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竹製釣竿,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詩經》裏就已有文字記載,如《季風》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的詩句(淇,指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先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細細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釣了。盡管歲月更疊,但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仍然使用插節竹竿進行垂釣。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笨重的竹質釣竿逐漸被玻璃鋼、碳纖維等材質的釣竿所取代。用金錢可以輕易買到的永遠算不上精品、奢侈品,一些充滿個性、純手工製作的釣具製品又以藝術品的形式成為我們追逐的對象。
當DIY廣泛流行於各大領域時,在釣魚人中也湧現出一些能工巧匠,他們製作的DIY作品既有創意又不失靈魂所在,不過其作品大多集中在擬餌和浮標領域。隨著復古思潮的入侵,關於釣竿的DIY作品也逐漸浮出水面,有不少釣友使用竹材製作手竿和筏竿,可利用竹材製作路亞竿的人卻寥寥無幾。筆者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竹子可以用於各種釣竿的製作,於是決定結合以往製作竹質魚竿的經驗,利用手中的竹材製作一把中西合璧、可以真正用於作釣小型翹嘴的路亞竿,以探索竹材用於路亞釣竿DIY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路亞竿的製作過程可細分為選材、竹材整理、火烤校直、通節、握力及竿枕製作、導眼及板卡綁製、塗裝、測試等多個步驟。下面,我就為大家逐一呈現路亞竿的製作過程。
DIY竹材準備篇
此款路亞竿采用獨竹(整株竹子)製作而成,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竹材的調性,摒棄並繼釣竿帶來的過度不順暢、魚口信號失真等不良因素,使作品符合現下流行的“株理論”。所謂“株理論”,是指整棵竹材受力後呈現出流暢的曲線,體現在釣竿上就是完美的調性,這也是知名漁具製造商所爭相追求、大多數“裝備控”所向往的效果。
在路亞竿製作選材方面,我選用一根長度1.43米的大錐度茶桿竹作為竿體,龜背羅漢竹作為握把,羅漢竹尾加竹檀貼片作為桿枕。
一、竹材選擇
我國地大物博,竹材豐富,世界上大多數竹種在我國均有分布,但適合用來製作魚竿的品種卻不足5種,如:高山箭竹、矢竹、茶桿竹(又稱厘竹)等,尤其是“先2元9”(先徑:2.1毫米,元徑:8.9毫米)、節短且平整、錐度大、表面無傷、無蟲蛀的竹材更是萬中無一,尋竹者往往要歷時幾天,跑遍幾個山頭才能覓得一根,其勞動強度非常大,因此適用於獨竹製作的極品竹材千金難求。我所在的北方城市竹材匱乏,極品竹材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茶桿竹被國外釣友贊譽為“鋼竹”,它的竹纖維細密強悍,經過火烤後竹材的回復性、彈性極佳,是竹類家族中少有的適用於製作魚竿的材料。但這款竹子也有它的弱點,那就是竹節突出,裝飾效果不佳。
