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新手請教釣餌的問題
一、 什麽是臺釣
臺釣就是臺灣釣法,鉛墜懸於水中,而鉤在底,又指懸墜底釣術。是由我國臺灣省的垂釣高手經過長期實踐,不斷探索而總結歸納出的一種裝備齊全、動作規範、上魚率高、集娛樂性和競技性於一體的、既舒適又科學的釣魚方法。在臺灣稱之為「懸錘底釣」,主要適用於池釣。由於不斷發展,磯釣、船釣、溪釣也都有人使用。
《臺釣秘訣》中對「臺釣」的特色歸納為:
1、竿細短、線細、鉤小無倒刺,浮漂細長均勻靈敏度高,穩定性好。
2、垂釣者坐在美觀的晴雨傘下和輕巧的折傘式靠背椅上,有舒適感。
3、釣竿擱放在竿架上,手不離竿,眼不離漂。
4、魚餌上乘,誘魚力強,能迅速聚魚並使萁爭先吞鉤。
5、一切要求規範化,操作輕松、動作標準、姿勢正確,講究速度,起魚率高。
以池釣為例,臺灣池邊劃定的釣位只一米寬,釣客多時只能是一個挨一個並排坐。故臺灣釣友傳入大陸的規範式的釣鯽方法及釣具裝備,完全是由於臺灣池釣場那種嚴格的場地和垂釣環境養成的,他們竿長線長一般只需3.5~4.5米,拋鉤、揚竿、起魚這些動作,及坐姿都必須是垂直的,否則,會幹擾和妨礙釣友。
二 、臺釣基本用具
(一)主要用具
1、釣竿:
臺釣的主要對象是鯽魚。一般活動在1.5米左右深度,靠池邊較近的地方,魚的重量一般在150-300克之間,最大不過500克,因此,釣竿一般選用3.6米-4.5米碳素或玻璃鋼中調竿。當然,也需要根據不同水域情況進行選擇。用碳素竿一定要註意環境,防止觸電。硬調竿比較適合初學臺釣者。
2、釣線:
魚線:臺釣釣線由兩部分組成。從竿尖到鉛皮座的一段叫做主線(或母線),鉛皮座以下的叫做子線(或支線)。釣小型魚線都比較細,因怕小魚受驚嚇所以線要細。臺釣的釣線應選用柔軟、切水性好的高抗拉強度釣線。專釣鯽魚的主線直徑不超過0.20毫米,子線不超過0.10毫米。這麽細的線要是釣到大魚肯定會跑魚!但是,「魚和熊掌不可間得」,所以寧可多釣些小魚也不願釣不到魚!魚線還分為多種:「陶瓷線」,「尼龍線」……可去魚具店細細詢問,一般根據對象魚、釣竿和釣線的抗拉強度來選定。
3、魚鉤:
臺釣一般釣鯽魚,不需大鉤,且為了摘鉤快,采用不帶倒刺的魚鉤。目前市場上有專供臺釣使用的無倒刺魚鉤出售,可根據所釣魚的大小選定相應大小的鉤。若實在買不到無倒刺鉤,也可自行解決,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大小合適的鉤,比如海津6號鉤,用尖咀鉗子順著鉤尖的方向把鉤的倒刺往回一夾即可。若出現毛刺,就得勞駕您動手用銼銼一下。
4、魚漂:
臺釣使用的浮漂多是立式浮漂。形狀最好是上下尖,中間大的流線型,整體均勻細長者,並且標示顏色要鮮艷醒目,標示段不可過多。一般漂頭為實心細桿,粗細和鉛筆芯相仿。漂身最好是孔雀羽根或巴爾沙木的,塑料製作的靈敏度不好。浮漂標示桿(漂尖部分)分為實心與空心兩種,實心靈敏性高,但穩定性較差,遇有風吹草動,難辨咬鉤的真偽。因此有人喜歡用空心細塑管標尾。市場出售的達摩浮漂,常為許多釣者喜歡。魚漂的浮力有大有小,可以選用幾支同一牌子的不同浮力的魚漂,根據需要更換。
