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有什麼好的養殖技術嗎?
鯰魚(Silurus asotus)隸屬鯰形目,鯰科,鯰屬。黑龍江鯰魚不但個體大,生長快,而且耐低溫,耐低氧,肉味鮮美,深受北方高寒地區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喜愛。筆者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將鯰魚池塘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一、池養鯰魚的人工繁殖
親魚的選擇:選擇尾重0.5kg以上,雌魚腹部膨大,生殖孔紅腫,輕壓腹部能擠出卵粒。雄魚腹部狹小,輕壓腹部能擠出白色精液。雌雄比例為1∶1~1.5,個體大小適宜。
催情:鯰魚繁殖實踐證明,鯰親魚經過產前培育生殖腺達到Ⅳ期末,催產藥物最好使用馬來酸地歐酮(DOM)與促黃體素釋放激素A2(LHRH— A2)合劑,劑量為每公斤鯰魚註射2mg~5mgDOM+2μg~4μgLHRH—A2,兩種藥物的混合液背部肌肉一次性註射,催產率可達80%以上。
人工布巢:在產卵池中布置鯰魚產卵附著物,方法與鯉魚相似,但鯰魚卵的粘性不如鯉魚卵的粘性大,一部分卵粒易從魚巢上脫落,落到池底易死亡。為提高鯰魚卵的利用率,應在產卵巢底部布置底巢,其方法用直徑0.8~1cm的鐵桿焊成3m×1m的長方形框架,中間用篩絹連接,篩絹上面縫有著卵的棕櫚皮,底巢著卵率占總產卵數的20~40%。
人工孵化:鯰魚產卵後應及時把卵巢取出放入孵化池,防止親魚自殘其卵。孵化池最好為水泥池,土池池底要平坦,無淤泥,水深0.5~1m以內,面積不宜太大,卵的密度為3萬粒/m2水面。水質需嚴格過濾,以防水生動物對魚卵的危害,其他孵化過程均與鯉魚相似。水溫在20℃左右3~4天破膜出苗,剛出膜的鯰苗吸附在魚巢上,在靜水或微流水條件下發育,形如蝌蚪狀,孵出3天後應及時取出魚巢,適時下塘。
二、池塘養殖技術
鯰苗發塘:鯰魚出膜3~4天即可主動吞食大型輪蟲及小型的枝角類,此時應及時下塘。鯰苗下塘後枝角類的豐欠是鯰苗成活率的關鍵,采用施有機肥的方法大量培育枝角類。當後期天然餌料不足時,用50目的篩網從其他池塘中撈取枝角類或新鮮的動物性餌料切碎投餵。池中動物性餌料充足,鯰苗生長速度較快,一般667m2放9萬尾左右,經10~15天育成夏花,成活率可達50%,發塘水面最好在667m2以內。
魚種培育:
生態養殖培育鯰魚種:大量施有機肥培育浮遊動物、底棲生物、水生昆蟲及小型雜魚,為鯰魚提供營養較豐富的動物性活餌。該方法成活率高,規格大。1997年在4000m2池塘中放養鯰魚夏花2500尾,占總放養量的54.3%,白鰱夏花700尾,占總放養量的15.3%,花鰱夏花1400尾,占總放養量的30.4%。鯰魚苗放養前17天放養鯽親魚200尾,使其自然繁殖,每667m2施基肥和追肥各500kg,並投餵粉末飼料150kg餵養鯽魚苗,經90天的飼養,鯰魚平均每667m2產50.5kg,成活率達94.8%,規格達128g/尾。白鰱成活率78%,花鰱成活率85%,這種培育方法技術簡單,易掌握,鯽魚苗做為餌料魚易獲得。鯰魚苗放養密度應以餌料魚的多少而定,放養時間必須在花白鰱放養10天後才能放養鯰魚夏花。
魚種池搭配鯰魚夏花:在魚種池塘中搭配10%以下的鯰魚夏花,不僅能清除池中野雜魚、水生昆蟲、蝌蚪等,還可增加主養魚種的產量,提高池塘效益。1995年在馴化主養鯉魚種池中放養12.2%(500尾/667m2)。1996年放養6.67%(300尾667m2)的鯰魚夏花,在不影響主體魚成活率及產量的情況下,每667m2增加鯰魚產量43.75kg(投餵部分雞腸子)和16.2kg。
成魚池塘套養鯰魚種:這種方法投資少,效益高,不需增加其他管理措施,特別在小型雜魚較多的成魚池中每667m2放養100~200尾的鯰魚夏花,可育成每尾100~150g的鯰魚種10~20kg,每667m2增加效益200~200元。