除選材比較費力外,設計也最為耗時費心,製作者必須將整個設計理念熟記於心才能在製作過程中駕輕就熟,避免犯錯。在DIY的過程中,有一些錯誤是絕對不能犯的,如在下料時,由於長度測量有誤或者工具使用不當,竹材長度被誤裁。要知道鋸短的竹材是無法復原的,只能重新選材。為避免犯錯,設計思路和草圖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選用的竹材規格如下:
長度:1.43米
節數:17
先徑:2.1毫米
元徑:8.9毫米
竹材的調性定為ML調,以北方小型翹嘴
和鮎魚為主要目標魚種。
製作時所需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幾類:
1.刃具,包括鋸、刀、剪刀、雕刻刀等;
2.量具,包括直尺、卷尺、遊標卡尺等;
3.修形工具,包括直、圓、扁等多個規格的銼刀;
4.通節刀、擴壁刀等;
5.生漆塗裝工具,包括各種漆料、蟲膠(做底用)、漆刷、稀釋劑等。
二、竹材整理
先用濕布擦去竹材表面的灰塵汙物,用木工刻刀緊貼竹節處切掉竹皮,用雕刻刀挖去多余的側枝芽眼。當竹子進行火烤時,用濕布擦去竹身滲出的竹油和黑色竹膜。
清理竹子較細的一端時,需要註意下刀的力度,切勿傷及竹體纖維,避免清理過程中因過分用力而造成斷竿。
三、火入校直
此步驟的目地是通過火烤將竹材彎曲的部分校直,去除竹材內部的油質和糖分(俗稱汗青),同時殺死殘留在竹體內部的蟲卵和黴菌,使竹竿可以長久使用。在對竹材進行初步火入校直時,釣友需要快速、均勻地移動竹材,並時刻註意火烤的程度,以竹皮呈現明黃色為宜。若火力過猛,纖細的竹材極易因碳化過度而變為廢品。火入時,先校竹節,後校竹竿;校直時,要使用矯直板進行逐節處理。
校直完畢後,需立刻使用濕布擦拭竹材使之冷卻,並清理竹材上因火入而產生的汙漬。
四、握力及竿枕設計
握力及竿枕的製作原材料為龜背羅漢竹。龜背羅漢竹是毛竹的變種,具有良好的韌性,不易變形。用它製作出的握力不僅具有良好的持握感,還能起到防滑的作用。此外,這種竹材的外形也符合原生態的設計理念,製作起來別有一番韻味。
製作竿枕時,為了保持竿枕的原始風格,我特別選用了同一根龜背羅漢竹下半部分的短節,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摩擦力,並通過增加竿枕的重量增加獨節竿的配重,實現釣竿重心後移的目的。
設計篇
一、輪座、握力、竿身的拼接
竹材選擇完畢後,就要考慮輪座、握力及竿身的拼接方式了。我決定延用我的一慣風格:8等分+羅漢竹節固定的接入方式,即用鋸將握力竹材一端的圓周均分為8等份,用刀將等分好的竹片修成梯形,這樣纏線上膠後,等分的部分便會向竿體聚攏將竿體緊緊包裹住。此種方法在不增加竿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竿體的強度,增加了竿體的美觀度及良好的整體性。
在竹節表面塗上膠或漆,以起到粘接固定的作用;
用主線起頭繞竹節一圈,然後將主線頭壓入主線尾,之後拉緊主線繼續用力纏繞;
當線圈長度達到所需長度前3毫米左右時壓入收尾線,即將一根線對折壓入主線中,然後繼續纏繞主線至所需長度;
將主線尾插入收尾圈內,剪掉多余主線,然後用力拉扯收尾線頭,直至主線被完全壓入繞好的線圈中為止;
點膠待幹。
二、導環選擇
在設計之初就要確定好竿型,這樣便於配件的選擇。由於本次製作的是直柄竿,所以我選用了韓國高檔單腳SIC導環。受導眼直徑規格的限製,我共選用了兩種顏色的導眼與之搭配,最終所需導眼的個數須待釣竿製作完成後通過吊水試驗來確定。
三、端環選擇
端環為帶有加固尾的、進口SIC防纏線環,其尺寸合理,插入竹纖後嚴絲合縫,有效保證了端環膠粘後的強度。當然,製作後期還需要使用綁線及塗抹環氧樹脂做固定處理。
四、握力的整理及製作
