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釣水庫全攻略:一、春釣水庫選點做窩是關鍵

一、春釣水庫選點做窩是關鍵

如何春釣水庫,釣魚人首先要對水庫分類有所了解,才能把握好不同類型水庫的最佳上魚時機。水庫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丘陵水庫(又稱為「山水庫」)。丘陵水庫一般處在群山環抱之中,水域面積較大,水較深,最深處都達到100~200米,此類水庫因為水深,水溫上升的緩慢,所以上魚時間要晚一點,每年要到6月初天熱才開始上魚,比如花亭湖水庫、萬佛湖水庫、港口灣水庫就是丘陵水庫,6月~9月是上魚的最佳時期。去年9月,在花亭湖水庫舉辦的2005「獻愛心」全國南北庫釣大獎賽,234名釣手在花亭湖「安營紮寨」狂釣72小時,我釣獲了一尾7.5千克重的鱅魚,北京釣手閻景泉釣獲了一尾7千克重的大鯉魚,許多釣手也都有不錯的釣獲……另一類是平原水庫。此類水庫水較淺,通常只有10~20米深,最深的地方也不過40~50米,因而上魚早,在我們這裏3月份春暖花開,水溫迅速上升,魚兒活動積極,釣友就可以施釣了。魏老河水庫、杜集水庫就是平原水庫。3月10日,我們當地釣手吳大旗等人出釣魏老河水庫,釣了大半天就有5千克多的魚獲。

春釣水庫,釣點的選擇、做窩是關鍵。釣點的選擇不能一概而論,要針對不同天氣、魚情、水情因地製宜。我一般喜歡在水庫釣大魚,所以時常選懸崖邊、地形比較復雜的水域做釣點,因為這兒藏大魚,大魚常光顧這裏覓食小魚小蝦,釣魚人要找準魚路。同時,要做好窩子。要強調的是窩子做的要大,釣平原水庫做窩宜用小麥、玉米、菜籽餅摻點商品餌料為佳,這樣來魚比較快。有條件的釣友可采用養窩,即每天在找好的固定釣點打窩,連續做窩六七天,直到發窩,窩內出現大量魚星,甚至魚兒跳躍出水面,此時再拋竿垂釣效果會更好。有一次在杜集水庫,我就采用養窩的方法,買了幾百千克的餌料,在選擇好的同一釣點連續做窩近十天,將庫中的大魚誘來此處,直到窩內魚星直翻方才揚竿開釣,結果大魚一條接一條拽上岸,拉得我手臂都酸了,釣得爽極了!還釣上了一尾30千克的大青魚,我采用的是5.3米的磯釣竿,中通或外導環,2號主線、1.2號子線,2號新關東鉤。但釣友們庫釣可以根據所釣魚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線組。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天氣的轉暖,釣友們可以嘗試去水庫夜釣。夜晚,水庫四周靜悄悄的,大魚開始遊靠岸邊覓食,所以夜釣多半釣上的都是「大家夥」哦,水庫釣大魚驚心動魄,真的很刺激哦!
春釣水庫全攻略:二、庫釣無定法擅變多獲魚
二、庫釣無定法擅變多獲魚

面大水深魚頭稀,這是水庫的特點之一。釣水庫不像在精養魚池範圍較小,且魚有一定的密度,即使魚餌不對路,或是釣法不妥,還是可以釣得,只不過是量上的區別。而在水庫中釣魚,則明顯的不同,有時你選對了釣點,魚餌對路,釣法不當也可能「顆粒無收」。水庫裏的魚容易受季節、溫度、風力、溶氧變化的影響。魚類的習性、活動規律難以把握,人的活動和釣場周邊的環境及動植物種類等因素,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釣魚。即使在像我們江蘇句容侖山湖一樣魚情不錯的水庫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所以水庫釣魚必須對所釣水庫的魚情、水情有所了解。根據所釣對象魚的習性、食性,有針對性地用餌料,采用行之有效的釣法,只有堅持這個庫釣原則,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結合去侖山湖水庫春釣的情況,談談對春釣水庫的認識:

