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鰱、鱅為主養的混養模式在這種混養模式中,通過施肥培養浮遊生物,主養鰱、鱅,投餵青飼料養殖草魚,少量搭配鯉、鯽,以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種餌料。該混養方式濾食性魚類的放養量和預計產量均占60%~70%,增肉倍數為5左右。這種方式適用於肥料來源豐富和水質易肥的水體。
2、以青魚、草魚為主的混養模式在該模式中,主養魚青魚、草魚的放養量相近,占總放養量的45%,鰱、鱅放養量也較大,占40%。青魚、草魚放養1~3齡的魚種,分別養成食用魚和大規格魚種,同時,輪放套養的1齡鰱、鱅、鯉夏花,為翌年成魚放養提供魚種。
3、以草食性魚為主的混養模式本模式通過投餵青飼料,主養草魚和鯿、魴,以草食性魚的糞便帶動鰱、鱅和鯉、鯽魚的產量。年初一次放養兩種不同規格的鰱、鱅魚種供輪捕,不再輪放魚種,僅套養少量夏花,為翌年培養大
4、以青魚為主的混養模式以青魚為主養魚的混養模式,僅適用於螺、蜆資源豐富的地區。在螺、蜆供應不足時,則應減少青魚的放養量,增加草魚的放養量。同時,應搭配放養鰱、鯽和鯉、鯽,以較低的放養密度,使鰱、鱅、鯉、鯽當年達到上市規格。
5、以鯉為主的混養模式我國不少地區群眾喜食鯉,而且鯉苗種容易解決,以鯉為主的混養模式,在一些地區相當普遍。在鯉為主的混養模式中,通過施肥和投餵精飼料,可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在放養中常適當增加鰱、鱅放養量,以充分利用池中浮遊生物,取得較高的產量和較好的效益。
在實際生產中,必須根據各種養殖魚類的食性、生長特點、餌料、飼料來源、池塘條件、生產單位的經濟實力和當地的水產品消費習慣等,來確定合理的混養模式,主養魚、配養魚的品種及其比例。在經濟水平較落後的地區,應考慮盡可能利用當地的資源,如肥料來源充足,則應考慮以鰱、鱅、羅非魚等為主養魚;在水草和青飼料資源豐富的地區,應考慮以草魚(或草魚與鰱)及團頭魴為主養魚;在螺、蜆資源豐富的地區,則應考慮以青魚或青魚和鯉為主養魚。在經濟條件較好、商品飼料充裕的地區,則應主要考慮當地的消費習慣和養殖的經濟效益,多以青魚或草魚、團頭魴或鯉為主養魚。
6、以鯽為主養魚的集約化放養模式該放養模式中,鯽的放養量占60%~70%,搭配混養鰱、鱅。一般每畝放養尾重50~100克鯽1500~2000尾,搭養50~100克鰱300尾,鱅100尾。預計魚產量達500~600千克。
7、以團頭魴為主養魚的集約化放養模式該放養模式中,團頭魴放養量占60%~70%,搭養鰱、鱅。一般每畝放養尾重50~100克團頭魴1500尾左右,搭養50~100克鰱30尾,鱅100尾。預計魚產量可達700~800千克。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