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線全躺在水底釣魚調漂找底的正確方法,所以有魚吃鉤,漂上根本沒有反應。等魚拉動浮漂了,再提竿為時已晚。所以造成了不是空竿... 一、選漂 在野釣的選漂上,底釣時最好選用細長硬尾的浮漂。(浮釣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漂)由於這種細長示標...

釣底漂到底怎麽調啊??

水底有水草的話,離底10厘米左右,效果好於釣底~~~~~~~~~~~~~~~~~~~~~~~~~我也是想這麽說的,嘿嘿

臺釣如何調漂及找底

一、正確掌握浮標調整技術:
“臺釣”剛入門的釣手,常對浮標的調整技術有兩種不正確的認識,一是掌握了“調4釣2”能夠上魚就自以為然了。二是靈敏些總比遲鈍好。


實踐證明,長腦線懸墜釣法由於專用的超長立標把傳統的沈墜“懸”離池底,使露出水面的浮標隨著魚情、水情等變化帶來了變幻莫測的反應。“臺釣”行家認為,浮標的謫整均圍繞著“遲鈍”、“靈敏”進行。但“鈍”、“靈”總要有個基傑值作參考,“調4目,釣2目“,就是個正常的基本值,其它各種調整都是以它為基準發展起來的。


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臺釣”要多上魚,動態調標很關鍵。現以釣鯽魚為例,介紹幾種典型的動態調標方法。


江南地區初夏五月、黃梅季節及雷雨前的悶熱天氣氣壓特別低,在此情況下正常的調4釣2。已難見‘鈍靈”,極少上魚了。此時浮標調、釣應“調5目釣平水”。或調6目釣1目,行話稱“調靈敏、釣靈敏”。要檢驗當日浮標調整是否適當,則要看浮標有“掩’感時能否連著上魚。


春季魚兒產卵前後和秋高氣爽時節,鯽魚旺食,有時正常。“調4釣2”時,見“鈍’感,但空竿比例大。視動態,釣手應改“調3目、釣2目-或-調3目、釣2目”,也稱“調遲鈍、釣遲鈍”。但如果這時釣上的魚,鉤子吸得太深,說明過於“遲鈍”,應改“調3釣3”


二、“引魚”的幾種方法


(一) 窩引:釣賽規則不允許用工具打窩,但不等於不能做“誘窩”。開賽時,混養池可視魚的大小或密度,以鉤掛法下足乒乓球大小的餌團誘魚匯集。


(二)逗引:開始時在前幾竿見標有反應魚快吞餌時,故意揚空竿,使鉤上的料餌散落。這樣,只吃到“霧化餌”,不過癮的魚兒見到此後落下的餌粒就會吞吃。


(三)持續引:在魚密度較高、氣候、魚情正常情況下,拋竿後餌鉤到底穩住,5秒鐘內浮標應有搖擺,上下緩緩遊動,咬鉤等信號反應,若鉤餌落底1分鐘後浮標還紋絲不動,說明魚兒沒有引到“位”。遇此,釣手應每分鐘不停地持續向釣點投餌,餌粒可偏大些。


(四) 暫停引:釣賽中不小心就會把魚引得太多,反而釣不上魚。這時明顯的反應是,當拋竿後鉤餌快到底時,池底突然浮起一片魚星或窩區魚星層層,但不咬鉤。可采取暫停引魚,只用稍硬些的餌裝鉤或上單鉤垂釣,或雙鉤裝黏些的餌在窩區外釣,暫停向窩區補餌。


(五) 大餌、小餌分別引:據試驗,1條2千克的大鯉魚,開食期2分鐘內可進食100克。釣賽要爭好名次,開始時的窩引量應為釣鯽魚用量的5至10倍,且裝鉤餌粒也要增大。如以尾數計成績,戰術上以釣小為主,引窩也要小。釣“片子魚”裝鉤餌粒只能綠豆般大。


(六)葷、素、活餌結合引:初春及冬季,水溫較低,此時窩引料中應加入些紅蟲、小蚯蚓。


三、餌料與添加劑


(一)餌性對魚口味。要努力了解當地餵魚用餌,還應準備幾種特香細料、濃腥糊餌、清香粗料等多種對象魚的“偏食”配方,以便及時調整餌性,對魚口味。


(二)軟硬適合魚的口感。釣餌軟硬與咬鉤率有著直接關系。在餌性對口前提下,柔軟的餌粒入口舒適口感好,魚吞食兇猛,反之,硬粒餌裝鉤,即使在正常情況下,魚吸入口也不會吞,要吸、吐數次才能入口。


(三)松散恰到好處。較松散的餌料,在入水到底的過程中不斷化散,從水面到水底散落的粉粒能形成個霧化區,起到不斷引魚匯集,越釣越多的效果。同一種餌料,炮製黏度太大、入水後5分鐘也不化散,那引魚效果和咬鉤率相對較差。當然裝鉤餌料也不是越松越好。把魚引向上層反而會降低上釣率。


(四)適時調整餌味。釣手猶如一名高級調味師,在競賽場上能根據魚情、水質等適時調整餌味,則可大大提高魚獲量。但是,任何添加料要註意魚兒偏愛,酌量使用。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