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的餌料調好後的狀態如何,如果不夠粘的話,餌料在鉤還沒到底就化了,那就不能上魚!

轉一些吧:

給些不常見的中國珍稀動植物分布、數量、保護 1.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有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例如:我國僅高等植物就有3萬多種,木本植物有7000多種。陸棲脊椎動物1800多種,其中爬行類300多種,鳥類1100多種,獸類400多種,占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種類的10%。淡水魚已見記載的近600種,海產魚1500多種,也占世界魚類種數的10%左右。此外,還有許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動植物,如動物中的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白鰭豚,植物中的銀杏、水杉、珙桐等等。 由於我們過去對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缺乏認識,使我國在這方面的寶貴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於濫捕亂殺而基本絕滅的鳥獸就有野馬、高鼻羚羊、白臀葉猴、白鶴、黃腹角雉等近10種;長臂猿、坡鹿、虎、白鰭豚、儒艮、揚子鱷、象等20種野生動物也正處在絕滅的邊緣。許多貴重藥材的藥源,也由於無計劃的采集而枯竭了。 野生生物的滅絕也是普遍的國際問題。據近兩千年來記錄的統計,有110多種獸類和130多種鳥類,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當前,全世界有2500種植物和1000多種脊椎動物,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1)大熊貓:亦稱貓熊。哺乳動物。體肥胖,形似熊,長約1.5米,肩高約66厘米。眼周、耳、前後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時也吃小動物。善於爬樹,性孤獨,不群棲。僅產於我國四川、陜西、甘肅的少數地方,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2)朱鹮:鳥類。雄鳥體長近80厘米,雌鳥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紅色,頸部有若幹延長而下垂的柳葉形羽毛,額、眼周、頭頂、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脛為紅色。生活於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棲於高大喬木上,以蟹、蛙、小魚、田螺、甲蟲等為食。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3)金絲猴:亦稱仰鼻猴。哺乳動物。體長約70厘米,尾長與體長相等或更長些。背部有發亮的長毛,臉兩側、胸及後腿毛赤色。生活於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棲,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分布於四川、甘肅和陜西南部。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4)白頭葉猴:哺乳動物。體長約50厘米,頭小,尾較體長,四肢細長。頭白,有毛冠,體背的毛較腹面長而密。生活於熱帶、亞熱帶闊葉林中,群棲樹上,很少下地,以野果、葉、花等為食。產於我國雲南、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國一類保護動物。(此外還有黑葉猴,也是一類保護動物。) (5)羚牛:亦稱扭角羚。哺乳動物。長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達350公斤。尾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黃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棲於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覓食,吃青草、樹枝、竹筍等。分布於我國四川、雲南、陜西、甘肅等地。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6)白鰭豚:又稱白暨豚。哺乳動物。體長1.5米~2.5米,頭圓,嘴長,約30厘米。體背面淡藍灰色,腹面白色,鰭白色。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遊、洞庭湖、錢塘江中。我國特產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7)黑頸鶴:鳥類。大型涉禽,體長約1.4米。頭、頸及飛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體羽灰白色,外觀黑白分明,易於識別。主要棲息在生長較高水草的沼澤地,以魚、蛙、螺、蝦等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澤繁殖,遷徒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越冬。鶴類中唯一的高山種,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8)揚子鱷:爬行動物。長2米余,背面角質鱗有六橫列。背部暗褐色,有黃斑和黃條;腹面灰色,有黃色小斑和橫條;尾部有灰黑相間的環紋。前肢五指,無蹼;後肢四指,有蹼。穴居池塘、沼澤底部,以魚、蛙、小鳥及鼠類為食,冬季蟄居穴中。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我國特有,一類保護動物。 3.我國部分珍稀植物 (1)銀杉:常綠喬木,高達20米。枝平列,小枝有毛。葉兩型,長枝上的葉放射狀散生,長4厘米~5厘米;短枝上的葉輪生,長2.5厘米,線形,下面有白色氣孔帶。球果。產於廣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1956年發現,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 (2)水杉:落葉大喬木,高達35米,胸徑達2.5米。側生小枝對生,羽狀。葉條形,扁平,長13毫米~20毫米,交互對生成兩列,羽狀。球果下垂,近四棱球形或短圓筒形,長約18毫米~25毫米。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1941年發現,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 (3)珙桐:又稱水梨子。落葉喬木,高15米~20米。葉闊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球形頭狀花序,花序基部有兩片乳白色大型苞片,苞片矩圓形或卵形,長約7厘米,寬約3厘米~5厘米。我國特有,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開花時,白色苞片布滿樹梢,有如群鴿棲息,所以又有「中國鴿子樹」之稱。世界著名的觀賞植物。 (4)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厘米~60厘米。紡錘形或圓柱形的肉質根,莖很短,掌狀復葉,三至六枚輪生。花小,淡黃綠色,傘狀花序。果扁球形,紅色。產於我國東北、朝鮮等地,有極好的藥用價值,為「關東三寶」之一 為了保護自然和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動植物資源,保護代表不同自然地帶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國家劃出一定的區域加以保護,這樣的地區就叫做自然保護區。我國已劃建了400多處自然保護區,其中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就有10多個。1983年5月以後,鄧崍山、岷山、秦嶺等地熊貓分布區相繼發生竹子開花枯死,嚴重威脅大熊貓的生存。國務院為搶救大熊貓,撥出了一筆專款,責成有關省認真做好保護工作。林業部和四川、陜西、甘肅等省先後成立了搶救大熊貓領導小組,組織了52個巡護觀察組。國家還建立了一些大熊貓飼養場,用以收容、飼養受災的大熊貓。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保護了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使它們得到發展,同時還可以利用自然保護區對珍稀動植物的生態和生物學特性進行研究,為引種馴化提供科學依據,為大量繁殖、培育新品種提供種源。 由於自然保護區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因此對人們研究自然資源、自然歷史、自然條件、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保護監測活動等都有很大的價值,是人們進一步探索、深刻認識自然規律的重要基地。

