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4億美元

東盟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貿易夥伴,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僅次於巴西)。2018年,雙邊貿易總額為360.4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17%,其中中國出口175.6億美元,進口184.8億美元。

2018年中國從東盟主要進口農產品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成立於1967年,目前擁有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10個成員國。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訂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建設。2004年,雙方簽訂了「早期收獲計劃」,果蔬等500種農產品率先實施零關稅,農業成為最早開放的領域之一。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截至目前,雙方95%的農產品關稅已清零,越來越多的東盟農產品走上了中國消費者的餐桌。



資源互補的好鄰居

東盟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適合種植熱帶作物,盛產天然橡膠、甘蔗、棕櫚果、椰子、香蕉、荔枝、龍眼等農產品。而中國大部分耕地處於溫帶,以生產溫帶農產品為主。中國每年從東盟進口熱帶水果和棕櫚油滿足國內消費,同時也向東盟出口溫帶水果和蔬菜等產品。


東盟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處,洋流交會產生大量養分,給予了該地區豐富的海洋資源,尤其是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魚類資源種類較多,泰國凍蝦、印度尼西亞金槍魚產量居世界前列。中國也是世界產魚大國,雙方在水產養殖、種苗培育和水產品加工方面有較大合作潛力。



共同發展的好夥伴

東盟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貿易夥伴,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僅次於巴西)。2018年,雙邊貿易總額為360.4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17%,其中中國出口175.6億美元,進口184.8億美元。受自貿區降稅和需求拉動影響,2003-2018年,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總額年均增長14%,高於對全球11.9%的增速。


從出口看,中國出口以蔬菜(蘑菇、大蒜、木耳、洋蔥等)、溫帶水果(柑橘、蘋果、梨等)和水產品(墨魚及魷魚等)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為主。2018年,蔬菜、水果和水產品出口額分別為46.3億美元、31.6億美元和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0.6%和1.4%,分別占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7.2%、18.6%和16.3%。


從進口看,中國進口以熱帶水果(榴蓮、香蕉、火龍果、龍眼等)、棕櫚油、水產品(對蝦、鯰魚、飼料用魚粉等)和大米為主。2018年,水果、棕櫚油、水產品和大米的進口額分別為38.7億美元、34億美元、22億美元和14.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7%、-2.9%、54.1%和-16.9%,分別占中國自東盟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1%、18.4%、16.3%和7.8%。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