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生物,是生物,就會有生老病死。這個倒是誰都不例外的;P。

魚,得了不同的病,首先可能相互傳染,而後的另一個表象,也會出現浮頭、溜邊、紮淺水、、、

針對一些病魚,如,常見的竿坑水質異常、回鍋魚、圖便宜進的病魚、甚至自然環境也會出現病魚等等;其次,變態虐魚的所謂競技坑塘,各種病魚更是常出現的。

常見家魚,什麽病最常見,最容易引起浮頭、溜邊、紮淺水?釣友們怎麽分辨和應對?

下邊,我們就用舉例性的方式,詳細的說幾種病魚的表象和應對。

爛鰓病——這是魚類相互傳染很強的一種魚病。是一種寄生蟲或者菌類感染的魚類疾病。我們魚池常見的魚鰓部潰爛甚至鰓部已經不完整,尤其還帶有坑底淤泥,這些,就是爛鰓病的典型特征。釣友們很容易發現。
此類疾病,不嚴重時,魚還會就餌。嚴重了,就會呈現病魚個體溜邊或浮於水面,緩慢遊動和反應遲鈍,時而下水,馬上又會起浮對外界刺激反應力很低,你能輕易地用竿子或者超子戳一下,都不會有過多的反應。
魚有求生的本能,就像貓狗不舒服,自己就會去吃草一樣。病態體製不同程度下,魚會對一些物質表現出不同的“適口性”。

階段和程度不同,經過達奇早期的試驗,這類魚對大蒜素、VB類、一些中藥、膽堿、氨基酸會有階段性較好的適口性。牛精粉的一部組成和設計初衷,就是廣譜針對一些還肯就餌的病魚的。這裏特殊指出,一些膽堿、氨基酸類成分物質對這種魚適口性和刺激性並存,所以,才有牛肉湯和牛精粉仿一些氨基酸呈味的機理。

腸炎——魚經常會又不同程度的腸炎,尤其水質異常和食物異常的時候。這常見於新撒魚、回鍋魚、和一些競技坑塘。自然水域,季節性突變,也被認為會引發。這類病魚的表現,患病程度不高,從魚體可以簡單看出,但是釣魚人如何分辨呢?其實也簡單,就是看水面下風口、甚至你魚線竿稍上的黏著漂浮物,是否有淡淡腥臭的、遠看有點絮狀的黏著物。有,基本就可以判定,已經不少魚患有腸炎。嚴重的,也會出現個體魚的溜邊和起浮,但是其應激性,要好於爛鰓病的魚。甚至一些浮頭和溜邊魚,PP上會有拖便。
這類魚有個怪相,就是“視力”突然敏感,眾多測試中往往對黃色、白色餌料更感興趣(哈哈,吸引眼球了沒?其實這是錯覺,是緣由的薯粉、小麥胚芽等餌料和添加劑成分)。再做個廣告,牛精粉以前被許多人專門釣這種魚,小圈子成為“佳話”。


“感冒”——魚也會“感冒”,尤其運輸魚和短時間放釣魚,由於水溫的突變,魚是有很大程度會得感冒的。但是這個感冒,不同於人的感冒,只是一類說法,所以,才加了引號。其實,這是魚水溫、水質刺激和不適,從而引發出的系列應激反應和不適癥狀的病態現象。這種魚,簡單分辨,可以看出行動相對的遲緩,容易紮溫度高和溶氧量高的淺水,一些部位或不同程度的充血或發炎(如,眼睛、鰭根、嘴部),末端肉質反而會發白(如鼻孔);再一個表象就是身上粘液異常。這些可能的應激反應和病態,一定範圍歸結為魚的“感冒”。這類魚的應對,常規適合餌料輕質,顏色明顯,味型不刺激,少腥多香。有些會對果酸類餌料有特殊的適口性。
失漂癥——又叫魚體失衡癥。這一般認為是更大的水質等刺激引起的,如很嚴重的不適應水質。
釣魚環境有毒餌料或者魚類不消化的餌料也會引起——如,大量食用所謂“果凍”“膠類”或者工業原料的魚,也常出現。

前者,慢慢長期的恢復,有不少魚是能適應過來的(嚴重的會成批死亡)。後者,基本沒得救。

具體的表現,就是魚體側翻或者倒立。雖然偶見掙紮恢復正常體位,但是很快又會呈現病態。

這類魚,釣魚人沒辦法。只能呼籲盡量少用一些對魚體有毒、有害的餌料。包括,釣魚活動,少一些虐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