狗的生理習性

①狗是一種食肉動物,在餵養時,需要在飼料中配製較多的動物蛋白和脂肪,輔以素食成分,以保證狗的正常發育和健康的體魄。

②狗的消化道比食草動物要短,狗的胃中鹽酸的含量在家畜中居於首位,加之腸壁厚吸收能力強,所以容易和適宜消化肉食食品。

③狗屬狼科,在進食時不大咀嚼,可謂「狼吞虎咽」。如果要餵粗纖維的蔬菜最好把蔬菜切碎或煮熟。

④狗的排便中樞不夠發達,不能在行進中排便,所以我們要給它一定的排便時間。

⑤狗喜啃咬。這也是原生態時撕咬獵物所留下的習慣。我們在餵養時不定期要經常給它一些骨頭,以利於磨牙用。

⑥狗有獨特的自我防禦能力,吃進有毒食物後,能引起嘔吐反應而把有毒食物吐出來。

⑦炎熱的夏季,狗大張著嘴巴,垂著長長的舌頭,靠唾液中水分蒸發來散熱。

⑧狗在群居時,也有「等級製度」和主從關系。建立這樣一種秩序便可以保持群體的穩定,減少因為食物、生存空間的爭奪而引起惡鬥。

⑨狗在臥下的時候,總是在周圍轉一轉,也許是為了臥著舒服,也許是遺留下來的什麽本能。

⑩狗的頭部、頸部、身體,喜歡被人愛撫,但屁股和尾巴摸不得。

此外,「狗改不了吃屎」,這是狗的最大惡習,必須糾正。狗不但吃人屎,也吃狗屎。

狗的行為基準和習性

狗對陌生人的行為準則是根據自己視線的高度來判斷對手的強弱。陌生人一靠近,從上面下來的壓迫感會使它不安,若采用低姿勢,它便會接受你。如果比它眼睛看到的高度更低時,會使它更安心。