一、選擇釣位。在侖山湖水庫釣魚,首先應對水庫的深淺情況有一個了解,根據所釣對象魚的習性找出魚的藏身之處。侖山湖的基本水情是西高東低,大壩西邊的水深約為1.5~2米,是海竿釣的好地方,如果使用手竿釣不妨去大壩或小山頭周邊,因為那裏的平均水深約為3.5~4米,水深魚多又是老釣點,魚有在那裏覓食的條件反射和習慣,故此,在水溫基本能夠滿足魚類需要的條件下,把釣點選擇在深水,釣獲的把握要比在淺水釣大得多。

二、選擇釣組。水庫魚頭雖稀,但魚的品種多、差別大,大魚有數十千克,小魚只有幾十克。釣具組配難以有一個標準的固定模式,故增加了釣組配置的難度。應對的辦法只有一個:以主釣的對象魚兼顧其它魚,以不變應多變。在水庫釣魚筆者的體會是最好選擇4.5~5.4米的長竿或磯釣竿,它的優點是:能應對大魚喜弱光,不敢靠近岸邊的習性;可以遠離河岸的嘈雜聲等不利釣魚的因素,磯釣竿還便於遛魚,避免了在水質清澈的水域,陽光通過折射把釣者的身影暴露在魚的視線中使魚不敢咬鉤。大魚用粗線,特別是在水庫使用手竿釣大魚,只有粗線才能抵禦大魚的沖擊力。但不能沒有度,盲目地粗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因魚大小有別,選擇釣線也應粗細有度。根據過去的實踐,筆者認為主線不要大於0.30毫米,子線不要小於0.15毫米,這樣配置的線適應面廣,既可釣大魚,也可釣小魚,兩者兼容。浮標使用可以根據當日風力的大小來選擇,風小使用小標,大風可用大標。鉤可用4~5號袖或小磯6~7號鉤,這種型號的鉤使用範圍較廣,大小魚可以兼得,既可搓餌也可拉餌釣,變化較為隨意。水庫風大、浪大、有水流,若用小墜很可能發生走標,只有大墜才能將鉤餌穩定在釣點中。只有大墜才能在有風的情況下將鉤餌拋進釣點,否則是很難拋投的。釣組可以配兩套,一套釣底,一套釣浮。

三、造窩誘魚。野生魚類對餌料並不挑剔,無論是香餌、腥餌還是顆粒餌都是來者不拒,所以,不要對餌料有什麽要求。雖然對誘餌的種類沒有要求,但是對誘餌的狀態是有要求的。水庫釣魚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並非按照釣魚人的意願,想釣什麽就上什麽,有時想釣底層魚,可常常是事與願違地誘來了中上層魚。因此,在打窩時就要考慮使用廣譜誘餌全泳層誘魚。筆者的誘餌是菜子餅、麥子、麩皮、商品餌等配製的,這種餌中有霧化的成份,也有落底的顆粒,它的最大好處是底浮同時誘魚,打一次窩可以引誘不同的魚,哪個泳層有魚就釣哪個泳層,侖山湖的基本魚情是先上中上層的條、鲌魚,釣上二三個小時後底層才會有魚,發現窩點裏有魚星就可以搓餌釣底,這樣的做窩方法既不浪費餌也不浪費時間,同時底浮兼顧對提高釣獲很有幫助。

四、釣無定法。水庫釣魚有很大的偶然性,不是僅用一種釣法就可以必然地獲魚的,尤其是在面積比較大的水庫。一般的做法是用廣譜誘餌誘魚,根據窩點的實際情況加以變通,釣法互換,如手竿搓餌釣底沒有魚,不妨改成拉餌釣浮(因為侖山湖水庫的鲌魚較多),釣浮浮標沒有動作可以釣離底,如果仍然沒有動作可以繼續向上找魚,直到浮標出現動作為止。如果拉餌釣浮無果,也可以改搓餌釣底,依舊無魚可多方面找找原因,可向窩點增補誘餌,更換釣點或改釣其它的對象魚。2005年4月25日,筆者在侖山湖釣魚就曾遇到上述情況,當時打好窩後,底釣一個上午也沒有釣幾條魚,筆者懷疑用餌少,沒能將魚招來,又打了1千克左右的餌,改拉餌釣鲌魚,結果到了中午拉餌釣上10多千克的鲌魚,下午窩點又來魚訊,用搓餌釣底又上了10多條0.5~1千克的鯉魚,大大地出乎了筆者的預料,這樣的事例很多,這裏不再贅言。總之庫釣無定法,擅變多獲魚。
春釣水庫全攻略:三、線組應科學餌料要合理
三、線組應科學 餌料要合理

