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天氣陰轉晴,微風,氣溫12-23度,氣壓略有些低。我們釣友一行3人,一起前往一個山體水庫去釣草魚。

都說野釣要“靜中找動”,沒想到這一次的野釣,竟成了“靜中找動”好釣魚的一次非常完美的驗證。

 

水庫的基本情況。

這是一個水面不大的山體水庫,三面環山,另一面就是水庫的大壩,整體形狀就像是一個大橢圓帶著一個小尾巴。

山上的雨水就會順著這個水面狹長的小尾巴,源源不斷地匯入水庫。由於連續幹旱,水面越來越小了。

小尾巴的水深較淺,從1米到2.5米不等。大水面的水深較深,6.3米魚竿作釣水深大約在3.5米左右。

 

3人的釣位情況。

朋友1坐在水庫尾巴較細的位置,水面寬度約有20米左右,6.3米魚竿都快要釣到中間了,水深在1.8米左右。

我坐在小尾巴跟大水面的連接處,水深接近2.7米左右,這在平常是個非常不錯的釣點,畢竟是寬窄交界處嘛。

朋友2坐在我們兩個中間,兩人距離在3米左右,水面寬窄介於我和朋友1之間,水深大約在2.5米左右。

 

風力風向情況。

這天感覺稍稍有些悶,可能是氣壓稍低的緣故。從山谷裏刮出一股股微風,吹得水庫小尾巴的水面,泛起層層漣漪。

朋友1剛好坐在這個位置,作釣的釣點位於漣漪的中心。朋友2的位置,是岸邊開始拐彎的地方,正好位於漣漪的盡頭。

而我就處於了完全背風的位置了,不僅沒有一絲絲風,樹上飄落的楊絮,倒是全部飄在了我的釣點附近。

 

魚獲差距很大。

上午11點左右,天氣由陰轉晴,釣點位於漣漪中心的朋友1開始上魚。20分鐘之內連上4條草魚,可以說是連桿了。

我們剩余兩人依舊是一口沒有,眼裏滿是羨慕嫉妒恨,哈哈。又過了大約1個小時,朋友1又釣了2條。

朋友2坐不住了,提起魚竿跑到了比朋友1更靠水庫尾部的位置,這裏水面更窄一些,水深跟朋友1差不多。打上窩子開始作釣,很快就上了2條草魚。

我始終沒有換釣位,大半天只釣起了3條半斤左右的小鯉魚。而2位朋友一共釣起了10條3到5 斤的草魚。

 

總結:

實踐證明,“靜中找動”好釣魚,尤其是在天氣發悶、氣壓較低的情況下,因為刮風引起的水流,帶來了水體容氧量的增加,魚口往往會更好。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