顆粒餌料馴化培育鯰魚種:鯰魚食天然動物性餌料或陸生動物性餌料生長速度較快,成活率也較高。在饑餓狀態下也食人工顆粒餌料,在池塘中用顆粒餌料可進行馴化養殖。但對餌料的營養要求比較高,馴化養殖中顆料餌料的蛋白質含量要比鯉魚含量高,鯰魚種餌料蛋白質應為40%左右,動物性蛋白質(進口魚粉)應占餌料蛋白質的30%以上。顆粒餌料的加工及馴化方法基本與鯉魚相似,這種方法育成的鯰魚尾重可達50~100g。1997年用667m2的池塘放養鯰魚夏花6000尾,用顆粒餌料馴化,667m2產93.5kg,餌料系數3,平均尾重84.5g,成活率為18.44%。作者認為鯰魚種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餌料不適口,營養不全而導致規格大小不齊,大個體吞食小個體,當鯰魚體重達10g左右,相互殘殺嚴重,是影響鯰魚規模化生產主要因素。為提高鯰魚種成活率應從夏花開始補充投餵部分適口的動物性餌料。
成魚養殖:
夏花當年養成商品魚:鯰魚夏花放養在小型雜魚較豐富的成魚池塘中,667m2套養30尾左右。當年可達0.35kg以上,最大個體達0.75kg。667m2增加鯰魚產量5~10kg。套養時以水源條件、池塘雜魚多少靈活掌握密度。
成魚池塘搭配鯰魚春片魚種:鯰魚遊動遲緩,對同一規格遊泳速度快的養殖魚類一般捕食不到,池塘中放養一定規格的鯰魚只能清除池中的小型野雜魚及有病的養殖魚類。商品魚池667m2放養尾重50~100 。為解決池塘和稻田養殖鯰魚的苗種供應問題,人工繁殖鯰魚、培育苗種技術已廣泛展開。
親魚的培育人工繁殖前的1~2個月左右,水溫達到10℃時,即收集個體在500克以上的種魚進行雌雄分池培育,飼養密度為每666.7平方米水面600尾。投餵富含營養的動物性餌料,如雞腸子、豬肺子、小雜魚等。每日投餵2~3次,投餵量占魚體重的7%~8%,以保證性腺發育營養要求。此外,還要註意保持水質清新,每周沖水1~2次。
親魚的選擇親魚選擇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成熟度好。雌親魚體重一般要求在1~1.5千克以上,腹部膨大柔軟,富彈性,用手輕壓有卵粒流出。雄性體重要求在0.5千克以上,輕壓腹部,生殖孔有少量白色精液流出。
鯰魚的雌雄鑒別可從以下三點區分:一是外觀生殖孔,紅腫,呈不規則圓形音為雌性;較規整為雄性;二是看腹部,松軟膨脹,輪廓明顯為雌性,反之為雄性;三是看尾叉,尾叉深且叉口開到尾鰭基部為雄性,叉口淺,沒開到尾鰭基部或無叉口為雌性。但要註意分清受傷分叉和生理分叉。雌雄性比為1:2~3。
人工催產及孵化當水溫上升到18℃且較穩定時,就可以進行人工催產。催產方法采用兩次註射法,時間間隔為10小時,註射部位在背鰭基部肌肉。催產藥物為DOM(馬來酸地歐酮)和LHRH-A2(促排卵2號),劑量為雌魚5毫克DOM/千克體重+5微克LHRH-A2/千克體重,雄魚劑量減半。兩射註射藥物及劑量相同。效應時間大約16小時左右。
將註射藥物後的親魚放入產卵池待產,產卵池面積為5~10平方米為好,水深0.5米左右。每平方米放親魚1組。產卵池中鋪設用棕櫚皮作成的魚巢。魚巢鋪設的密度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大些,以免產生過多的落地卵影響孵化率。親魚產卵後,迅速捕走親魚,讓受精卵在原池孵化。也可將魚巢輕輕撈起,用5毫克/升(每立方水5克)孔雀石綠消毒後,放在網箱中孵化。孵化網箱網目為40目,幅寬1米,長2~3米,放卵密度為2萬~3萬粒/平方米。靜水孵化,定期刷網箱,保持溶氧充足,保證胚胎發育正常。水溫20℃,36小時破膜出苗。魚苗孵出後3天內,須及時投餵輪蟲、蛋黃。孵出6~7天後可投餵枝角類。
(一)魚苗魚種培育
鯰魚苗種培育,可選用水泥池培育、上池培育或網箱培育。土池面積不宜太大,一般以100~500平方米為宜。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00尾。同一池放同批苗,以防個體差異互相吞食殘殺。
魚苗培育階段的關鍵問題是開口餌料。因此,魚苗下塘前,首先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消毒,然後施有機肥(牛、馬糞等)培肥水質,使浮遊動物大量繁生、保證魚苗下塘後就有豐富適口的餌料(如輪蟲、枝角類等)。後期可投餵魚粉和面粉調成的糊狀飼料或微顆粒餌料。培育15~20天,體長3~5厘米,即可出塘入稻田養殖。