浮漂的選擇應根據水深淺、竿長短、魚大小、視力好壞來確定。水深、風大、魚竿長,適合用大漂;水淺、風小、魚竿短宜用小漂。大餌釣大魚,宜用大漂,反之用小漂。視力好可用小漂,較靈敏,視力差則可選擇較粗較大的浮漂。但浮漂與鉛墜的配合一定要恰當。
5、鉛墜:一般用鉛皮為佳,因便於調整輕重。
6、太空豆、插漂座、返撚環(聯結環)、鉛皮座。
(二)、輔助用具
1、坐椅與竿架:
竿架與坐椅初期是分離的,現在也有人仍然采用分離的,比較便宜。但更好的是椅架合一的臺釣專用坐椅,即比較通用的釣箱。竿架和釣箱合為一體,同時可架兩支竿,使用起來極為方便。
2、魚護:
是由金屬框架與錦綸絲網組成,長度應為2米以上,直徑30--40厘米。由於魚護的空間撐開,呈圓筒型,魚在魚護中比較安靜,避免了對釣點附近魚的驚擾。長度大,是便於適應各種不同的釣點,岸邊距水面的高度。要求魚護掛在支架上,魚護口連有一細金屬絲,或在魚護口安上「擋針」,十分便利於順手將釣上來的魚磕入護內,節省時間。
3、太陽傘:
用來遮陽和擋雨,既保護身體,又減少不必要的幹擾。
4、工具盒:
裝必要的工具與備用的小漁具,如鉤、墜、線、太空豆、聯結環、浮漂等等。
5、餌料盒:
裝各種幹濕餌料。
6、抄網。
7、漁具包、魚竿袋等。
8、其它:主要是飲食、藥物用品攜帶的袋包等。
除了配齊這些工具外,臺灣釣法還明確規定了各種工具的擺放方式、擺放位置、順序等,采用臺釣時都需嚴格遵守。在垂釣現場,竿架上擱竿應放在垂釣者正前方,餌料盒位於竿架與垂釣者之間。垂釣者右手邊依次是工具盒、竿袋,與釣者平行位置。魚護應設在垂釣者的左前方,手抄網則在正左邊。
三、臺釣的釣組組合
臺釣的鉤、墜、漂、線的組合,是臺釣能否顯示優越性的關鍵。
1、主線的組合:
主線(即釣線、母線)一般應比釣竿長10-30厘米。先裝上一枚太空豆,接著裝上浮漂插座(漂座),再裝入一枚太空豆夾註浮漂座。然後再裝上一枚太空豆,再把鉛皮座裝上。再裝一枚太空豆,用來固定鉛皮座的位置。最後拴上返撚環(也叫聯結環)。目前還有直接帶υ型掛鉤的鉛皮座,或掛○型圈,或直接與子線相連。
2、腦線的組合:
一般認為腦線直徑應為主線的1/2,實質腦線只要比主線略小一號即可。長度約35厘米。兩端各拴上一個魚鉤。線要從鉤的內側拉出,要牢牢拴住。拴好後兩鉤相距約30厘米。將拴好鉤後的腦線對折,形成兩鉤一上一下,對折處打一個外∞字型結,兩鉤相差半鉤長的距離。
3、與竿尖固定:在竿尖的尼龍線上打個結,在主線的另一端(無鉛皮座的一端)將釣線折回8厘米左右,連打兩個「∞」字結,形成一個大環,一個小環。把線順入大環,再套到竿尖的尼龍線上拉緊。解下時拉小環即可。
四、臺釣浮漂的調整
1、正常情況下的調漂
臺釣在正常情況下,對浮漂的調整通常是調四目釣二目。
