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離不開水。”是終生與水為伴的水生動物,水的質量狀況,對魚的繁殖、生長和攝食等生理活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為釣魚愛好者,不了解魚生活的環境,不掌握魚和水質的一些基本關系,也不容易取得好的釣績。人們釣來的魚大多要食用,怎樣判斷魚有沒有被汙染,食用是否安全,更是廣大釣魚愛好者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筆者僅就這兩個問題與釣友們進行交流,錯誤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老釣手都有肥水魚難釣的經驗。其實,不是肥水中的魚滑,而主要是肥水的水質不好,對魚的攝食等生理活動產生了不利影響所致。根據科研人員的研究結果,在水質清新、溶氧高(5毫克/升以上)的水體中,魚24小時的攝食量,在生長旺季可達自身體重的50%以上。草魚在溶氧量為5~6毫克/升時的攝食量,比溶氧量2.5~3毫克/升時高20多倍。水好魚活躍,吃食又多又猛,食譜也較寬,自然好釣。水質不好,魚食欲不振,用什麽餌也不愛吞鉤。
釣魚歸來,揀條大的或清蒸或紅燒,一家人圍桌下酒,自然其樂融融。可是,魚做熟了還腥味頗濃,或者打開魚腹時,看到魚腹內的一層黑漆般的黑膜而不敢下鍋,就十分掃興了。其實,魚的腥味難去和腹壁膜發黑,也都與水質惡化脫不凈幹系。
一、水質惡化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水質惡化是由於水體中有機物質或腐敗物過多引起的。“流水不腐、死水易壞”是人們都知道的常識。流動的水體含氧量高,有機物質也不易淤積,所以大江大河的水質一般都比較好,而死水塘和流速緩慢的小溝小河,水體就容易變質。
自然的水具有自我凈化的功能,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水體汙染,大都是由於人類缺乏環保意識,人為地破壞了水體的自然生態平衡所致。就拿魚塘來說,如果施肥、投餌過量,或者用未經凈化的汙水補水,都會使水體產生大量的額外耗氧,不僅造成水體嚴重缺氧,還會產生大量的氨、甲烷和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從而導致水質的惡化。
二、水質惡化的特征
水體是否惡化變質,一般可通過水體生態的變化(如水生動植物種類的變化)和水的理化特性變化(如顏色、氣味、溶氧量等變化)來進行初步的判斷。根據水體汙染的不同程度,魚塘的水一般有4種較典型的顏色變化。
(一)藍綠色——水質輕度惡化
施肥、投餌過量或汙水灌塘,會促使水體中耐肥性強的藍綠藻大量繁殖,在水體表面漂浮一層膜狀物,水體渾濁呈藍綠色,這種“假肥水”現象是水質開始惡化的典型特征。
(二)灰黃色——水質次重度惡化
投施過量且未經發酵的有機肥或淤泥過多的老塘,夏季會產生大量的耗氧和甲烷、硫化氫、氨氮等毒、害氣體,致使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和各種藻類大量死亡並產生毒素,呈灰黃色並形成發出臭味的“臭清水”。
(三)暗綠色——水質重度惡化
夏季高溫季節,由於不斷投施有機肥或補充生活汙水,不能被魚類利用的藍綠藻反復形成大量繁殖——失去活力——死亡的惡性循環,造成水質濃綠而渾濁,水中重度缺氧,水生植物、浮遊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抑製,產生較明顯的腥臭味,水質出現較嚴重的腐敗惡化。
(四)黑褐色——水質極度惡化
多年未清淤的老塘,塘泥深厚腐殖質過多,又不能補充新水,夏季高溫時會產生大量甲烷、硫化氫氣體,水色黑褐,水面漂浮一層黏稠的泡沫,發出較強烈的腥臭味。這種水體的生物循環幾乎停止而成為死水。
我們在垂釣實踐中遇到的水質問題和顏色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的汙染就有許多差別。同一種汙染源,對江、河等流動水體和非流動水體的影響,表現也不盡相同。如上表述的為非流動水體的魚塘4種比較典型情況,只能作為參考。中國釣魚人網 
水體的酸堿度也是判斷水質的一個途徑。水體的酸堿度(PH值),是反映水化學反應變化及生物作用的一個指標,它由汙染物的含量、理化特性以及二氧化碳與重碳鹽的比值所決定。淡水魚類較理想的PH值為7~8之間,低於6或高於9,都會對魚類的生理活動帶來不利影響。如水體PH值在5~6(偏酸性)時,魚類的抗病能力會大大降低,極易感染疾病。PH值高於9時,夏季魚容易發生氨中毒。
三、食用魚安全性問題
水是魚生活的惟一環境,水的質量必然決定著魚的質量。像北京的金海湖、密雲水庫等處,水質沒有任何汙染,魚又鮮又香非常好吃,食用是不必有任何顧慮的。可惜這樣的自然水體在北京已如“鳳毛麟角”般的難求,大多數釣迷經常只能去一些商業性魚塘過把癮。而正是這些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