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怎樣受驚的?要是魚受驚了會怎樣? 中國釣魚人網
脫鉤之魚不攏窩。那是其親歷驚險不敢重蹈復轍之故,但為何別的魚也跟著難聚窩了呢?有專家解釋是魚有側線感知及“驚液”告警的避險本能。然而,湖北劉定龍釣友通過試驗後認為“驚液並不驚魚”,對此,我持不同看法。
此看法源於2003年春末一次垂釣的偶然發現。那次我在本地華一水庫釣了兩條鯉魚、一條草魚,分裝在兩釣點的A、B兩魚護中,因那條草魚偏大不肯就範,被我摳破魚鰓,以致它躺在B護中還不時流血。沒多久,就聽得相隔十來米遠的A護中的鯉魚掙紮得特兇,我過去一看,原來是草魚流的血作怪——只要淡紅的魚血一泛近A護,那裏面的兩條鯉魚便劇烈掙紮。當時我想這可能是所謂的“驚液”效應吧,也沒太在意。 直到拜讀了2003年《中國釣魚》第十期文章《魚是怎樣受驚的》,這才想起魚血驚魚的那檔子事兒來。於是我又結合垂釣試了幾次,其結果(見附表)使我對劉先生關於“驚液並不驚魚”的結論產生了疑問: 附表 試驗時間 2003.10.12 2003.11.15 2003.11.16 試驗水體 自然水域 自然水域 自然水域 試驗物 活體魚血 活體魚血 死魚血 試驗魚種 鯉魚 草魚 鯉魚 試驗效應 魚護中的魚劇烈掙紮 同上 魚護中的魚擺頭回避魚血,但不劇烈掙紮 釣點魚情 試驗後約160分鐘無魚 試驗後整個下午無魚 試驗後約40分鐘無魚 首先是劉釣友搗鼓的魚內臟中含不含“驚液”活性物質,或者說其含量達沒達到足以嚇跑魚的濃度;同時,劉先生是先殺死魚,然後再取的“試驗物”(即魚內臟),試想,魚死了還能分泌並解放“驚液”嗎;再就是“居然誘來了黃顙和鯰魚”,而這兩種魚都是嗜血攝葷之徒,當然誘得來而驚不跑。 綜上所述,劉釣友的試驗方法及得出的結論可能是站不住腳的,但這並不是說彼非我是。因為我們作為普通釣魚人,對這類頗為專業的問題,確實“不如科學家闡述得精確”;而我的試驗觀察結果也可能受地域、水體及魚種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非必然性,還希望科學家們來幫助探討並解釋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