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久了就可以根據魚泡識別不同的魚。各類魚的魚泡會不一樣,許多釣了多年魚的魚友感到識別魚泡很難,這是沒有下功夫進行研究的原因。有意識觀察幾次,便會心中有數了。做到心中有數是大有好處的。1、提醒你這是什麽魚、是多大的魚在你的點附近遊戈覓食,你可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對策;2、這是"人找魚"的"路標",可在魚泡前方下鉤,往往會有可喜的收獲。
如何識別魚泡呢?首先,要將魚的泡和水域中其他的氣泡(如沼氣泡)區別開來。這是比較容易分辨的。凡是在靜水中垂直狀升起的,裏有規律的連續狀,大小較均勻,甚至咕咕有聲(聲音當然有大有小,有時小得基本聽不到),而且升到水面後迅即破滅的,就不是魚泡。其余的氣泡就極可能是魚泡,應留意觀察。
各類魚的魚泡會不一樣,下面是我觀察到的情況,跟大家說一下:
鯽魚泡,泡較小.有時是單泡,多數是一大一小的雙泡。這是鯽魚的遊動泡;鯽魚的吞食泡不同,數量多,住往集中在小範圍內移動。
鯉魚泡,鯉魚泡吐出的少,鉆泥時形成的多,往往大小不勻,出水後像開水泡一樣翻動散開,然後成團緩慢移動。這種成團的面積越大,魚就越大。超過半平方,至少是2000克以上的大鯉魚。
草魚、青魚泡,先冒一個泡,然後連續數個一次地往上冒。雄魚單泡較多,雌魚連續泡較多。魚泡不大,若有蠶豆大小,則是2000克以上的大魚了。
鰱魚、蠊魚泡,鰱魚、鐮魚一般情況下不冒泡,只有在窩內吞食餌粒時出現既細小又均勻的氣泡,一團一團地,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幾分鐘吞食完餌料後便散去,不再投餌料往往不會在原處出現類似的情況。
鯿魚泡:鯿魚大多呈個體遊戈方式,不攝食時很少吐泡,吞食前容易吐黃豆大小的氣泡,吞食中也很少吐泡。
黃鱘魚、鮎魚泡:成團冒細泡,魚越大,這種細泡的團狀越明顯。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