首先使用合適尺寸的通節刀打通握力的竹節;然後按照先粗齒、後細齒的順序使用圓木工銼修平竹材內壁,減輕竹材的重量;之後入火,烤去汗青並使用大型矯直板校直;最後清理芽眼。
由於主材上的芽眼是凹進去的,用刻刀修節時須註意不宜修得過深,以免修漏竹節影響竹材的強度和美觀。握力整理完畢後,最好塗抹幾層蟲膠對其進行防潮處理。
五、竿身初步整合
羅漢竹節作為握力與竿身接合的素材,通過膠粘使二者順利連接,保證了釣竿的美觀性和整體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手邊可用之材,做到物盡其用是我的製作風格之一。選材時,應盡可能地保留竹材自身的特征,減少人工雕琢的痕跡,讓竹材自身的特色呈現出作品的魅力。
通過膠粘、纏線、收口、塗大漆等工序,八分口與羅漢竹節渾然一體,大大提高了握力的耐用性。為保證釣竿設計整體統一,握力後半部分的固定和竿枕部分的拼接將延用竹節接合這一製作方式。
由於竹節自身的強度不足以應付魚兒的橫向拉力,因此與之搭配的握力竹材需經過上膠、纏線補強後才可進行整體組裝。製作時須註意每一個細節,稍有疏忽就可能導致整個工作前功盡棄。補強是竹竿製作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務必精益求精。竿體設計和粗略配合完成後,就要進入上漆工序了。
上漆篇
上漆前須註意以下幾個細節
1.通節。使用2.5毫米的通節刀將竹身較粗的一端打通三分之一,以減輕竿身的重量,使竹材可以自由地呼吸,在最終火入時能最大限度地排除竹材的水汽,增加纖維的拉力。之所以不全部打通竹材,是因為竹材先徑過細,全部通節後會影響竹材的整體調性,降低竿身的強度。
2.火入。通節後、上漆前的火入的目的是對竹材進行最後的定型處理。火入可以使竹纖維進一步收緊以固定竿身的調性,進一步降低竹材的含水量,使竹材更加輕量化。另外,漆前火入也是一個微調直的過程,使竿身盡可能地達到通直的目的(註意:此過程應采用中小火力,切不可使用大火)。3.上漆的目的和註意事項。通節、火入後,就要進行上漆工序了。上漆是對設計完成的竿體進行封閉處理,防止竹材因二次吸水改變調性和直度,避免抓握時手上的汗水對竹皮產生汙染,減少因失誤操作造成劃痕。
上漆所需工具
發刷是髹塗大漆的專用工具,由青年女子長發製作而成,長發需發質好,未經染燙。製作出的發刷具有平刷痕、漆面均勻等特性,為大漆玩家必備的專業工具。一把好的發刷只要精心保養,可以使用一輩子。這樣的發刷雖然價格不菲,但製作起來並不困難,只要用心均可通過DIY製作而成。
為使漆膜與竹身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建議釣友在上漆前使用3000目砂紙將竹皮表面進行細致打磨。值得註意的是,打磨時將保留的芽眼修理平整即可,切不可磨透竹皮。
上漆步驟
1.做底。
用細棉布蘸取少量溶解完成的蟲膠漆反復擦拭打磨好的竹材表面,直至竹材表面輕微發熱,蟲膠均勻滲入竹皮,竹材表面無膠液殘留為止。將擦拭好的竹材避光放置24小時,待竹材幹燥後,再使用無色純棉布擦拭竹材表面除去多余蟲膠,並起到一定的拋光作用。做底的目的是封閉竹身上的細小孔隙,避免竹纖維因吃漆不勻而形成“花臉”。
2.上漆。
先用松節油稀釋透明大漆。我認為,透明大漆與松節油的比例約為1︰0.3,松節油添加過多會影響漆酶的活性,且松節油揮發性大,過多易造成漆膜失光、不幹等嚴重後果。上漆方法與蟲膠大致相同,用細棉布蘸取大漆反復用力擦拭竹皮表面,直至漆膜薄而均勻為止。若製作透明塗裝,需要格外註意竹節部分的藏漆情況。由於凸起的竹節容易藏漆,一旦發現藏漆,務必使用吸紙將其吸凈,否則在後期製作時會形成黑色節環,影響竹竿的整體效果。上漆完成後,將竹材放入蔭房幹燥。幹燥後再重復此前的工序,大概需要5~10次的上漆才能形成令人滿意的漆膜。
