌應采用“最小多投”的原則:即每次投撒一小把,每間隔半小時即投撒一次。釣餌一般選用紅蟲、蚯蚓、蛆蟲、沙蠶等動物性餌料。也可使用面食,不過應在面食裏添加南極蝦粉。將面食搓成半個綠豆大小,掛在鉤尖,效果頗佳。
暮春是垂釣銀魚的黃金季節。這時,銀魚經常群遊於水面,行動迅速,異常活躍。垂釣者應抓住時機,眼疾手快,幹脆利索,往往能夠連竿上魚。這種魚由於魚體透明,所以一般從水的波紋上識別魚訊。一般在沒有魚訊的情況下投擲誘餌,當發現魚訊後就應抓緊垂釣。另外,也可采用鐵錨組鉤拖拉釣法。選用小號鐵錨鉤三枚,用細鋼絲作腦線,固定在母線上。母線下端縛一小號棗型鉛砣,使三枚錨鉤三叉分開。錨鉤上不用掛餌,采用硬梢輕便手竿,水線應與釣竿等長。在魚訊到來之時,垂釣者將釣組擲出,反復在水域中上層拖拉,往往亦能連竿上魚。
銀魚個體雖小,但如果垂釣得法,行之有效,往往能得到豐厚的收獲。值得註意的是,銀魚體小、柔弱。釣獲的魚難以成活保鮮。這就需要攜帶冰箱,隨時將釣獲的銀魚冷凍起來。也可攜帶小壇缸,放些食鹽,隨時將釣獲的銀魚腌漬起來。
12、羅非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羅非魚又名非洲鯽魚,原產熱帶。在我國除少數地區可自然越冬外,絕大多數都在室內保種,所以,垂 釣羅非魚季節性很強。羅非魚生性遲純,不像其他魚那麽怕驚擾,無論聲響、倒影,甚至直接擾亂水體對它 都無什麽影響,因此,初學垂鉤者,羅非魚就是他們的最好的垂釣對象。
(1) 羅非魚屬底層魚類,食性廣而雜,常用的釣餌有:蚯蚓、面團、飯粒、紅蟲等。以紅蟲為是佳。
(2) 釣具一般以3.6米的手竿為好,釣線以0.3毫米-0.35毫米采線為宜,浮漂采用塑料立漂,魚鉤用6號以下的長柄鉤。釣線長約3. 2米-3.5米,以操作方便為準。垂釣時要求墜的下頭著地,上頭懸起,使魚鉤朝天。
(3) 羅非魚食量大,集群性強,所以用誘餌撒窩時要求量大,一般撒在離岸1米左右,成寬60厘米、長1.5米的帶狀。用量2千克-3千克。可用菜子餅、豆餅、雞飼料為誘餌。 羅非魚吞鉤後常不動,魚漂只是由直立變斜側。發現此情況,立即提竿,將魚拉出窩點,再提拉上岸,以免驚動魚群。
垂釣羅非魚不可沈鉤、懸鉤。此外羅非魚口內有小尖齒,其臂鰭、腹鰭、背鰭堅硬,很易刺手,所以垂鉤該魚時應帶手套以保護自身安全。
13、黃花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黃花魚分為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和小黃魚(Psendosciaena polyactis),分別為我國四大海洋業品種之一。大黃魚也叫大先、金龍、黃瓜魚、紅瓜、黃金龍、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鮝;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先、小春魚、小黃瓜魚、厚鱗仔、花魚。都隸屬魚綱,石首魚科。 [!--empirenews.page--]
其形態相近,習性相似。垂釣方式方法基本相同或相似。這類魚,體側扁延長,呈金黃色。大黃魚尾柄細長,鱗片較小,體長40~50厘米,椎骨25~27枚;小黃魚尾柄較短,鱗片較大,體長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大黃色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和南海,小黃魚分布於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及朝鮮西海岸。大黃魚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遊、產卵,產卵後分散在沿岸索餌,秋冬季節又向深海區遷移;小黃魚春季向沿岸洄遊,3~6月間產卵後,分散在近海索餌,秋末返回深海,冬季於深海越冬。黃花魚一般食性較雜,主要以魚蝦為食。
