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部分和紙包部分
自然、原包、幹凈、真實是判斷茶品的重要依據。大部分的茶友一定要認蓋印部分。這一部分,辨別時要特別註意;有的外報紙並非「大口中」,也有不是蓋印的,但大口中居多。唯一確認的是蓋印的紙較厚,且為手工十字布紋紙。
內票部分
內票,是為了國際貿易而設置的中英對照說明單的統稱,一餅配一張。70年代的內票采用油墨石印,較為細致,內票有顏色深淺,在判別上有別於目前新茶品的內票。其內票有大有小,判別的最好方法仍是用最原始的方式。30年前的紙質和30年後的不他,用了30年的內票,還會是30年後新製成的內票嗎?
茶面和餅面部分
茶品製成後到被飲用的這段時間叫茶品成長期,若能放置於相對濕度、溫度恒溫的場所30~50年,茶品自然是身價不凡。外形條索色澤鮮綠的白毫,會隨著時間及空氣中的水分慢慢變成金針色,非常有生命活力感。(人為加速發酵的茶品色澤暗黑,無香味,而且異味橫生。)
普洱茶因屬於後發酵茶種,其葉面茸毛關系著茶品發酵完整與否,實驗證明普洱是不能用高溫烘焙,一旦經由高溫,將使茸毛由尖端開始,而後漸次至基部幹枯死亡,這樣的茶葉表面將不受到細胞保護而開始開始氧化,失去茶性。
市觀湯色
新的生茶品呈現出金黃色或淡黃。15年左右的生產品呈蜜黃色帶琥珀紅。30年左右的生產品帶棗紅色略有茶氣輕浮水面。50年以上的生產品帶深棗紅色。茶湯表面茶氣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
看葉底
葉面展開度:沖泡後很快開展的茶葉,大都是粗老之茶箐,條索不緊結,泡水甚薄,但就是不耐泡。沖泡後茶葉逐次展開的,乃製造技術良好,陳化穩定,茶湯濃郁,沖泡次數也多。葉面不開展或沖泡多次仍小程度開展的茶葉,則是製造過程失敗或者陳期時間環境不好即外來溫度和濕度超過其能承受的範圍。
葉形整碎度:當茶葉購回後,可先將近期內要沖泡的茶品,拔開通風,醒茶一到二周後,再放在陶瓷罐或者紫砂罐內,葉底整齊為佳,碎葉多為此品,但緊壓過度,則須視茶面而定。
茶葉彈性:以手指捏葉底,一般以彈性強者為佳,葉脈突顯,觸感生硬,葉面爛碎,無彈性感,則為次級品。
葉之新舊判斷茶的陳化期:生產品隨陳化期時間增長,葉底顏色由新鮮翠綠轉橙紅鮮艷,生茶品之茶葉是由新鮮翠綠,隨著空氣中之水分來氧化發酵,進而轉為嫩紅。反之若是在潮濕不通風的環境陳化,這樣的茶葉及是在半世紀活一百年也沒有多大效益,因為茶的葉面將暗黑而無彈性感。
發酵程度:生產品氧化程度夠,則茶質、茶湯自然甘醇順口溫和,反之則自然苦澀。熟茶品氧化較輕的話,氣味混濁,發酵不夠則茶湯雜陳。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