瀹舵姘淇椋

苗族的服飾款式多樣,工藝獨特,其款式,多達130余種以上,而且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其製作工藝有挑花、剌繡、蠟染、織花、鑲花等。尤其是苗族女裝特色更明顯。各地苗族服飾的共同的特色,除了這些工藝的使用外,還有兩個特點:多用百褶裙式樣,喜佩銀飾。黔東南有的女性佩戴的銀飾重達二三十斤。許多苗族他稱來源於其服飾的特點。如紅苗、黑苗、花苗、白苗、青苗、長角苗、海岜苗、歪梳苗、長裙苗、短裙苗等。苗族女余棗性原本都是穿裙的,自清代以來湘西、湘西南及黔東少部分地區苗族女性已改穿褲裝。
苗族女性頭飾,有包頭帕型、戴帽型、假發(摻以毛線或落發)型、尖帽型、獨角型、仰螺型、歪梳型、盤帽型、銀飾型等。男子頭飾大致有短發包頭帕型,長發挽髻型,現大多已同於當地漢族。大多數地區苗族主食大米或包谷,輔以麥子、高梁、薯類、大豆等,同時糯米食品很受苗族人喜愛。副食主要有各種蔬菜瓜果以及家禽家畜和魚。苗族人普遍喜食酸辣味道,家裏有各種酸菜、腌菜。

苗族喜飲酒,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祭祖,以酒待客,以酒傳情,以酒表喜慶,以酒烘染氣氛,有著豐富的情趣盎然的敬酒和飲酒風俗。

土家生兒育女

湘西民間歌謠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深博大,門類繁多,分勞動歌、生活歌、時政歌、歷史敘事歌、山歌、情歌、喪歌、壽歌、搖籃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種民間小調等。尤以情歌傳播最廣。民歌曲調十分豐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較成系統,己唱出湖南,唱出國門,蜚聲國際歌壇。民歌多為即興演唱,也有固定歌詞。

報喜
婚後生子,女婿向嶽父母報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雞,生女孩提一只母雞,加上幾個染紅的蛋,到嶽丈家說:「你女兒到漫處去了。」嶽父母只要一看見雞,便知外孫性別。

賑竹美酒與挖周
土家族生兒育女叫「添人進口」,添人進口以後的第一件喜慶之事就是「賑竹米酒」,以表示慶賀。這一天,族親及好友要送錢祝賀,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搖籃、被子、衣服、鞋帽、和紅糖雞蛋等東西給外孫。孩子滿一個月後,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來時,外公外婆要送「打發錢」。孩子滿一周歲時,又要慶賀,名曰「挖周」。

起乳名
當地人認為,給小孩起了乳名,便於撫養,土家族人甚至認為,乳名取得越賤越好,如「狗子」、「叫花子」、「巖頭」等等。這些乳名,到了上學年齡後,一般正式場合將不再使用,但在同輩人和長輩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飯、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請算命先生給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關煞」,還要請巫師還願渡關。為了孩子易養成人,有的報孩子寄拜人為子;有的向一百戶人家訂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給孩子煮「百家飯」吃,縫「百家衣」穿;有的給小孩戴上「百家鎖」,鎖上刻有「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的字。

夜哭貼
如遇小兒夜哭不止,便將寫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亮」的紅紙,張貼於十字路口的樹木或橋梁及墻壁上,相傳如此,即可止小兒夜哭。

蛋蔔
以雞蛋為蔔具,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儀俗。小孩受到驚嚇,夜睡不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則認為是魂不守舍,須請法師燒蛋贖魂。作法時,將藍棉線在一雞蛋上纏繞七圈,然後在蛋上念咒畫符。把雞蛋埋在火中燒,雞蛋爆裂得快,認為是小孩受驚時間不長,地方不遠,經過燒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復;雞蛋爆裂得慢,是小孩受驚時間較長,地方較遠,燒蛋後會慢慢好轉。雞蛋爆裂後趕快取出,剝去蛋殼,根據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認小孩受驚的原因和地方。辮明後念咒,在小孩額頭上畫符,將燒的蛋給小孩吃,再將纏繞在雞蛋腰上的棉線捆在小孩的手腕上(男左女右),燒蛋儀式才結束。

土家農耕

在湖南張家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區,道路崎嶇狹窄多險,挑擔不方便,人們便於豎液拆背簍結下了不解之緣。姑娘出嫁要織「洗衣背簍」作陪嫁。洗衣背簍小巧玲瓏,篾絲細膩,圖案別致,花紋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勞的招牌;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一個「兒背簍」,作為「祝米酒」的禮埋塵行(品)。兒背簍成長筒形,腰小口大,專用來背孩子;砍柴、扯扯豬草則用「柴背簍」,它篾粗肚大,經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則用「紮背簍」,它腰細,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過頭頂,像倒立葫蘆,背得多。另有一種木製背簍,幾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體的快架,用篾絲系著,是背原木,送肥豬的好工具。有的為歇息時不釋肩,用一「丁」字棒將簍底撐住,叫「打杵」,用來「歇肩」。此物方便適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簍不離背,杵不離簍」之諺。