在等待漆幹時,可以進行握力的塗裝與整合。
將所有接口上線補強及上漆,是DIY過程中最為費時費力的過程,需要耐心應對。竿身上漆完成後,就要進行塗裝了。關於塗裝的製作,我決定打破常規,製作一款漆面起紋加貼金的塗裝。
起紋貼金塗裝的製作
1.用透明大漆起紋。用漆刷蘸取適量透明大漆均勻地塗抹竿身,塗抹的厚度以漆膜≥0.1毫米為宜,漆膜過厚起紋過大,易造成與竿體分離,且容易布滿氣泡;漆膜過薄,竿面不易起紋。只有保證漆膜厚度適中、塗抹均勻才能起紋均勻。
起紋所需的溫度條件為20℃恒溫,濕度70%~80%。待漆面起紋均勻後將其放置1~2個小時,之後降低室內溫度和濕度(濕度50%左右),使漆緩慢幹燥,在這一環境下幹燥的漆面起紋均勻、漆膜紮實無氣泡。當然,這是我在實踐過程中摸索得來的,不可一概而論,還要因漆、因時而異。漆的產地、燥性不同,所需的溫度、濕度也有所區別,如:毛壩產的大木漆燥性大,幹燥快,起紋時應稍微降低室內的溫度和濕度,起紋過快有時會造成如咬漆一般的“漆堆”,這就需要抹去重塗,增加了工作量。所以,上漆是一門專業性和經驗性非常強的活計,非常考驗人的意誌。
2.灑金。灑金工藝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唯一需要註意的是灑金的時機和噴灑的均勻度。使用稀釋後的貼金透漆薄塗竿身,待漆半幹時向竿身遍灑金粉,然後用小毛刷輕刷金粉至黏貼均勻,用棉球輕拍金粉至平整後,將釣竿放入蔭房等候幹燥。檢驗漆面是否適合貼金的方法是,用指甲輕輕接觸漆面,若漆面粘指甲,但用指甲輕輕撥開後能發出輕脆的聲響,且不會留有未幹漆,這就說明漆的粘度大,適合灑金粉。
金粉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工業金粉,其製作出來的光亮比較“賊”,優點是操作簡單,成本較低;另一種是純金粉,純金粉一般由漆藝人自製而成,方法是將金箔放入容器,然後用毛刷快速攪動金箔,使之化整為零成為金粉。此種金粉由純金千錘百煉製成,工藝復雜,價格昂貴,一般用於高檔裝潢、佛像金身的塑造。一根釣竿大概需要20張金箔,成本較高。我們在平時製作時也可使用普通金粉或銀箔代替,其製作工藝簡單,操作方便。
竿體配件整合篇
1.調整。
在粘膠時,利用吊線檢查竿身各點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竹材在自然界中經歷了風吹雨打,具有兩面性,通常竹材彎曲背陰一側的調性偏軟;迎風向陽一側的調性偏硬,好處是回復性好一些,製作時需要充分發揮竹材自身的特性。因此,我將導環安裝在回復性較好的竹材迎風的一面,以獲得良好的回復性和偏硬的調性。
2.導眼、板卡等配件的綁製安裝。
用尺量出導眼分布的距離,用筆做好標記,務求不多不少,尤其是最大導眼的位置。由於此環節涉及到漁輪出線的角度,因此需要測量出漁輪出線的實際角度後再決定導眼的尺寸及板卡的安裝位置。若設計失誤,導眼會出現含線和出線不暢等情況。
在綁線的拉力作用下,起初固定好的導環易發生位移,所以及時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導眼安裝不整齊就會造成出線不暢的後果。
3.端環安裝。
端環,即路亞竿最頂端的出線環,通常選用重量輕、體積小、強度高且具有防纏繞設計的端環。端環的安裝大致分為3個步驟,首先使用導眼專用環氧樹脂膠分別塗抹端環插孔內部和竹尖,將二者對正後安裝到位,擦去多余膠水待幹;膠水幹後,用極細的綁線均勻纏繞端環固定腳;最後,用導眼專用膠再次固定端環,上鉆幹燥。值得註意的是,塗膠時膠液兩端要搭至竿身和端環插管金屬部分,使之充分發揮連接固定的作用。
