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6日,浙江省第四屆海洋運動會海釣比賽暨2024中國·嵊泗列島全國海釣精英賽在舟山嵊泗的嵊山-枸杞海域舉行。本次比賽分為浮遊磯釣賽、岸投路亞賽和船釣賽三個項目。
首個比賽日,近百名選手從嵊山島出發,參與浮遊磯釣賽。
本次比賽采用釣點抽簽輪賽辦法,經過8個小時的奮戰,陳家豪、高曾波、曾永東分獲浮遊磯釣賽公開組前3名,寧波市代表團林軍、 舟山市代表團莊巧明、湖州市代表團陳雪海獲得區市組前3名。公開組前十名、區市組前六將晉級進行第三日船釣決賽。
浮遊磯釣被稱為“海上高爾夫”,是海釣中岸釣的一種。“磯”是指突出於水中的礁石,顧名思義磯釣的意思就是在海中礁石或者是防波堤上的一種釣法。“浮遊”一詞表達的意思是釣組在水下呈現的狀態。不同於沈底釣法,釣組為懸浮未觸底。本次磯釣賽的對象魚為鯛魚,多在礁石岸邊出現,公開組的袁照龍釣起了本場最大單尾——2.06千克,成功晉級至海釣賽。
來自寧波市代表團的林軍共釣獲12條魚,釣獲總重3.18千克,是本次磯釣賽總重第一名。“這次比賽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公平公正,除了裁判在賽中巡視檢查外,稱重時會有幾位技術代表共同完成魚獲稱重,幾乎實現了‘零誤差’。”釣齡25年的他,也是第一次參加全國性賽事,他說根據自己的海釣經驗來判斷潮汐、魚群,是這項運動最大的魅力所在。
海釣與潮汐的關系十分密切,而潮汐對於浮遊磯釣而言就更為重要。釣手將釣組拋到潮汐產生的水流裏,釣組的重力、海水的浮力和水流之間的合力作用,讓收獲變得巧妙而未知。浮遊磯釣要求釣手解讀潮汐和海域的能力較高,很講究釣組的精細搭配。
獲得公開組第一名的陳家豪是嵊山本地人,從八歲就開始在岸邊遊釣。2022年,在寧波從事廣告行業的他選擇慢下腳步,回到小島上,把業余愛好變成了為家鄉做貢獻的事業。“今天的湧浪比較大,能得第一名有運氣的成分。”這樣突出的成績,也是他人生第一次,“雖然我是本地漁民,但這次抽到的點位相對來說並不熟悉,一直到上午十點鐘都還是‘空軍’的狀態。”憑借自己豐富的海釣經驗,陳家豪仔細觀察潮汐、判斷水層,最終收獲了3.02千克的鯛魚。
浮遊磯釣的魅力,不僅是自然的饋贈,也是磯釣選手對釣組的把握、對潮汐的判斷和對魚群習性的了解。從茫茫大海中找到適合魚藏身的大致位置,根據各種客觀條件組合出一套適宜的釣組,同時合理利用水流的搬運力量和發揮人為操控手段使釣組發揮最大作用,從而得到屬於自己的收獲。
5月25日,浙江省第四屆海洋運動會岸投路亞賽在嵊山島正式拉開帷幕。
路亞,來自英文Lure的音譯,用擬餌經過竿與輪的花樣操作在水中產生泳姿(硬餌)、光澤(亮片)、氣味(軟蟲)等進而吸引具有攻擊型的魚類註意,當魚進攻時將其捕獲。這種釣魚方法講究竿、餌、輪的綜合操作。
路亞裝備簡潔,講究“釣獲放流”,是一種十分環保的釣法。根據本次海釣比賽執行裁判長戴曉飛介紹,大部分釣魚方式是“守株待兔”,但路亞是主動攻擊型釣法,全靠釣手對水流方向、魚群藏身處的綜合性判斷。用拋投的方式送出不同假餌,搜索每個水層的魚群,吸引大魚進攻。
本次岸投路亞賽不僅考驗參賽者的釣魚技能,更對參賽者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出了嚴格要求。在比賽中,選手們需坐船到達指定礁石釣點,而在礁石上經受風雨的磨礪,這不僅是對選手們技藝的考驗,更是對他們耐心、體力與毅力的挑戰。
本屆浙江省第四屆海洋運動會的岸投路亞賽吸引了眾多專業選手和釣魚愛好者的積極參與。來自北京的王智博獲得單尾最大(4.69千克)和釣獲總重最高(6.9千克)雙冠軍。“我專門研究了這個季節鱸魚最喜歡吃的小魚——海蜒,挑選了與其形態最相似的假餌。”岸投路亞與淡水路亞不同,除了釣組的特別設置,選手對暗礁深度的判斷、對魚群習性的把控,以及對海域水層的把握都會影響釣獲。
5月26日,浮遊磯釣賽和岸投路亞賽的公開組前10名、區市組前6名將進行船釣決賽。
作為本次海運會東道主,近年來嵊泗縣聚焦“漁旅休閑島”定位,以打造嵊山國際海釣基地,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為目標,嵊山海釣產業正在悄然興起。(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轉自: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高華生 原文標題《高手雲集!海運會浮遊磯釣&岸投路亞圓滿完賽》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