調整浮漂,分兩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先將浮漂座捋近鉛片座,使魚鉤至浮漂標示桿的長度,小於水的深度。然後,在空鉤的狀態下,在鉛皮座上增加或減少鉛片,使漂露出水面四目(自漂尖端起4個小格)。這時,魚鉤和鉛皮座都懸浮在水的中間,而不是沈在水底,故稱「懸墜釣法」。
在開始調整時,要在鉛片座上多卷些鉛片。投入釣點水中後,若浮漂完全沈入水中,說明鉛片過重,可用剪刀把鉛片剪去一點再試,直至浮漂露出水面四目,鉤墜的位置懸在水中,就算符合標準了。
第二步,在調好四目的基礎上,兩只鉤子都掛上餌,投到釣點,並將主線全部壓入水中。這時浮漂就會慢悠悠地全部沈沒在水裏。然後將浮漂上捋,直至露出水面二目,並且雙鉤沈底。調整浮漂的工作就算全部完成,可以開始垂鉤了。魚若吸餌,則浮漂的標示桿全部沈沒於水中。對於高質量的浮漂,如果魚餌在水中溶解掉二分之一,則浮漂會在水中上升一目,倘若魚餌已全部溶於水中,則浮漂應是四目浮於水面,表示此時餌已溶化,變成空鉤子浮懸於半水,就應及時換餌了。
正常情況下為什麽通用調四目釣二目呢?調三目釣一目或者調五目釣三目行不行呀?回答是可以的,下面一節也將證明這三種調法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麽多用調四目釣二目呢?因為如調五目、六目的話,快要到盡頭了,再要調靈的話就沒有多少余地了,而且垂釣時漂尾露出水面太高了,受風的影響就會大一些;如果調三目,釣的目數範圍就小了,只能釣一目,要調靈的話只能再調半目了。
為什麽釣二目呢?這個二字是由調四目這個四字決定的,因為兩目產生的浮力與雙鉤的兩小團餌料的重量(扣除本身產生的浮力)大致差不多,調四目釣二目,鉤、餌接地輕,保證了適中的靈敏度。
七、魚 餌
臺釣的特點之一是餌料的誘釣合一。誘魚的辦法是先用較大的餌料捏在鉛皮座上,拋至釣點後,向內拉回20--30厘米,再揚竿,如此連續4、5次。再將比釣餌稍大一點的餌料掛在兩只鉤上,連續拋十次左右,使餌逐一垂地,這樣窩子便已形成。再將雙鉤掛上餌料,拋向窩中,浮漂稍有動作立即提竿,反復幾次使魚變得急躁,且魚兒越聚越多,便可正式垂釣。
餌料的選擇。省事起見,臺釣中的魚餌最好在商店購買,因為臺釣對魚餌要求高,需專門配備,對於不同的魚種,需各自具備香、腥甚至甜味。當然自己也可配製,不過比較麻煩。魚餌的軟硬應根據現場情況確定。在剛開始垂釣時應和製偏軟的,這樣溶水快,可充當誘餌吸引附近魚兒前來。垂釣一段時間後,應選用稍硬的粉團,這樣保持持久,利於魚兒吞鉤。根據水的深淺,魚咬鉤的快慢等加以考慮,一般要求入水沈底後1分鐘之內溶化為好。
魚餌上鉤的方法,應有兩個要求,一是鉤尖要在魚餌的中間;二是鉤底與餌底平行。餌的形狀可以是球形、圓錐形或圓柱形均可。不論製成何種形狀,需要符合這樣一些原則:
第一、魚餌的大小要合適,需與浮、墜等浮力合理配比;
第二、軟硬要合適,水與餌的比例約為1:1,揉搓成小團後在空氣中放置4分鐘-6分鐘吸收空氣後再使用;
第三、不能使用和製太久的粉團。尤其夏天粉團在空氣中發酵很快,應當場炮製及使用。
