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餌的味道非腥即香,腥是動物魚餌本身的氣味,腥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蝦粉,然而現在很多腥味都能用添加劑替代,香除了植物本身散發的氣味,主要是炒、蒸、煮、榨、烹過程中產生的。區別於添加劑形成揮發性的香味,釣魚人把魚餌本身具有的氣味和製作過程產生的氣味稱為本味。如經文火炒製的麥麩、榨過油的芝麻餅豆餅、煮熟的紅薯等等都是本味。原塘顆粒是指池塘經常餵的顆粒飼料,也可稱本味餌。本味餌多用於傳統釣和休閑釣魚。因時間限製,競技釣快魚為了達到招魚快的目的,一般不用本味餌,就是用也是在添加劑的配合下增強了濃度。然而一天3或4場比賽,魚的嗅覺遲鈍了,濃香濃腥餌的效果反不如原汁原味的本味餌了,所以競技釣魚有個規律:首輪濃腥濃香,二輪之後不是香改腥,就是濃改淡,有的幹脆改本味餌了。用本味餌是為了喚醒魚的記憶。在大多數池塘都是餵麥子、菜籽餅、豆餅的時候,吃慣了這些東西的魚就認這個味了。然而,除了味型的認同可以減少魚的戒備外,尚未馴化的幼魚以及賽前投放的新魚則很可能不認本味,於是除釣綜合魚用本味餌,釣時速100200尾的快魚都已不用它了。區別於味型多樣、性能各異的商品餌,本味餌成本低、製作簡單,一口鍋、一把鏟就能完成。可是魚餌成為商品後本味餌變了,包括味型、狀態都是在添加劑的幫助下得到的。

商品餌都有添加劑,釣的魚要是自己吃會不會吃出病來?看來休閑釣還是用自己做的餌釣算了。查看原帖>>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