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釣魚人都有碰到魚不食餌的這種情況,窩中魚泡四起,明明有魚,可就是不食餌,浮在水中的漂就象一根釘在水缸裏的木樁一樣,一動不動。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麽辦呢?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首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多開動下腦筋,想下應對的方法。然後要註意仔細的觀察與分析,應該要果斷地采取相應的措施,要花最短的時間使魚就餌。說得容易做得難。
在實際垂釣過程中,我們常憑自己所謂的經驗想當然,換這換那,瞎亂折騰,弄得手忙腳亂,滿頭大汗,但始終找不到北,魚漂就是不動,結果一頭霧水,白白地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更糟糕的是有些釣齡短的釣友沒有動或不懂得動腦筋,茫然不知所措,束手就策,卻還怨天尤人,甚至罵娘。可這有什麽用呢,還不是最後沒有釣到魚,失望而歸,這也能看出一個釣魚者的心態問題。釣魚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一個心態,無論結果好與壞,都要當作是一次經驗,下次就能更好的去應對,不是嗎?當然,能不能有個正確的思路,能不能采取正確的措施,與釣者本人的垂釣水平和經驗有著密切的關系。
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垂釣水平並有較豐富的經驗呢?筆者認為應靠多練,多看,多問,多參賽,多交流,多總結。為了與大家一同搓商,共同進步,筆者就此作了些分析。在進入主題之前,我想先確認兩個條件,即窩中確實有魚並且真的不咬鉤。為此,我們首先應細觀氣泡,辨別真偽。窩中雖然有泡,但要分清是魚泡還是氨泡。若是氨泡,則應加量誘魚,若是魚泡,還要辨別是什麽魚的泡,是不是自己要的對象魚,否則還是要換對口餌再誘,直到有魚為止。糟糕的是,把氨泡當魚泡,窩中無魚當有魚,結果錯誤地換線、鉤、漂等,亂忙一通;再者要集中精力,專心觀漂。窩中已確定有魚,但有時候因人疲勞或日照、起風等客觀原因,小的訊號往往會被忽視,結果被錯誤地認為魚不食餌,沒有魚訊。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後,也就是確定窩中確實有魚而不咬鉤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分析,並檢查自己的漂、餌、鉤、墜、線等是否用的得當,然後再來對癥下藥,這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魚不食餌的原因有很多種,下面我們略說幾種:
1、餌料是否霧化過好
餌料霧化太好,魚誘過多,窩過大、過亂,水的能見度過差,魚兒只聞得到氣味而食不到餌。這時,應果斷地換餌,控製霧化,讓魚來之,安之,食之。
2、魚餌是否過腥、過香,味道是否過重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會明顯地覺得窩中魚偏雜、亂,魚只在窩邊遊動,不進窩中食餌。調整配方,重新拌餌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尤其要提醒那些平時喜歡用麝香、羊油、阿魏等小藥的釣友,千萬註意加小藥的量。
3、魚餌是否對路、適口
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出現在有餵食習慣,偏口厲害的池塘中。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采用常餵的餌,或以常餵的餌為基本餌來調配你的釣餌。同時註意不要把餌拌得過硬、過松。過硬,適口性差,就是有個把訊號,你一提竿,整個餌原樣從魚嘴中提出。在水的阻力的作用下,餌雖然在上行的過程中化掉了,但中魚是不可能的;過松,鉤餌到底,只剩空鉤,這也是漂不動,不上魚的一個原因。
4、窩料是否打得過重、過厚
打窩料也是有講究的,打少了,魚不聚窩;打多了,留在水底,特別在天氣熱的時候,隨著氣溫升高,窩料發酵,氧氣被大量消耗,窩中嚴重缺氧,魚兒大多在窩上或窩邊穿梭,不愛進窩,偶爾進窩,也不咬鉤。這種情況,在釣魚比賽的後兩場,尤其容易出現,應該引起大家註意。
5、水底淤泥是否過厚
如果是塘底淤泥過厚,則應改用載鉛量大的,能稱得住餌的漂;或者減少鉛皮,把漂調到能把餌稱在淤泥之上;或者改用較輕比重的餌料,總之,要把餌團落在淤泥之上,否則,餌入淤泥,猶如石沈大海,魚想吃吃不到,自然也就不會出魚訊。窩中有魚有什麽用?
6、子線是否過粗、過硬,鉤子是否過大,鉤條是否過粗,墜子是否過重
子線過粗、過硬,跟棕絲、胡須一樣,不利於魚索餌,特別是對那些被釣過多次,刁滑的魚兒;鉤子過大,魚口小進不去;鉤條過粗,魚體小吸不動;墜子重了,釣組過鈍或陷入淤泥。這些情況,魚沒法咬鉤。但只要小試就能找到問題,然後換換釣組或作些相應的調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