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釣鯽魚

一、早春釣魚誘餌宜濃不宜淡
       早春能不能釣上魚餌料是關鍵。因為冬天剛過,魚兒食欲差,消化力弱,布窩的誘餌,味宜濃不宜淡,要突出香、甜、鮮、散,以粉餌為主,顆粒餌為輔。通常用豆餅粉、炒香碎細或者用黃豆粉、花生粉、芝麻粉或商品餌拌炒香的碎米布窩。布窩時要做到「量少次數多,相機補加」,不可一次投足,這樣才能保證魚兒誘之能來,來之能留。
       二、釣餌宜葷不宜素
       魚兒經過一冬的體能消耗,需要補充自身的蛋白質。所以,釣餌要盡量不使用素餌,應選用營養豐富的紅蟲、紅蚯蚓等動物餌料。因早春氣溫低,魚兒食欲差,對魚餌味道比較挑剔。紅蟲、紅蚯蚓穿上鉤後,具有動感,能起到刺激和逗魚上鉤的作用。
       三、釣位宜淺不宜深
       立春以後,氣溫開始逐漸回升,魚兒也開始了一年新的生活。「春釣灘」是眾多釣手的共識。原因很簡單,水草要先從淺灘長出,魚兒遊到淺灘才有食源;淺灘在陽光照射下,水溫上升快,這時的魚兒必奔淺灘覓食。在通常情況下,早春除早、晚的深水外,其余時間應釣淺水部位。這種「釣淺不釣深」的釣法,是根據這個時段的氣溫變化和魚兒的活動規律來決定的。
        四、天氣宜晴不宜陰
       早春,還帶有幾分冬季的寒意,剛越冬的魚兒,仍有幾分冬日避寒的習性,少吃少動。在選擇天氣時,應按冬釣的基本要求「釣晴不釣陰」,在有陽光的天氣出釣為上策。釣位盡量選背風、向陽的一側。若有陽光的天氣,伴有1~3級的風,水中氧氣充足,魚兒食欲會倍增;若風力在4級以上的陰雨天氣,水溫會有所下降,魚兒會不思飲食,釣手不宜外出垂釣。
       五、水域宜小不宜大
       早春,釣小水面要優於大水面,因小水面窩風,水體不受什麼風吹浪打的影響,在陽光照射下,易於聚熱,水溫上升快,魚兒會更活躍;小水面一般水質肥沃,在氣溫相同的條件下,肥水水溫高於瘦水;小水面魚的密度相應大一些,從多魚兒的遊動,既容易使水質變渾,增加水色的隱蔽性,又能使魚兒進入興奮狀態,刺激魚兒咬鉤,提高上鉤率。


一、擇天出釣
  了解天氣情況,選擇適宜的天氣出釣是應該註意的第一個環節。春季釣魚都應該註意天氣的那些變化呢?
  一是註意氣溫變化。春季雖然是緩慢升溫的季節,但氣候多變,氣溫相對穩定或小幅升溫和降溫都是出釣的好天氣,但如果是大幅度升溫,或晝夜溫差大於15度,魚就會很難釣。氣溫大幅上升或晝夜溫差大於15度,在陽光的作用下水表溫度和水底溫度會差距很大,春季的魚以趨溫為第一要素,因此在溫差很大的大幅升溫天氣,魚會停留在僻靜之處的水表層曬陽取暖,不思進食,很少遊動,此時在水的中、下層是很難釣到魚的。遇到這種情況,雖然可以采取送餌到口的走浮釣法,但釣魚過程毫無快感,也很難有好收獲。如果是氣溫相對穩定,晝夜溫差小於10度,或者是小幅降溫天氣,魚就會在水下很活躍,選擇這樣的天氣出釣,只要做好了其它環節就一定會豐收在望。
  二是註意風力、風向。春季少雨多風,能夠選擇微風和風力小於3級的天氣出釣自然最好。如果是在風天出釣,最好不要選擇刮西風的天氣,根據多年的垂釣經驗,在中原地區西風大於3級的天氣出釣十有九空。3級以下的東南風或東北風是最好的出釣時機。
  三是註意雨水的冷暖。俗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一場春雨一場暖」之說,也有很多釣友喜歡在雨天或雨後出釣。但「一場春雨一場暖」卻遠遠概括不了春季氣候的多變,實際上春雨也有冷暖之分,春季寒流活動較為頻繁,寒流所致多協風帶雨,伴隨著寒流所致的冷雨之後,使剛剛回升的水溫突然降低,使魚兒仿佛又回到了冬天,因此伴隨著寒流而致的冷雨之後,一兩天內魚會蟄伏水底很少活動。此時出釣必然事倍功半。相反如果是東風送雨,春雨瀝瀝,雨絲帶著空氣中的溫度和氧氣註入塘庫,不僅使水溫升高而且氧氣充足,特別是有小溪小河的匯入口處,更會帶來豐富的餌食,若垂釣於此時此地,定會事半功倍鮮魚滿簍。