黃花魚的性情較為溫柔文靜。因此,釣具要求輕便靈巧。手竿、海竿皆可使用。但是,手竿長度應在5.4~7.2米之間,中彈性釣竿即可。如用海竿,可配備中小型繞線輪。釣線可選用4~8號尼龍線。用手竿時,釣線與釣竿最好一樣長。使用海竿時,應配備4號尼龍線100米以上。釣鉤可選用胡弓型215~217號、江蘆型617~619號、HHH萬能袖鉤7~8號、HH長良友釣鉤7~8.5號。鉛墜選用茄子形或棗形、圓盤形、橢圓形類別。
黃花魚暮春在近岸產卵,這時正是垂釣它的大好時節。在磯岸、沙灘、防波堤上一般采用拋投釣。把釣鉤甩往釣點以後,可憑手感判斷魚兒是否上鉤。這時,萬萬不可急躁,應耐心等待。在感到漁線變重以後,要再觀察片刻,看是否出現魚訊。這種魚反應在竿尖上的魚訊很特殊,只要竿尖微微地顫動幾下,就表明魚已經上鉤了。這種情況稍縱即逝,垂釣者應不失時機地提竿上魚。
船釣黃花魚時,應選用長約2~2.5米甩竿,配備20號鉛砣,選用中小型的大鼓型繞線輪,貯4~6號尼龍線200米左右。最好使用鱸魚10號串鉤或組鉤。
進行船釣時,將釣組甩出,拋向釣點以後,使釣鉤慢慢沈入海底,要配合船的搖動,把握釣竿,不可讓釣鉤離開海底,耐心等待。一旦魚汛在竿尖出現,即可及時搖線上魚。
如果與眾多釣友一塊進行船釣,所使用的鉛砣重量應取得一致。這是因為,鉛砣重量不一致,入水速度就會不同--重砣入水快,輕砣沈水慢;又由於釣組會隨著潮流移動--重砣移動慢,輕砣移動快,這就難免使釣線與釣線纏繞在一起,影響垂釣。
無論是拋投釣還是船釣,釣餌均應采用新鮮的魚蝦、沙蠶、磯蠶、海蟲、魚肉等;掛釣餌時,應讓鉤尖露出餌外,以易鉤住魚嘴。
垂釣黃花魚還應註意以下五點:
第一,黃花魚的鰾能發出聲音,且不時發聲。根據鰾聲的大小遠近,即可判斷出魚群的大小和地點,以便選擇釣點。
第二,黃花魚喜歡集體活動。尤其在夏季,常常成群結隊靠近岸邊棲息、覓食。垂釣者應把握時機,或一線多鉤,抓緊施釣,有時一竿一次釣上五六條魚。
第三,出現魚訊以後,要當機立斷,即刻提竿上魚。如果中途稍一晃動,極容易鉤到雜物上,造成跑魚,貽誤戰機。
第四,這種魚夜行性強,多以夜釣為主,最好預先在竿端貼上反光膠布。
第五,釣點的選擇大有學問。波浪可沖上的地方是最好的釣點,由於有橫流海潮的沖擊而向海上反撥的地方也是較好的釣點。因為這類地方多為砂底海濱的低窪處,黃花魚特別喜歡聚集於此。
14、石斑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石斑魚又名(魚會)魚,我國沿海以浙江、福建和廣東海域較多,常見品種有紅點石斑魚、青石斑魚和風紋石斑魚等。生長於熱帶海區的個體較大,可達40公斤,溫帶地區常見的多在2公斤以下。石斑魚為底層定居魚類,喜棲息於海島礁洞,出沒於巖礁叢生的砂礫性水底,能隨水暖變化作深淺垂直移動,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常以突襲方式捕食,畏風浪、喜清水。
釣石斑魚是一項專業生產技術,其關鍵在選擇釣點,即確定石斑魚的定居點和活動水層。石斑魚在暮春和夏季移居到淺水區,但水深仍在30 米左右,在20米水區釣到的通常以小個體的居多。可選擇風微浪小,水質清澈的巖礁地區,於背流的緩流區在礫石和礁叢之間下鉤,才能釣到石斑魚。石斑魚的產卵期是4~6月,產卵後的石斑魚索餌強烈,最佳釣季是6~10月。自晚秋至春,石斑魚藏身深水礁洞內,此時就很難釣到了。