水旱石碾
糧油加工設施。把山泉聚起來,在巖壁坡腳開一溝渠,或架一木梘,泉水沿渠梘沖刺而來;迎水口安裝一圓形水鼓,用片片木板隔成一個個水囊,靠水的沖力啟動水鼓;水鼓中軸又帶動一木齒輪,齒輪的立軸再帶動上面的「犁轅弓」,長弓成拋物線拴住石輪在石糟飛轉,「咕嘎......咕嘎......」像唱一支古老的民歌。水碾,可碾米磨粉、碾菜子、茶子。其式樣不一,區別在水鼓,立式為「鼓」,座式稱「傘」,由水位條件選定。少水山寨則用旱碾,前後兩個扁輪子,用畜力拉,咿咿呀呀地唱,從早到晚,為山寨增添一曲綿長的田園歌。碾成的米面比機械加工的味美。現不通電的山寨仍沿襲石碾加工習俗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土語,西蘭是人名,卡普是她織的花布。
相傳西蘭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聰明的姑娘,她把山裏的百花都繡完了,就沒見著半夜開花半夜謝的白果花(銀杏)。為了繡出白果花,她獨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樹與白果花兒對話,不料被又醜又壞的嫂嫂發現了,哥哥聽信嫂嫂讒言,用板斧砍斷了白果樹,

西蘭摔死了,她的繡花藝術卻被土家人傳下來了。

西蘭卡普以紅、藍、黑、白、黃、紫等絲線作經緯,通過手織——後來用機械挑打交織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簾、桌布、椅墊、包袱、藝術壁掛、錦袋等,色彩對比強烈,圖案樸素而富誇張,寫實與抽象結合,極富生活氣息。其圖案有以土家歷史題材的,如四

鳳擡印,土王五顆印之類;有以生活風俗為題材的,如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福祿壽喜、鯉躍龍門、五子登科、鴛鴦戲水、野鹿含梅、老鼠娶親等。有以自然風光為題材的,如張家界風光、土家吊腳樓等;也有以動植物為題材的,如猴兒花、虎頭花、貓腳跡花、狗牙齒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紅等等。
土家織錦工藝獨特,造型美觀,內容豐富,專家稱它是足可與湘繡齊名的母親藝術。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繡朵作為衡量一個土家姑娘是否心靈手巧

的標誌,請聽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繡雁鵝;
帕子爛了雁鵝在,不看人材看手腳。

薅草鑼鼓

[1] 每到春夏秋季,山裏正是挖生地、薅苞谷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親朋鄰居幾十人邀成一夥,東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為了調節疲勞,加快進度,便請兩位歌師,站在高山上,一人擊鼓,一人打鑼,雙指夾住喉管,用高八度假嗓唱歌助興,土家人叫「薅草鑼鼓」。
湘西張家界的薅草鑼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時唱《開工歌》,又叫「歌頭」,接著唱《請神歌》。說的是很久以前,土家寨有個張姓莊稼漢,養了五個兒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亂,五個兒子被證調當兵,全部戰死沙場,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封長子為天門土地.次子為地府土地,三子為街坊土地,四子為橋梁土地,五子為山神土地。這些土地神都老老實實為百姓辦事。歌師就對山神唱到:
苗稼你要保護好,保護五谷得豐登;
一天田邊走三道,三天四邊走九巡……
「揚歌」是吃過早飯上工時唱的歌,是薅草鑼鼓歌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唱詞,如《打鼓兒郎得官回》、《戀姐歌人》、《單身歌》等,也可即興而作,可唱歷史故事,也可唱遠古傳說,還可唱民間趣聞。有時,見民工累了,就唱幾個「牛皮歌」調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開口唱個牛皮歌;
唱個雞公生鴨蛋,唱個鳥兒頭長角:
唱個河水倒著流,唱個巖頭滾上坡;
唱個蚊子扯哈欠,唱個糠殼搓成索……
傍晚收工時唱《送神歌》:
看到太陽下山嶺,敲起鑼鼓送神靈;
有的神靈跨鶴走,有的神靈騎獅行;
只有土地無處走,巖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縣誌》記載說:「插秧耘草間,有鳴金擊鼓歌唱相娛樂者,亦古田歌遺意。」《桑植縣誌》亦載:「夏日薅草,群集壟上,兩人對謳,莊偕間作,鑼鼓應之,名日打鑼鼓。此農家音樂,用以節省勞力者也。」

土家族哭嫁

湘西的土家族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九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繡」、「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裏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蔔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