也有人上下兩個鉤用餌大小不一,或下鉤餌小,上鉤餌大;或下鉤餌大,上鉤餌小(據說更為靈敏),各有千秋。但必須註意,采用那種裝餌方法,都必須在調整浮漂時即確定,以便調整好調目與釣目,使垂釣時正確反映魚鉤在水下的狀況與魚咬鉤的情況。
如果使用葷餌如蚯蚓、小蝦等也可以,但由於其自身重量較輕,需在鉤上適當配重,才便於調整浮漂。
八、臺釣的具體應用
臺釣鯽
水庫中的鯽魚一般來說比池塘個頭大,密度低,加之水庫中水較深,小雜魚多,地形雜,常有風,故一般不采用拉餌造成柱狀霧區的辦法,多采用搓餌釣底的辦法。總的原則是夏天高水溫期釣鈍些,春秋低水溫期釣靈些。水庫中釣鯽魚時,常碰上鯉、鯿、草、鲌、鰱等魚,故即使釣鯽魚,也把鉤換稍大的,線用稍粗些的。夏天時,浮漂調4目,釣4目或5目,讓一鉤剛觸底或一鉤完全觸底子線還彎曲些。如果魚咬鉤比較勤,雙鉤可都用霧化較好,霧化後有絮狀殘留物的商品餌;如果咬鉤比較稀,下鉤可用較粘耐泡的傳統面餌,上鉤用商品餌,春秋時,浮漂調4目,釣3目或2目,下鉤掛較粘耐泡的傳統面餌或蚯蚓、紅蟲,上鉤搓商品餌。一般不用打窩子,只是開始垂釣時,用商品餌搓大餌,連送十多竿,以後則邊釣邊誘不必再考慮撒誘餌了。
臺釣鯉
鯉魚是水庫垂釣的主打魚種,個頭大,勁頭足,上鉤後手感特別猛,故鉤要大,線要粗。鯉魚是底層魚,一般以底釣為主,調漂時盡量調鈍些。釣鯉魚時子線不必太長,以10厘米左右為好,並且上下鉤距離不必大,以1-2厘米為好,有時釣大鯉魚時甚至讓雙鉤平齊,兩根子線一般長。調漂一般調4目釣5或6目,讓下鉤支線彎曲釣餌臥底,上鉤釣餌剛剛觸底。若遇上大風天時,可換上兩鉤平齊支線10厘米的雙鉤,把漂調得再鈍些,使鉛皮座著底,雙鉤都臥在水底,以便固定住鉤餌不走漂。鯉魚對水底顆粒較大的餌料和大餌團感興趣,故釣鯉魚時不必刻意追求霧化,餌料入水後三、四分鐘便化成糟食那樣的松散狀態或像棉絮那樣的狀態最好,這樣的狀態鉤就埋在其中,鯉魚見到後常常一口連餌帶鉤都吸入嘴裏,中鉤率較高。釣鯉魚要耐心地守,不要總怕鉤上無餌頻頻揚竿換食。只要窩子形成了,就應每隔一段較長的時間換一遍食,誰有耐力誰釣大魚。另外釣鯉魚時最好竿柄上配失手繩或拉砣線,以免竿被突然上鉤的大鯉拖入水中,也可大魚上鉤後方便遛魚,緩解大鯉猛烈的沖撞。
臺釣鯿
釣鯿魚鉤線與釣鯽魚相同即可,但支線需長些為好,上下鉤的距離要大些,一般讓兩鉤相距12厘米,上鉤支線長10厘米,下鉤支線長22厘米。調漂時要雙鉤掛餌,以漂尖露出水平5目左右為好。釣餌上鉤用霧化性能好有絮狀殘留物的商品餌,如東峻鯽魚餌、老鬼九一八、金龍瘋食2號等。下鉤用傳統面餌為好,我一般用玉米面和生豆面蒸成窩頭,再摻些曲酒和白糖,夏秋季節用新成熟的玉米胚芽效果也較好,剛開始垂釣時,最好先用碎豆餅屑,麩子和濕沙土撒到窩子裏,隨後先釣浮,讓釣餌在半水開始垂釣,如無魚咬鉤再往上捋漂10厘米,讓釣餌慢慢靠近水底,如不咬鉤每隔10分鐘左右便撒一把用碎豆餅屑,麩子和濕泥沙做成的誘餌。一般浮釣鯿魚時咬鉤都是有力地一頓,隨即浮漂便往頂起幾目,在發現漂頓或上升時揚竿都可中魚。鯿魚愛成群活動,發現某一點某一深度上魚後,要記住這一點和這一深度,盡量保持釣點安靜,分秒必爭地垂釣,魚上鉤後要立即側拉引其出窩。鯿魚咬鉤就是一陣,短者三、五分鐘,長者二、三十分鐘,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努力提高效率,不上魚時要把餌和備用鉤及抄網等準備好。