狗的弱點在右邊,它會為保護右邊而行動。當它在被追得走投無路時,會讓自己的右側靠墻,把左側面對敵人。這種習性是狗與生俱來的本能。

狗讓人家看它的肚子是向對方表示順從和投降。狗的社會中也有一定規則,它們決不攻擊倒下露出肚子的對手。狗將肚子朝天躺著睡時表示它很放心或很信任,才會讓人看到或是讓人摸它的肚子。
狗喜歡人甚於喜歡同類,這不僅是由於人能照顧它,給它吃住。更主要原因是狗跟人為伴,建立了感情。狗對自己的主人有強烈的保護心。有的狗從水中、失火的房子裏或車子下救出孩子。狗會幫助它受難或受傷的狗友同伴。
狗具有領地習性,就是自己占有一定範圍,並加以保護,不讓其他動物侵入。它們利用肛門腺分泌物使糞便具有特殊氣味,趾間汗腺分泌的汗液和用後肢在地上抓畫,作為領地記號。
狗的嫉妒心非常強,當你把註意力放在新來的狗身上,忽略了對它的照顧時,它就會憤怒,不遵守已養成的生活習慣,變得暴躁和具有破壞性。
狗也有虛榮心,喜歡人們稱贊表揚它。當它辦一件好事,或做一些小技巧活動,你拍手贊美它,撫摸它,它就會像吃了一頓豐盛美餐那樣心滿意足。狗也有害羞心,如它做錯了事或被毛剪得太短,它就會躲在什麽地方,等肚子餓了才出來。
在記憶力方面,狗對於曾經和它有過親密相處的人,似乎永不會忘記他的聲音,同時自己住過的地方也能記得。但也有人認為狗是靠它的感官靈敏性,來識別熟人的聲音和認識地方的。
狗喜歡嗅聞任何東西。嗅聞領地記號,新的狗、食物、毒物、糞便、尿液等等。狗在外出漫遊時,我們常常看到它不斷地小便或蹲下大便,把它的糞便布撒路途。而它就是依靠這些「臭跡標誌」行走的。
狗喜歡追捕生物。如追捕和殺死小動物。追逐兔、貓、羊等,甚至追咬人類,人利用狗的這種特性,讓它驅趕羊群、牛群和保護人類自己。
狗生病時,會本能地避開人類或者其他狗,躲在陰暗處去康復或死亡,這是一種「返祖現象」。狗的祖先都是群居生活,狗群中若有生病或受傷的,別的狗會殺死它,以免全受到連累或掉隊後受罪。這點要引起狗主人或飼養員註意,應及時請獸醫診治。
狗最不喜歡酒精。在獸醫院裏給狗打針時,在未擦酒精前,表現乖乖的。一旦擦酒精後,狗嗅到了味,毛發馬上直立並咆哮不安。
狗怕火,因此凡是冒煙的東西,它都不喜歡,如劃火柴、吸煙等。

雞的生活習性:
1、 抗寒力差。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要10天後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而稀,不能禦寒,所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雛雞才能正常生長發育。1-30天的雛雞都要保溫,並放在清潔衛生的環境中飼養。30天以上的小雞,羽毛基本上長滿長齊,可以不用保溫。
2、 體溫高,發育快。一般雞的體溫在40.8-41.5℃之間,所以必須在冬暖夏涼、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飼養,另外雞的消化道短,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快,因此要餵給營養充足,易消化的飼料才能滿足需要。
3、 抵抗力弱。特別是雛雞,很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襲。因此,除做好環境的清潔衛生外,還要做好預防工作。如雞舍嚴禁外人進出,環境和籠具要消毒,各種雞都要定期註射各種預防針。
4、 易驚群。雞膽小,特別是雛雞很容易驚群,輕者擁擠,生長發育受阻,重者相互踐踏引起傷殘和死亡。因此,要在安靜的地方養雞。粗暴的管理,突來的噪音,狗貓闖入,撲捉等都能導致雞群騷亂、影響生長。
5、 怕潮濕。雞宜在幹爽通風的環境中生長,如果環境潮濕,一些病原菌和黴菌易於生長繁殖。如果雞舍內潮濕,雞糞會發酵產生有毒氣體,使雞容易得病。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鱷類,也是世界上瀕臨絕滅的爬行動物之一。它的身體長約1.5-2米,不如非洲鱷和泰國鱷的體型那麽巨大。揚子鱷的吻短鈍,屬短吻鱷的一種。因為揚子鱷的外貌非常像「龍」,所以俗稱「土龍」或「豬婆龍」。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遊歐洲,名揚世界。
鱷類與龐然大物恐龍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時,獨霸天下。可是經歷了7000萬年的生物大絕滅時期以後,驕橫一世的恐龍遭到了滅頂之災,而揚子鱷卻成了殘存下來的少數爬行動物之一。為什麽揚子鱷能神奇般地生存下來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受到了生物學家的重視,揚子鱷在科學研究上有較高的價值。
有人把揚子鱷稱為鱷魚,把它看作是魚一類的水生動物。其實揚子鱷沒有鰓,也不是水生動物,只不過揚子鱷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具有水陸兩棲的本領而已。這樣,揚子鱷就擴大了生活的領域,使它們容易在生存鬥爭中成為優勝者。
揚子鱷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蒿的潮濕地帶。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話說「狡兔三窟」,而揚子鱷的洞穴還超過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渡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幸存下來。
揚子鱷喜靜,白天常隱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於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沈入水底逃避敵害或追逐食物。它最愛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魚、小蝦、水鳥、野兔、水蛇等動物。揚子鱷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內,因而它就有很強的耐饑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
揚子鱷的子孫曾興旺發達過,七八十年前,安徽蕪湖萬春圩一帶的河灘上還生活著很多揚子鱷。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可是到了1949年,那裏已很難聽到揚子鱷的吼叫聲了。現在,揚子鱷的分布區不斷縮小,數量也日益減少。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來,主要還是棲息地環境的破壞。加上揚子鱷全身都是寶,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肴,它的皮是製造高檔革製品的上好材料,它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此遭到人們的亂捕濫殺。又因為揚子鱷是一種肉食性動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農民曾把它當作有害動物,見了就捕殺。揚子鱷已處於幾乎要絕滅的境地。
為此,我國政府於1972年將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將它列入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禁止貿易。1981年,據專家估計,野外生存的揚子鱷僅有300--500條,這一物種可能在10年內絕滅。然而令人高興的是,時至今日,揚子鱷不僅沒有絕滅,而且數量已大大增加。這一人間奇跡又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為了保住揚子鱷這一物種,改變瀕臨絕滅的狀況,讓它世世代代生存發展下去,我國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國家級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和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僅靠揚子鱷自身的繁殖,仍無法挽回種群趨向絕滅的總趨勢。從70年代起,我國的科學工作者邁上了充滿坎坷的人工繁殖揚子鱷的征途,現在我國人工孵化鱷卵、人工繁殖鱷群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揚子鱷的數量已從建場初期的170條增加到4000多條,現在每年的繁殖數量都在1000條以上,揚子鱷已成為被國際貿易公約批準的第一種可以進行商品化開發利用的受脅動物。

