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體長15~20厘米。體側扁而高,體較厚,腹部圓。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後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一般體背面灰黑色,腹面銀灰色,各鰭條灰白色。因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地區差異名字不同:鯽瓜子、鮒魚、鯽拐子、朝魚、刀子魚、鯽殼子。


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肉質細嫩,肉味甜美,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3克、脂肪 11克,並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


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性味甘、平、溫,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濕利水、補虛贏、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尤其是活鯽魚汆湯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藥物不可比擬的作用。鯽魚汆冬瓜,鯽魚熬蘿蔔,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可以祛病益壽。條小的鯽魚可做酥魚。據分析,每100克鯽魚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糖0.1克,硫胺素6.6毫克,核黃素0.07毫克,尼克酸2.4毫克,鈣54毫克,磷203毫克,鐵2.5毫克。臨床實踐證明,鯽魚肉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均有療效。


醫學認為,鯽魚性味甘、溫。能利水消腫、益氣健脾,解毒,下乳。適用於脾胃虛弱,少食乏力,嘔吐或腹瀉;脾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虛弱,乳汁不通;便血,痔瘡出血,臃腫,潰瘍等。


《本草綱目》載:「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腫:炙油塗,主婦人陰疳諸瘡,殺蟲止痛;釀五倍子煆研,治下血;釀茗葉煨服,治消渴;釀胡蒜煨研飲服,治膈氣。」魚類 鯉魚


在寒風蕭蕭、冷氣襲人的冬季,鯽魚肉肥籽多,味尤鮮美,故民間有「冬鯽夏鮎」之說。我國古醫籍《本草經疏》也對鯽魚有極高評價:「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鯽魚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常食,益體補人。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A、B族維生素、尼克酸等。據測定,每百克黑鯽魚中,含蛋白質高達20克,僅次於對蝦;含脂肪達7克。


據行家講,鯽魚下鍋前,人們往往忘不了刮鱗摳鰓、剖腹去臟,卻很少有去掉其咽喉齒(位於鰓後咽喉部的牙齒)的,這樣做出的鯽魚尤其是清燉、紅燒時,其湯汁味道就欠佳,且有的泥味較重。故鯽魚下鍋前最好是去掉其咽喉齒。

 希望是LZ想要的!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