臺釣鰱鱅
釣鰱魚釣餌必須霧化性能好,因為鰱鱅魚對霧狀的食物情有獨鐘,即便不是酸臭餌,香餌也能引得它們蜂擁而至。東峻鯽魚餌和日本丸九五號鯽魚餌釣鰱鱅效果就必較好。調漂時無風可調得靈些或不靈不鈍,如調5釣3和調5釣5;有風可調得鈍些,如調5釣6,讓下鉤著底,子線稍彎曲,以穩住釣餌。如果風很大時,可改變一下釣組。即用一根子線,直接把兩枚鉤綁在上邊,兩鉤相距10厘米左右,再把下鉤前邊5厘米處打下結,把鉛皮座的鉛皮纏在結處,然後把上鉤上邊5厘米處系個環節,隨後拆下雙子線釣組,系上這副單子線雙鉤釣組即可。這種釣組在釣鈍的情況下鉛墜著底,餌鉤不易移動,反應也較靈敏。鰱鱅魚比較傻,不象鯉魚那樣小心謹慎。遊動和吃食時都很魯莽。只要一進釣點,就會把漂弄得不停晃動,發現漂連續晃動或連續抖動時應立即提竿。釣上的鰱鱅鉤在嘴裏的情況不多,大多是掛在下頜或身上。釣鏈鱅也要在竿柄加失手繩或拉砣線。
九、水庫臺釣的應變措施
臺釣在魚池釣其先進性及速度是別的釣法所不能相比的。但由於臺釣的設計原是針對魚池並不是水庫,因此,在水庫中使用臺釣應根據水庫的環境,魚情來對臺釣稍加改進。
用竿:最好選用中硬調竿,因其適用範圍廣。太硬的話配線要加粗,太軟反應慢、剌魚不深較易走魚。常用有3.6及4.5兩種,水淺釣羅非等小魚用3.6好,若漲水及水深可用4.5及更長的釣竿。
用線:除重墜大漂有別於正常臺釣外,盡量用線徑細,切水性好的高強度線做大線。這是整個釣組合理匹配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水一深了,大線的切水阻力對立漂的快慢影響很大。當然中大魚後,就要考驗釣手領魚的技術了。腦線要短,有7一10厘米即可,腦線短能提高一些靈敏度。因水庫魚比池魚爆發力及耐力均高好多。所以3.6米竿用1.5號主線配1.0-1.2腳線;4.5米竿用2.5主線配2.0腳線較為適宜。這個搭配應付兩斤以下都可以,若配放竿繩也能應付大魚。
竿長線粗雖然不易跑大魚,但靈敏度肯定要大打折扣。若專為釣大魚,仍是長竿粗線為好。
用鉤:最好用有倒剌鉤,無倒刺鉤原是針對鯽魚等小型魚掙紮力弱,及為能在競技比賽快速脫鉤所設計的。伊勢尼5-7號大小的鉤應用範圍最廣,可大小魚兼顧。專釣鯽魚可用白袖5號或去倒刺伊勢尼1號,專釣鰱鱅及較大的魚就要伊勢尼9號以上。
