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少數民族製作酒曲的原料因地域、民族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拉祜族把柴胡、香樹皮、香蕉皮、桔子皮、草根、帶辣味的某些植物的稭稈和果實等和在一起,用鐵鍋炒熟並煮一夜後,晾幹、舂碎,再摻入老酒藥,藏捂在稻草中,密封發酵即成酒曲。藏族的酒曲另具特色:采用一種叫「木都子格」的植物,拌以魚、山羊、野牛等動物的膽汁,碾成粉末,再加人面粉和少許涼水捏成餅,用細繩串在一起,掛在屋墻上,風幹即成。彜族配製酒曲用料最多,所選配料,能根據釀酒的原料、季節以及釀酒人對酒的品味和色澤的偏好,在酒曲原料的選擇、比例和配製程序作適當的調整。彜族配製的土酒曲中常用的成份有:酒藥花、柴桂葉、地門冬、天門冬、馬風頭、黃蜂、小松根、老母豬耳朵草、山蘿蔔、小黃苓、穗呆子花、龍膽草、山薄荷、草烏、辣椒、麥芽、老母豬辣桿、亂頭發、小青草、綠藤、苦草、黃蘿尾、馬鞭稍、山膽參、何首烏、小毛竹、紅地芋、紅天麻、地草果、蜂蜜、蜂包殼、麥面、蕎面、玉米面。也有少數民族對酒曲的認識與利用起步較晚。如深居深山老林的拉祜族苦聰人雖然有長期的釀酒歷史,但卻不能配製酒曲,直到本世紀50年代,仍靠交換關系,用獸皮、熊膽、野三七等林產品向周邊的漢族、哈尼族換取酒曲,酒曲也因稀缺而成為苦聰人生活中的貴重物品,甚至在祭祖敬神時也用酒曲表達心意。這種狀況,是各民族間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