(二)鯰魚的稻田養殖
實踐證明,鯰魚食性廣泛,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飼養周期短,當年夏花即可養成商品魚,對實施稻田雙千工程(每畝千斤稻,收入千元錢)意義重大。
田間工程稻田養殖鯰魚、主要采用溝池式。即在進水口一端,挖一個占稻田總面積5%~10%的小池,坡比1:0.5~1:1.水深1~1.5米。小池於稻田交界處築一高20厘米、寬30厘米的小埂。稻田內根據稻田面積大小設置環溝及中央溝,溝寬、溝深各60厘米。溝與小池相通。同時加高、加固田埂。整個田間工程占稻田面積的10%左右。
防逃設施鯰魚除能攀越坡形池埂和從進、排水口逃逸外,還能跳離水面逃跑,所以,田埂一定要加高。有條件的,還可用網或簾子作防逃設備。高度0.5米,網目0.5厘米以下,也可用塑料薄膜,設置方法同稻田養蟹。
還有一種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四周田埂挖成二級坡降式,鯰魚跳到第一級臺階上,由於沒有水,不能繼續上跳,只能下到水裏。這種防逃方法效果好,操作簡單,且費用低。
苗種放養
苗種選擇在外購夏花鯰魚時,千萬要註意質量。凡魚苗體色黑、細長的為劣質魚苗,其成活率很低,即使能成活也不愛增重;而體色黃、半透明、體寬的為優質魚苗,放養後成活率高,吃食活躍,生長增重快。二齡鯰魚種,規格控製在50克以下,避免性成熟影響生長。
放養時間插秧完畢後即可放魚種。先將魚種投入魚氹或小池中,秧苗返青及底肥藥效消失後即可入稻田養殖。
放養數量及規格放養數量應根據設計產量、魚苗魚種規格質量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綜合確定。放養當年夏花魚種,一般每公頃放600~900尾,每公頃可收獲750~1500千克。放養50克以上的鯰魚種,一般每公頃放3000~6000尾,每公頃可收獲1200~2250千克。
放養時的註意事項同一田塊放養的魚種一定要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魚種入池時用5萬之一濃度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3~5分鐘。
投飼技術鯰魚主要以動物性飼料為主。早期可餵水蚤、水蚯蚓、煮熟的豬血等,也可用魚粉、蠶蛹、菜籽餅等製成配合飼料。魚種入池後,首先要進行馴化,給固定音響,在池中、溝邊設幾個投餌點,以後逐漸減少為1~2個投餌點。隨著鯰魚口徑的增大,可用煮熟切碎的動物內臟(雞腸子、豬肺子等)、小雜魚、蝦、泥鰍魚等投餵。投餵量占魚體重的8%~15%。日投餵2~3次。由於鯰魚性兇猛,一旦出現饑餓狀態,將互相殘殺。因此,必須保證充足的餌料供應。一般投餵4千克動物性餌料可使魚增重1千克,若設汁每666.7平方米稻田產60千克鯰魚,則要備好240千克的餌料。
隨著高密度、規模化養殖鯰魚技術的提高,一些地區開始試驗投餵全價顆粒飼料養鯰魚,這一技術的推廣普及為養殖鯰魚解決了飼料源問題。
(三)日常管理
水的管理由於餵養鯰魚大都需要投餵動物性飼料,因此易引起水質變壞。雖然本地鯰魚耐缺氧,在汙水中仍能存活,但其生長速度顯著減慢,嚴重時停止生長。所以,應盡量保持水質清新,每周換水1~2次,每次換掉池水的1/4~1/2,如能保持長期微流水效果會更好。
防治魚病飼養期間每半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一次,以預防魚病。治療水黴病可用孔雀石綠(每立方米水體用10克)浸洗3分鐘。由於鯰魚屬無鱗魚類,對各種藥物較有鱗魚更為敏感,持別是含敵百蟲成分的滅蟲藥,生產實踐中應慎用。
(四)捕撈收獲
水溫降至10℃以下時,鯰魚基本不攝食,即可捕撈上市。捕撈方法可采用鉤釣、拉網、網刺等,但這些方法均不易捕幹凈,所以一般采用放幹水後捕捉。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