   二、選好釣點
  釣點的選擇歷來被釣魚人首推為釣魚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因此有「七分釣位三分釣技」之說。春季垂釣怎樣才能選擇一個較為理想的釣點呢?
  一是根據地勢選點。初春時節水溫尚冷,和冬天垂釣時的選位區別不大。而到了仲春和暮春,由於淺水處的水溫較高,各種水生浮遊生物都集中於此處,魚兒也就更不會怠慢,不僅可以在淺灘處找到適應自身生存的水溫,更能得到豐富的天然餌食來補充營養,所以俗有「三月三,魚兒上淺灘」之說,因此到了暮春前後,油菜花開的季節選灘找草是關鍵。在選灘的過程中要註意選大灘不選小灘;選僻靜的灘不選緊挨公路等有噪雜聲音幹擾的灘;選灘中的小凹陷、溝道、陡坎下沿、;如果是有小溝小渠匯入庫塘的進水口的兩側更是絕佳的好釣點。
  二是根據水質和水生植物選點。只要是非人為因素,要選混水灘不選清水灘;選有水草的灘不選光灘;選稀草灘不選密草灘;選水中有立桿植物生長的向陽一側;選水草中的通道,水草中的小片亮水等處都是好釣點。
  三是根據氣溫和風向選點。春季的魚兒以趨溫為第一要素,因此如果是刮偏南或偏東風的小幅升溫天氣,要選風底或接近風底的兩側;若是偏西或偏北風的降溫天氣,則要選擇背風處,切不可選擇風底。
  如何才能選擇一個好的釣點要考慮的因素往往很多,比如:若是經常都有較多的人垂釣的釣場要盡量開辟新的釣點,而在經常都很少有人釣的大水面,就要找越是有人釣過的地方越可能是好釣點。要靈活運用,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找到理想的釣點。

  三、釣具使用
  春季垂釣,雖然氣候轉暖水溫已開始回升,但水溫尚不能達到所有魚類都很活躍的溫度,青、草、鰱鱅等大型魚類很少攝食,所釣魚種多為鯽魚等較小的品種,雖然也時有鯉魚光顧,但仍然與夏秋季節有別。所以釣組的搭配仍以細、小、輕、靈為原則。釣竿也多使用手竿或竿稍細彈性好較為靈敏的磯竿。海竿爆炸構等較笨重的釣具和釣組,只有在進入夏秋季節方有更好的用武之地,在春季很少用的上。我在春季垂釣,若使用手竿,一般使用4.5米-5.4米手竿,用1-1.5號主線,0.6-0.8號子線,1-2號伊勢尼黑條鉤;一般在定點守釣時使用較短的手竿,在多窩走釣時使用較長的手竿;並經常采用短竿垂釣長竿打窩的方法很是方便。若使用磯竿,則使用3-3.6米細稍外掛式磯竿,1-3號伊勢尼串鉤。

  四、窩餌和釣餌
   春季垂釣使用的餌料仍然是以腥、膻為主,即便是不使用腥味餌料,使用藥酒米氣味也要比夏秋季節所使用的濃一些,因為春季的水溫尚低,餌料的氣味在水下的擴散速度較慢。釣餌仍然是以鮮活的生物餌最好,當然用紅蟲粉、蝦粉之類的腥香味原料調製出的搓拉餌也可以用。在餌料的使用上一向是有爭論的,各有千秋。有人說地域不同導致魚的食性不同,這種說法不能說不對,但也不是什麼「真理」,比如:在南方用酒米加蚯蚓能釣到鯽魚,在北方用酒米加蚯蚓釣鯽魚也不錯。因為魚的生理習性大同小異,所以其食性也是大同小異,水域和環境的不同只能改變魚的部分習性卻改變不了根本的東西,「五谷雜糧」都是還要吃的,只要找到它們的共性,就不難找出適應大部分水域都能使用的餌料。很多餌料生產廠家之所以能生產出適應在全國範圍內使用的好餌料也是這個道理。
  我在春季釣鯽魚一般使用的窩餌是羊油炒麩皮加蝦粉加小米,釣餌一般使用紅蟲、活蚯蚓或蚯蚓沾糖水,有時也使用藥酒米做窩,在魚情較好出現搶食的情況時就使用調製的搓拉餌。春季垂釣用餌,窩餌味要濃,量要少;釣餌應以鮮活為主,如使用搓拉餌,狀態要軟,要適口,色澤要鮮亮,餌團不宜過大。我以為這是春季垂釣用餌的根本。

  五、釣法要得當
  春季垂釣,釣法應用要靈活。如果在較好的天氣,又找到了合適的釣點當然是使用短手竿定點守釣最舒服。但如果沒有較為理想的釣點,就要采用長手竿多窩走釣的方法,多窩走釣雖然人比較勞累,在春季垂釣中卻能夠變被動為主動,往往會有好的收獲。所謂多窩走釣,就是到達釣場之後,順岸邊走邊觀察邊選點部窩,每打一個窩要做好標示,記住位置,走過一段距離打下數窩之後,過一會兒逐窩進行試釣,出魚就繼續釣,不出魚就走人,如果一個窩釣出幾條魚後不出魚了,就少量的補一下窩,然後再到下一個窩試釣。如此將部下的窩釣過一遍之後,對出魚的窩繼續補窩輪番垂釣,不出魚的窩廢棄不要。在走動垂釣時要註意放輕腳步,竿影不要落在窩上。
  如果用磯竿串鉤釣法,在將餌鉤拋投入水之後不要一味死等,幾分鐘之後若無魚吃鉤就要向後拖一拖,間隔幾分鐘若仍無魚咬鉤就再拖一拖,依次重復拖動直到上魚,若此竿拋出直到拖回都無魚上鉤,下一竿要改變拋投方向,直到上魚為止,哪個方向上魚以後的每一竿都拋向那個方向。使用磯竿串鉤釣法時,過幾分鐘拖一拖很關鍵,上鉤率可以提高很多。
  如果使用多根拋竿釣時,也可采用「盒飯」釣法。
  釣魚雖有一定的方法,卻沒有「溝股定理」那樣的固定公式,要熟中生巧,靈活運用才能感受到垂釣的無窮樂趣。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