釣石斑魚的方式有船釣和磯釣兩種。磯釣多為娛樂性垂釣,船釣是生產性捕釣的手段。船釣使用手線釣組,其結構為:母線用拉力18公斤(40磅)或線徑0.6毫米以上尼龍線,下接連接環,墜為60克通芯墜,置於母線末端,連接環之前;墜下以鋼絲代替子線,系單鉤或上下雙鉤,也可加置單翅天秤,在翅尖系鉤。石斑魚的味覺和嗅覺都很靈敏,性雖兇殘,但咬鉤謹慎而挑剔,喜攝食鮮活的魚蝦。對裝鉤後失去活力的魚蝦缺乏興趣,故以小魚和鮮蝦為餌時,鉤尖刺入的部位應盡量在尾部,以使餌保持鮮活遊動才能誘魚上鉤。有些地方以活泥鰍為餌就是要造成餌魚的翻動遊泳,堤高上鉤率。
石斑魚的咬鉤有先叼後吞的特點。在向餌發起沖擊銜鉤後會急速後退。此時雖手感明顯或見竿梢明顯下壓,卻不宜收線和揚竿,應松線下墜或執竿靜候第二次反應後才能鉤住魚唇。石斑魚的視覺衰退,對餌的尋覓反應遲鈍。手線釣時,應采取探釣的方式,不斷地反復提拉釣線,以餌的動感來引起魚的註意。磯釣使用拋竿要選擇加強型的超硬調漁竿和強勁繞線輪,拽力鈕的控製應旋到極限,否則是耐不住魚的沖擊的。
石斑魚被提離水面後,要註意立即采取排氣措施。具體辦法是預先備好一長10厘米的鋼針,在魚平臥甲板或地面後,立即將針由胸鰭掩住的魚體內側向腹腔刺入2~3厘米深,以穿透腹腔排氣。這樣做是因為魚由深水提出後水壓發生變化,出水後若不排氣,會使其氣漲而死。
15、六線魚(黃魚)的生活習性及釣法
六線魚是北方沿海常見的小型魚類,又名黃魚、小黃魚。它與南方所稱的黃魚有些相似,但非同一魚種,為近海底層雜魚,主要分布於黃海北部和渤海。
釣六線魚在北方是初學海釣的基礎功夫。它的常見個體不足500克,很配婦女和兒童的胃口,是堤釣和海灣休閑活動的主要對象魚。和淡水釣鯽一樣,它釣具簡單,取餌方便,操作無特別的技術要求。 [!--empirenews.page--]
在潮水漲落近半時,於海堤、棧橋和港灣防波堤沿線使用小拋竿,不拘鉤形,以沙蠶為餌,投近投遠均可釣到。對於初學者,無論釣線的緊或垂,它都會因咬鉤而留下明顯的訊號:竿梢連連點頭,或垂線由弛而緊,接著可見竿梢抖動,揚竿也毋用著急。作為基礎釣技,應把握的要領是鉤不宜大,能將2.5~3厘米的鮮活沙蠶整條穿鉤而不露尖就可以了。
初學釣魚的人,對竿梢的抖動和鈴聲都會有敏捷的反應,這無意中恰好是個關鍵,即鉤餌入口、尾柄尚有小部分在口外,正好使鉤尖順利刺透魚唇,可省卻整鉤陷入口中後的摘鉤麻煩。堤釣常見的六線魚都是100克上下,要釣大的六線魚得駕船到遠離海岸的島上去。
六線魚慣常在半泥砂、半砂礫質的淺海底層,以小蝦和軟體動物為食。對於弱肉強食的黑鯛和鰩(魚工)等較大魚類來說,小六線魚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之一。所以在島上釣六線魚,要加快收線速度,防止較大魚在後突襲。六線魚的咬鉤幾乎貫穿漲潮和落潮的全過程,但在較大魚類出現之時,它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當大魚一走,它又會很快出現。因此,六線魚的突然消失,是一種訊號,預示著海底出現了較大魚類。故有經驗的垂釣者可借用六線魚的咬鉤與否,來判斷漁情。六線魚的釣季跨度比較長,自5月初一直可延續到10月下旬。一天之中,它咬鉤相對頻繁的時間是黃昏前的一段時間。一些有淡水釣魚經驗、但無海釣實踐的人,在海鉤上仍使用蚯蚓,這偶而也能釣獲六線魚,但如要求收獲豐厚,則須在餌上下功夫。
釣六線魚的餌以沙蠶為上,小蝦次之。沙蠶中又以海蜈蚣為佳,但找海蜈蚣比較困難,須於潮水剛退時在濕砂中仔細挖掘,並須用潮沙養護保鮮,而使用時還得避免受陽光暴曬。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