鯽魚是雜食性魚,但成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因為植物性飼料在水體中蘊藏豐富,品種每繁多,供采食的面廣。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鯽魚最能獲得各種豐富的營養物質。矽藻和一些狀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小蝦,蚯蚓,幼螺,昆蟲等它們也很愛吃。

鯽魚采食時間,依季節不同而不同。春季為采食旺季,晝夜均在不斷地采食;夏季采食時間為早,晚和夜間;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則在中午前後采食。

生活在江河流動水裏的鯽魚,喜歡群集而行。有時順水,有時逆水,到水草豐茂的淺灘,河灣,溝汊,蘆葦叢中尋食,產卵;遇到水流緩慢或靜止不動,具有豐富餌料的場所,它們就暫棲息下來。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庫中的鯽魚,也是擇食而居。尤其在較淺的水生植物叢生地,更是它們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們貪戀草根,多數也不遊到無草的深水處過冬。

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鯽魚,它們是遇流即行,無流即止,擇食而居。冬季多潛入水底深處越冬。

青蛙前腳上有四個趾,後腳上有五個趾,還有蹼。青蛙頭上的兩側有兩個略微鼓著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過它可以聽到聲音。青蛙的背上是綠色的,很光滑、很軟,還有花紋,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隱藏在草叢中,捉害蟲就容易些,也可以保護自己。它的皮膚還可以幫助它呼吸。它的氣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頭捕食,舌頭上有黏液。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後才變成青蛙。
青蛙的身體分頭、軀幹、四肢三部分,皮膚光滑。
運動捕食方面就是:遊、跳、用舌捕食。
繁殖發育方面是:卵生、發育變態。
它的生活環境是:小時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長大後還可以到陸地上生活
青蛙用肺來呼吸,但也可以通過濕潤的皮膚從空氣中吸取氧氣。它皮膚裏的各種色素細胞還會隨濕度溫度的高低擴散或收縮,從而發生膚色深淺變化。青蛙平時棲息在稻田、池塘、水溝或河流沿岸的草叢中,有時也潛伏在水裏。一般是夜晚捕食。
中華蟾蜍生活習性的觀察
中華蟾蜍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動物——癩蛤蟆,屬於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因為長得醜,所以得了這麽個通俗而難聽的名字。
白天,癩蛤蟆多隱蔽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很少活動。傍晚,在池塘邊、草地裏便可看到它們忙忙碌碌地「狩獵」——捕食昆蟲。