用漂:釣深水用漂宜大不宜小,漂身細長流線型則阻力小。深水造成整個釣組的傳導距離加長、阻力加大,如還用調四釣二校漂就可能失敏了,最好以調五釣二為基準。在水底不平及坡度大的釣位就要將漂調高點,比如調五目或六目,釣三四目。在水庫並不需要將漂調得很靈敏。因水庫小雜魚及蝦多,調得太靈敏攪到自己異常緊張,浮漂上下飛舞但起不上魚。就算在魚池釣猾魚時都要將漂調鈍,來減少假訊號的出現。深水校漂比較費力費時,不妨問問兩側釣人或觀察一下他們揚竿時水線的長短,以便較快完成定深工作。
在水庫用大漂配重墜,一是可避免因小漂輕墜落水慢吸引中層雜魚搶食的現象,二是有利於拋竿。但小漂也要帶一兩支,以防魚情有變。
釣餌:深水用餌應比正常釣四梢粘硬一些,不然在下落過程中受水較長時間的沖擊,待釣餌落底時已快化散,常常形成空鉤。一般說來,用商品餌應較臺釣正常用餌少放一成水或適量加些面粉,以釣餌在靜水中2分鐘至2分半鐘內化散為宜。調餌:在小雜魚或蝦多的水域應將魚餌調硬調粘,千萬不要用霧化餌,除非你想釣小魚。切記:不要以為太粘太硬魚會不吃,實踐證明魚是貪吃的,有美食在前一般都肯吃,除非餌不對口。
拋竿與揚竿:拋竿不要打滿線,這樣可縮短墜、餌下落距離,同時也可縮短一些立漂時間;深水揚竿宜早不宜遲,力度也應適當加大,只要判斷是魚訊就揚竿,通過不斷的揚竿尋找最佳中魚時機。一定要克服正常臺釣時形成的觀漂揚竿心理定式,不然就可能錯過許多中魚機會。
說到底,臺釣不過是釣法的一種,其許多原理在於個人的靈活使用。細線、小鉤、靈與鈍,都是一些基本原理,得看實際情況。例如即便是釣鯽,休閑釣中20公分以上的腦線實際用得並不很多--原因是通常漁場密度有限,而且50克以上小鯽--競賽常見的規格--是不多的,因為釣客對此興趣有限。用競賽釣法來做休閑釣,顯然不是時候。
十、常見的浮漂反應及處理
臺灣釣法的專用立漂上可反應出比通常七星漂多好幾倍的信號反應,這可能也是吸引成千上萬釣友如癡如醉學習、研究臺灣釣法的魅力所在。臺灣釣法中,在不同的環境下浮漂信號反應變幻莫測。這裏以基本的「調四目,釣二目」常見的浮漂12種反應及處理辦法作一介紹。
1、拋竿後,按理數秒鐘後浮漂受鉛墜重力影響會慢慢立直,但在應立直時還平浮躺著不動,這一般是小魚在中上層接住鉤餌(排除鉤墜、錢被水草等擱住),應及時揚竿。
2、竿拋出後,浮漂在還末立直時就發現快速地向河心方向移位。這是中、上層魚搶食而走的信號,且很可能是較大的草的、鯿魚吞鉤,應立即揚竿。
3、拋竿後,浮漂開始立直,自然慢慢下沈,但還未到穩定釣二目時就見漂尾上、下跳動。這種信號反應是魚在中下層咬鉤。處理辦法:一是在浮漂短促有力下頓的瞬間揚竿。二是見漂尾回升數目不再上浮(停頓)時揚竿。
4、浮漂穩定露出水面二目,但突然下沈不見。大多數不是魚咬鉤信號,而是魚的身體、尾巴擦到魚線所致。如果在風浪中垂釣,這種信號也有可能表示魚知食。處理辦法是可稍等1~2秒鐘,若不見浮漂冒出水面,即揚竿。
5、浮漂立直,漂尾露出水面穩定二目,不時冉冉升為三目或目半後又緩慢沈到二 目。這是魚在鉤餌周圍吃食、活動索引 起水流水壓變化,不是魚兒咬鉤,不可揚 竿。但 說明這時浮漂 感覺好,很敏感。
6、浮漂穩定釣二目時,先發現徐徐上升一目左右,而後短促有號.應在見浮漂緩慢上升 時,作好揚竿準備,當浮漂短促有力下沈 的瞬間即 揚竿。