因環氧樹脂在固定前具有流動性,塗抹後需要平放並用電鉆慢速轉動30分鐘以上,待膠膜表面幹燥後將其放置於幹燥處。此膠也可用電吹風適當加熱吹幹,以減少流掛現象的發生。
4.板卡安裝。
在安裝板卡前,將羅漢竹表面不平整處用油光銼打磨平整,盡量使板卡安裝部分與竹體平整結合。
安裝時,板卡須與導眼、竿身對齊,漁輪的出線角度要與導眼位置相匹配。之後,用稍粗一些的導眼綁線將板卡固定,收線方法與補強方法一樣,務求綁線緊實。最後使用3M快幹膠水將其固定幹燥,再使用專用透明環氧樹脂膠將其固定,此步驟同樣需要配合電鉆幹燥,以避免膠液流掛。(因此步驟需要雙手同時作業,所以無法拍攝上線細節的圖片)。
調性測試篇
經過初步測試,此款釣竿基本符合設計要求,只是稍微有些頭沈,所以我又增加了貼片竿枕,它不僅可以增加配重,還起到了改善整根釣竿色調偏暗的裝飾效果。貼片製作簡單,材料不拘一格,若能用車床直接製作成形則事半功倍,效果也更加工整,卻缺少了人工痕跡。我的這款竿枕選用微凹黃檀和加工好的竹片作為原材料,當然也可以使用其他色差較大的材料代替。下面,我介紹一下貼片竿枕的製作過程。
下料完成、粘膠完畢幹燥後,用木工銼銼出大致形狀,然後使用200目粗砂紙將其打磨成形。待基礎形狀做好後,逐級使用500、1000、2000、3000目砂紙將其打磨光滑,用手鉆打出安裝孔,與合適粗細的竹子膠裝連接。用蟲膠做底,使用透漆塗抹5遍,之後使用砂磨揩清,或者直接浸入雙組份環氧水晶膠進行塗裝,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水汽侵入竿枕導致其變形。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此款釣竿雖然是手工製作,但也需要一個竿銘。我將這款釣竿暫取名為影刃,比喻其調性犀利,殺魚於無形之間。竿銘,又稱火印,為銅製,以前是由刻印高手用刻刀製作而成,自從雕刻機出現後製作這樣一個印章僅需幾分鐘而已,但卻缺少了手工的靈性。火印在使用之前要先用細砂紙清理一下,去除印章上的銅銹等雜物。之後計劃好烙印的位置,上火將印章燒紅,用鉗子夾住印章烙到預定的位置。當然也可以在電烙鐵上焊個銅柄,這樣更容易掌握火候。
竿銘做好後就要進行整合操作了。
至此,獨竹路亞竿的製作過程就已經接近尾聲了。為了盡早測試路亞竿的性能,不待細節工作完成我就將它帶到水邊試釣了。
雖然已進入春季,但長春的氣溫依然很低。在整個作釣過程中,我僅遇到3個咬口,中獲一尾青梢。
通過實踐證明,這款釣竿的竹材具有較好的柔韌性,在甩餌入位的一瞬間竹材本身做了N次彎曲動作,與碳素竿相比增加了不少靈性,格外耐人尋味。與此款釣竿配合的擬餌餌重在5~10克,餌重過小會導致拋投無力,餌重過大會使竿身弧度過大導致擬餌發生位移,不利於遠投。6克亮片的拋投距離為20~30米。
在線徑的選擇上,由於導眼直徑較小,第一個出線環的直徑僅為1毫米,所以對釣線的要求非常挑剔,我選用的是0.8號陶瓷線,不僅保證了出線順暢,還可以確保遠投落點準確。我感覺這一線組足以擒獲二三斤重的鮎魚。中魚後,釣竿將魚的掙紮力道清晰地傳遞到手上。由於配件均為竹木材質,自重稍重是此款釣竿的唯一不足之處。
拿著自己DIY的路亞竿縱情於山水之間,擒獲那美麗的水中精靈,讓收獲的喜悅蕩滌都市的喧囂,讓投入的精神抹去失落的記憶,那份成就感妙不可言!因製作過程漫長且枯燥,我僅在此將基本工序展示給釣友,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喚起釣友對竹竿DIY的興趣,讓更多釣友從製作過程中獲取快樂與寧靜,讓釣竿DIY技術煥發出耀眼的光茫。
作者:倚天獨狼
由網友 Bigbdfr 推薦投稿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