癩蛤蟆體長一般在10厘米以上。它的身體「粗壯」,皮膚異常「粗糙」,可淡黃色的肚皮還算光滑。黃、褐、綠三色交錯的背上疙裏疙瘩的。這些「疙瘩」卻是「寶貝」——皮膚腺,尤其是頭部兩側鼓膜上方最大的一對「疙瘩」——耳後膜,能分泌白色毒液。這毒液是一種防禦武器,當有天敵進攻時,癩蛤蟆噴射的毒液能使對方不敢靠近。癩蛤蟆長著梯形式的頭,前端較小,看起來傻乎乎的。頭的吻端偏上有一對鼻腔,能夠流通空氣,也有嗅覺作用。頭部上方兩側各有一個大而凸出的眼睛。它有上下眼瞼,撥開下眼瞼能看到一片透明的膜。它的眼皮能閉上,所以不像魚那樣老睜著眼。但癩蛤蟆閉眼時不是在休息,而在吞咽食物,因為其眼和口腔只隔一層薄膜,無硬骨,眼球被壓而進入口咽腔,迫使食物下咽,因此必須閉眼。癩蛤蟆還會「哭」,它有淚腺。癩蛤蟆的眼睛視野大,對運動著的物體感覺極為敏銳。在兩眼後方還各有一個橢圓形、薄膜狀的鼓膜。鼓膜能將聲波傳到內耳,於是它就有了聽覺。遺憾的是,癩蛤蟆是個啞巴(不論雌雄),都不能「講話」——高聲嗚叫,而只能呱呱叫。它沒有雄青蛙的「鳴囊」,在頭部下方長著一張扁扁的大嘴巴。撬開嘴巴,能看到其顎上有個洞,與鼻孔相通。它的上下顎均無齒,嘴裏還有一張橢圓形、末端不分叉的大舌頭(青蛙舌末端分叉),而且是「倒著長」,舌根固著在口腔底部前緣,舌尖伸向口腔裏面。舌上總有黏而滑的液體。它能迅速地伸出來掠捕食物。癩蛤蟆頭部緊連著短而闊的軀幹,生有前肢和發達的後肢。後肢趾間有蹼,用於遊泳。它善於爬行而不善於跳躍。
中華蟾蜍是捕食田野害蟲的能手,一般是夜間捕食。捕食害蟲種類很多,有蝶類、蝗蟲、蚱蜢、金龜子、蚊、蠅、白蟻……捕食量極大。稻田裏的青蛙一天捕食 200多只害蟲,而癩蛤蟆要高出青蛙2—3倍,所以它是對人類很有益的動物。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春分」至「清明」前後,冬眠的蟾蜍都集中在池塘、人工湖,可看到個體較小的雄蟾蜍,用前肢緊緊抱住一只個體較大的雌蠟蜍,有時可持續幾天而不分開(即使人為地使之分開也很費勁),這種現象稱為抱對或抱合。抱對並不是它們進行交配,而是促使兩個個體都在興奮高潮中,同時產卵排精,進行體外受精。癩蛤蟆的卵呈帶狀。卵的外面有外膠質膜,起緩沖、保護、集熱、聚光、增加浮力,以及防止幹燥等作用。
癩蛤蟆存在數量多、分布廣,可廣泛用於科學研究和教學,成為解剖、生理實驗的好材料。如它的腓腸肌和坐骨神經可用於觀察神經傳導和肌肉收縮等。
癩蛤蟆皮膚腺的毒液可加工成我國傳統的名貴藥材——蟾酥。蟾酥又是六神丸、喉癥丸等數千種中藥的主要原料,可治療瘡等外科病,還具有解毒、利尿、強心的功能,馳名中外的「安宮牛黃丸」和新製的「蟾力蘇」都是急救用的強心藥劑。
癩蛤蟆對人類是十分有益的,在飼養的基礎上,我們應大力開發和利用,同時我們應註意保護它。在保護癩蛤蟆的措施中,要禁止濫捕濫殺,禁止打撈其幼體——蝌蚪;更重要的是必須保護它們的棲息環境,特別是生殖季節對繁殖場所的保護。水體汙染是導致癩哈蟆大量減少的主要因。實踐證明:低濃度的農藥能刺激蝌蚪的肌肉,使之行動遲緩,易被天敵發現和消滅,高劑量的農藥可立即引起死亡,愈大的蝌蚪對農藥愈敏感,特別在變態前後最易死亡。可見,當務之急是要大量減少農藥的投放量,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害蟲。另外還應創設癩蛤蟆繁殖的飼養基地,保證它們能安全地繁衍和成長。
通過這次活動,不僅使我全面了解了癩蛤蟆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及與之相適應的功能,而且使我學會了觀察、寫觀察日記、親自解剖蟾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癩蛤蟆不僅捕食農田、林地、菜地的害蟲,而且可作為實驗材料和藥用。用它防治害蟲既不費工,又不花錢,並且不汙染環境。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