7、拋竿後,浮漂立直穩定釣二目,只見慢慢上升至三目,但在上升還未停頓時又有短促有力下沈的信號出現。這很可能是兩條魚分別先後咬雙鉤餌,應在短促有力下沈時迅速揚竿,往往一竿上雙魚。人門後,有經驗的釣手可專門釣雙魚。
8、浮漂穩定釣二目時,未見正常下頓信號,漂尾徐徐上升到三目、四目,直到上升停頓。這大部分是魚咬鉤信號,不管其上升至幾目,只要認定上升已停頓即揚竿。但要註意,釣者應有耐心,浮漂還在上升時不要揚竿。
9、浮漂穩定約二目,只見慢慢露一目或全部沈入水中,但不是短促下沈。而後又漸漸回升到二目。這是假信號不是咬鉤真信號。常是由於母線本壓入水中,受風力影響牽壓浮漂;或因水有緩流使浮漂不穩定。此時不要揚竿,應設法把母線壓入水中等穩定浮漂。
10、拋竿後,浮漂下沈到兩目,又緩緩升到三目或四目,這共有三種情況:一是雙鉤上的餌化掉一個粉餌,漂 會露三目;二是雙鉤上的二粒粉餌都已化散完,漂露四目;三是小魚來吃餌,但只是頂在口上,吃不進嘴裏。處理的辦法是將竿 子稍向身邊移動20厘米左右,將浮漂壓入水中。移位漂下壓入水後又回到露四目,說明雙鉤已無餌,應起竿重新裝食;如移動時發現浮漂有短促有力下沈的信號, 說明魚已吞鉤,應迅速揚竿。
11、拋竿後,浮漂立直下沈,但一直沈不到二目,而在四目,也不見上浮或移位。這可能是 餌料太松軟,已在下沈過程中化散掉;或下沈時被魚咬掉(常見於有風浪環境);也 有可能因池底不平造成。處理的辦法是輕輕後移一下浮漂,將漂壓至露二目,如一忽 兒又回到四目,則應起竿裝食,再拋竿。
12、浮漂在穩定釣二目時,不見上下浮動,而是不斷左右慢慢搖擺,時而為漂尾小幅度抖 動。這不是魚兒咬鉤的信號。前者是魚在水體中下層遊動、覓食引起水流、水壓變化 影響到懸墜移位帶動浮漂出現的信號;後者則是上層的小魚在戲線、戲漂,均不可揚竿。
十一、臺釣的優越性和優缺點
優越性
第一, 裝備精良、齊全。與傳統釣法相比,臺灣釣法需配備精致的支架、手抄網、魚護、工具盒、小凳、傘等。即使常用的魚線、魚鉤等,也有很多改進,質量上有保障。
第二, 鉤餌製作精良。臺灣釣法中所用釣餌,多是由專家根據不同魚的特性和嗜好專門配製而成,針對性強,衛生方便,尤其是餌料味道濃烈易吸引魚兒上鉤。
第三, 操作規範。臺灣釣法對垂釣的標準化要求很嚴,如拋竿、裝餌、持竿、收竿、遛魚、抄魚等動作都要求很高的標準化,裝配各種設備,輔助工具也都有明確規定
優缺點
(1) 靈敏度高,魚在餌邊的動態從漂上可清楚反映,這能幫助釣者把握提竿時機。
(2) 所用的餌料,誘、釣餌合一,其誘魚效果好,同時誘、釣結合,很容易上鉤。
(3) 臺灣釣法是根據魚的覓食特性(特別是鯽魚)而創造出的垂釣方法,其科學性強,對一些經常垂釣的魚塘,使用效果更佳。
但是臺灣釣法設備多而全,要求投資大;臺釣操作難度也較高;同時采用雙鉤容易掛住水草,調漂難度也較大,所以學習臺灣釣法,應揚長避短,將它和傳統釣法結合起來,以取得釣技上的更大進展。
十二、臺釣中的若幹問題
1、臺釣能否釣到大魚
