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鮎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原來鯰魚進入魚槽,使沙丁魚感到威脅而緊張起來,加速遊動,於是沙丁魚便活著到了港口。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即采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鯰魚和鮎魚有什麽區別

「鯰魚」即「鮎魚」,讀音也一樣。如果是鰱魚和鮎(鯰)魚,那就大不一樣了:
鮎魚,又稱作胡子鰱、黏魚、鯰魚、塘虱魚、生仔魚,肉食性。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胡須,上背較黑。
而鰱魚又叫白鰱、水鰱、跳鰱、鰱子,濾食性魚類。體形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白色,鱗片細小。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