3月初,我和釣友兩次來到江蘇徐州的團結水庫垂釣。該水庫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初,水域面積1500畝,水深2~6米,魚種主要有鯉、鯽、草、鯿、鰱鱅等,魚的大小不一,最大的魚達50多千克,5千克以下的魚占多數。

第一次出釣的時間是3月4日,釣獲5.5千克,單尾最重1.25千克;第二次垂釣在3月10日,釣獲60千克,單尾最重3.25千克。兩次春釣水庫,仔細分析釣獲得失,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初春季節,氣候多變,特別是每天溫度、風向和風力等懸殊很大,所以出釣前首先要關註天氣預報,如遇到氣溫較低、風力較大等不利天氣,最好不要出行。其次對釣竿應仔細檢查,備足不同型號的主線、子線,準備好底窩和釣餌,多準備幾種餌料,有備無患。

二、合理選擇釣位。隨著氣溫的不斷回升,魚兒向岸邊靠近覓食,所以應對釣位前的水域水深度進行探測,一般選擇水深在2~2.5米左右,測量在拋滿線的情況下,在1.5平方米的扇型區域內,水的深度基本懸殊不大的區域。同時由於魚兒對聲音較敏感,應盡量保持安靜,相同釣位之間的距離應最好保持在50米以上。

三、線組搭配應科學。實踐證明,初春水庫垂釣,懸墜釣法使用4.5米和5.3米的竿為宜。初春,大魚基本還在水庫深處,在岸邊的一般在5千克以下,所以在線組搭配上,不宜使用較粗或太細的線組,一般主線用1.5或2.0號,子線用0.8或1.0號,根據魚情隨時更換,子線長度以45~50厘米為宜。

四、底窩、釣餌應搭配合理。初春水庫垂釣一般以鯽魚和鯉魚作為對象魚,在餌料上主要以腥、香為主。底窩和釣餌上的用料也應基本保持一致,以提高上魚率。我喜歡使用「霸、尖、山」和「麥香誘」系列餌料效果特別好;底窩主料以玉米和豆粉,加「巨霸丸鯉」和「麥香誘3號」,比例基本為3:1,加適量蝦粉(50克左右),總用量應在3千克以上,采用手拋大團誘餌(拳頭大小)打窩。

水庫春釣底窩用料和用量是最關鍵的環節,它決定誘魚的快慢和多少,魚兒停留的時間長短等,不可忽視;同時為提高上魚率,打底窩也采用在釣點附近1.5平方米左右,打扇型區域底窩,一是提高誘魚數量,二是可有效避免因拋竿不準、風向和風力變化等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釣餌應與底窩保持一致也是有效提高上魚率的關鍵因素,同時應註意餌料的狀態,建議添加適量的拉絲粉和雪花粉。

五、應合理掌握和控製垂釣節奏。我在實踐中觀察到,一般底窩在打好2~3小時左右才開始上魚。所以為提高誘魚速度,在打好底窩後,應不斷地使用手竿,搓大餌(大拇手指頭大小)不斷打餌料,在不上魚的情況下,平均1分鐘左右拋竿一次;連續上魚後,發現窩中已聚集大量魚時,仍按照此頻率拋竿,及時續補窩餌,相信一定會有大收獲,釣友們不妨一試。
春釣水庫全攻略:四、水庫釣春鯽出魚有規律
四、水庫釣春鯽 出魚有規律

春季氣候有兩大特點:一是初春氣溫反復性大,二是仲春後升溫很快。釣無定位的感覺更明顯。了解這些規律,對春釣水庫選位會有所幫助。據筆者觀察這些規律大致有:

一、先小庫後大庫。根據自己多年來春釣水庫的實踐,發現幾座主要水庫釣場出魚有先後之分。最低氣溫在-5~5℃間反復,最高氣溫在12℃以下反復時,中型水庫大石橋水庫下遊的兩個庫汊、鐵佛寺水庫下遊的三個庫汊先上魚,其它水庫沒什麽動靜。當最低氣溫穩定在6℃以上,最高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大型水庫鮎魚山水庫的上遊入水河道汊子也開始上魚。

為什麽每年大石橋與鐵佛寺兩座中型水庫倒先開鉤?較普遍的看法,它們的深水區域邊都有相對獨立、開闊的淺水區:在寒暖不定的初春,那裏升溫快,魚兒可以方便地暖出寒歸。

二、先上後下。單就一個水庫而言,除了大石橋水庫與鐵佛寺水庫不同外,其它的水庫,集中出魚的釣區幾乎都是先出現在上遊,然後逐漸移到中遊來,在中遊會有一個短暫的穩定期,當中遊也釣不到魚時,春釣即告結束了。

從一個庫汊看,如果把春季的好釣位製作成一個平面圖並且標上時間的話,那麽通常開始出魚的釣點在最上方,之後幾乎每天都在下移,直到這個庫汊釣不到魚。這一情形,如果天氣穩定升溫時看得尤為明顯。今年3月上旬起,20多天來,氣溫上升,反復不大。七裏沖水庫被稱之為最好的「冠軍」釣位下移了百余米,清塘坳水庫的「冠軍」釣位下移了500多米。

三、先淺後深。無論哪座水庫,一般春釣最開始都是從較淺的水面起步的。這個淺,因水庫不同而有差異。有的可能淺到一米以內,有的則必須在1米甚至於更深以上的水區。大石橋與鐵佛寺,最初的開口釣點,手竿不過1米深。在七裏沖與清塘坳水庫打串鉤,岸邊數米遠的地方幾乎可以看到底。但是隨著升溫,淺水區很快就魚獲不佳,手竿釣2~3米的水深,投竿釣4米左右的水深,反而效果可能更好一些。這種情形去年春在蓮花山二庫也非常明顯。那個庫上下不過500米長,西水東流,河道在南側,北面原來是梯田坡地,最開始上魚的釣位是最西頭上方最淺的地方,同時南側的釣位普遍比北側好,串鉤打在南側,但是那些地方好景不過幾天,只要南側見到魚後,很快就取北側而代之,這條邊2~3米深的地段成了釣竿集結地。

四、先遠後近。與深淺的規律相對應,有個釣近釣遠的問題。過去未用串鉤釣春鯽之前,作開竿釣的那些日子,釣友們都在競相拋鉤遠釣,誰的竿長誰占優勢。等到氣溫回升,最低溫度到12℃左右時,魚開始靠邊,遠釣已經沒什麽意義。近兩年用串鉤釣春鯽,更容易說明問題,串鉤釣法把各個水庫冬去春來開鉤釣鯽魚的時間分別提前了一周到十天呢!但是手竿一旦上魚後,串鉤上魚率就會一天不如一天。

為什麽會這樣?猜測是初春食物很少,魚兒只是為了趨溫而到上遊來,但是為了安全與邊兒的水溫變化過快,魚兒不願意遊到近岸來,到了溫度上升,菌草萌生、蟲蝦活躍時,魚兒就會競相到近岸覓食。

五、先大後小。因為食少,熬過一個冬天又多懷有魚籽的魚兒,正是需要攝入食物的時候,所以對送到嘴邊的食物沒有不食的道理。這一點在用串鉤與長竿釣時,感覺最明顯,投鉤下去即上魚的情況常見,而且鬧嘴的少,大個體的鯽魚多。可是釣著釣著,水愈釣愈深,愈釣愈近,魚也愈釣愈小,大鯽好像在有了多種食物的選擇時,恢復了「理智」,愈來愈不容易「上當」。

六、先葷後素。春釣鯽魚,開始時,用蚯蚓作餌比用素餌效果好得多,特別是用有活力的大中號的蚯蚓。隨著天氣轉暖,短竿也能上魚時,用素餌與用蚯蚓效果上沒有什麽差別了。再後來,鬧嘴的小魚增多,蚯蚓存不住鉤,素餌反而中魚率更高一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