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竿釣魚人使用最普遍的釣具之一,但是手竿的玩法比較特殊,玩者需要通過認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正確的掌握其科學的垂釣方法。手竿提竿時機,是手竿垂釣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只有掌握好了提竿時機,才能有較好的垂釣收獲。

  我開始學釣魚時,是從一把手竿學起的。竿子是內弟給我的 “紅珍珠”牌5.4米的玻璃鋼新竿。中學時期在家曾經給爺爺釣過魚吃,對釣魚多少有點印象,但是那時候的釣法與現在的釣法有很大的區別,不能相提並論。自己初學手竿釣魚時,走了很多彎路,也出過很多的笑話。但是通過書本上的理論學習和朋友們耐心細致的幫助,很快就學會了“臺釣”的垂釣技術,釣技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朋友們相比還是相差很遠。

  隨著垂釣次數的增加,釣技不斷提高,也逐漸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那就是魚光咬鉤不上魚。我問朋友,他們告訴我說,“你提竿早了,有得說你提竿晚了”,搞得我一頭霧水,不知所雲。後來經過朋友們的指教和自己在垂釣過程中認真的研究和摸索,認為提竿時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魚光咬鉤不上魚,分析起來有客觀的原因和主觀的原因。所謂客觀原因是鉤大魚小,魚很難將鉤吞進嘴; 餌大魚小,魚一時也無法將餌鉤吞進嘴;鉤的鋒利度不夠或者餌硬,即使將鉤餌吞進嘴,提竿時也容易從魚嘴滑出或者被魚吐出來;鉤太小也會出現咬鉤不上魚的現象。所謂主觀原因是指提竿時機不對,過早過晚都會出現魚咬鉤不上魚的現象。那麽何時提竿是最佳的時機呢?本人認為,當魚將鉤餌剛剛吞進嘴,還沒有吐出來的時候是提竿的最佳時機,中魚率最高。這個提竿時機是在水下瞬間形成的,我們是看不見的,只能依靠魚就餌時,反映到浮漂上的動態信息來分析判斷,找出提竿的最佳時機。

  很多朋友說,魚光咬鉤不上魚,多數都是提竿晚了,主張提竿宜早不宜遲,我認為這話有其道理,是被實踐所檢驗過的說教。但是看問題應該二分法,不能絕對化,死教條,一成不變,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掌握。魚在水下吞鉤的信息是通過鉤、墜、線、漂反映出來的,垂釣時要全神貫註,聚精會神,目不轉睛的捕捉瞬間即逝的最佳提竿時機。提竿早晚要根據垂釣的實際情況,依據釣點水的深淺、魚的種類、釣組的輕重、餌料的品種等因素來決定。如果垂釣地點水比較深,魚吞鉤時的信息要通過水下的鉤、墜、線反映到浮漂上來,由於水深線長,在傳遞的過程中出現了阻尼作用,使魚咬鉤的信息滯後,此時提竿宜早不宜遲; 如果是在淺水區垂釣,鉤、墜、線、漂之間的距離短,阻尼作用小,信息傳遞快,動作幅度大,提竿早了會將正在就餌的魚驚跑,此時提竿宜遲不宜早; 如果使用葷餌垂釣,特別是蚯蚓,不管穿鉤的形式是蚯蚓團也好,一段穿鉤也好,都會有一部分留在鉤尖之外,魚會試著去吸吮所外露餌料,就餌時間要長,浮漂反映的魚迅也較雜亂,真正將鉤餌吞進嘴裏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需要認真觀察,排除就餌時出現的虛假魚迅,此時提竿應該稍微遲一點。如果使用素食,特別是比較松散的面食,提竿宜早不宜遲; 從所釣魚的種類來說,除了鯉魚就餌時反映到浮漂的魚迅頓漂和緩慢斜向黑漂的標準魚迅外,釣鯽魚時應該稍微遲一些,如果釣吃葷食的底層魚,如鮎魚、嘎魚、黑魚等提竿應早不宜遲,否則會造成魚吞鉤較深,擇鉤困難,弄不好還會傷手。

  雖然說提竿時機是垂釣的關鍵,但是提竿的手法也很重要,垂釣時要手不離竿、眼不離漂,看清魚迅,動作迅速、幹凈利落地依靠向上抖腕的寸勁,使魚鉤牢牢的鉤住魚嘴。魚中鉤後,在水下拖拽魚線產生抖動的手感乃至魚線發出的嗡嗡響聲,釣魚人的興奮和快樂隨之油然而生。

  總之,在當今流行的“臺釣”方法中,個人認為提竿的時機,是臺釣的關鍵,釣組調整的再好,如果不能正確掌握提竿的時機,也會前功盡棄,不會有好的魚獲。因此在我們日常的垂釣過程中,要依據釣組的靈與頓、葷餌與素餌、水深與水淺及魚的種類等實際情況靈活的運用提竿的時機,確保魚的中鉤率。
下面我們將介紹手竿提竿的要領!!!中國釣魚人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