臺釣的漁具配備確實適於釣鯽魚,但如果有經驗與思想準備,釣到大魚不慌張,慢慢引遛仍然可以釣上大魚,因在提竿時先頓後送再揚,有了判斷魚的大小的機會,從而可以從容應對。
2、臺釣的局限性
可以歸納幾點:一是裝備復雜,投資較大。當然有些可以不必求全求好。 二是調整浮漂較復雜,其實掌握要領,多加實踐掌握並不困難。三是對環境、魚種要求較嚴格。臺釣主要釣鯽魚,對混養的魚塘,特別魚體大小差別較大的水塘,使用起來較為困難,這就需要根據情況選擇釣法、釣具,不必為臺釣而臺釣。
3、 對「長腦線」的理解
眾所周知,釣鯽用長腦線,是看中了其落水時的輕曼--速度慢於鉛墜,便於小鯽入口。但是,長腦線同時一定程度上會反而降低靈敏度。
浮標在水中承受的重力,不但有鉛墜,而且還包括了鉤,因此,水中魚咬鉤時,並不需要上浮40公分,而是當其咬起餌粒擡頭特別是咬起底餌時,由於鉤餌已經離底,浮標--正常的靈敏度就會有反應。如果真等著40公分,那也太為難小鯽啦! 4、「上下鉤」問題
是否一定要一餌落底、一餌懸浮,對於休閑釣實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兒。除非漁場密度極高--高到競技場的水平,否則「上下」鉤並非必要。因為「上下」的設計,除了有「遊蕩」的好處外,事實上恐怕主要還是為了上雙魚。
5、看漂問題
應當以「頓」為基本標準。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鯉魚的黑漂。尋找「頓」感,往往要在調漂上下功夫,魚是一樣的,但天氣變了,吃食的模式或許也會變。比如密度大時,搶食的結果是「黑漂」,且半水搶食是難以有「頓」感的;小魚吃食的「頓」感也會不明顯,這裏,很難有統一的標準。核心是「頓」感,這一「頓」,關鍵要有力度,一目、兩目,甚至半目等都可以,取決於魚種、天氣和水情。
6、註意靈活性
臺釣中的「細線小漂」是金科玉律,但有嚴格的前提,如主要針對比賽、池底平坦、風浪較小、水深在1.5-2米等。但實戰中情況千變萬化,因而靈活性時時不可忘記。「細線小漂」對付一斤以上的羅非、對水深在3米以上的水域、對4級左右的風等都是不合適的,你得換成大漂,羅非還得用防咬線。
7、 關於「霧化」
這是臺釣最感興趣的話題。但是,「霧化」主要是對密度大的鯽魚精養池(和鰱魚)較好,因為可以大量聚魚和引魚上浮,提高比賽成績。然而,通常的釣場雖然也是養魚池,但密度要小得多,這時「引魚上浮」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底釣可能才是最佳選擇。另外,「霧化」容易帶來小魚,對釣深水的,就決不是好辦法了。因為很容易使餌在半水被小魚劫走。
8、 粘度問題
為增加粘度,可在松散的餌料中加少量粘粉,盡量不要加面粉,因為容易發酵。增加粘度,用兩種不同的魚餌也可以(而且還可以用混合餌的方法來改善比重、調節魚餌沈底的狀態呢)。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