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餅是豆科植物榨取油後的剩余物質,含豐富的脂肪和植物蛋白,並伴有濃烈的豆香味,是餵養家禽和魚類的上等飼料。我國東北地區盛產大豆,豆餅的來源較廣,加之使用豆餅釣魚又是非常經濟的釣法,既節省了釣餌的成本,又得到了釣魚的快樂。經濟實惠的豆餅鉤釣法很受東北地區廣大釣友們的歡迎,也是工薪族釣友常用的釣魚方式之一。

 
  豆餅鉤的製作方法是:先取5~6厘米正方形豆餅一塊作釣餌,如果使用的豆餅太厚,可用刀將其剖開,每塊餅的厚度不要超過4厘米;再找一個厚度為0.25~0.3厘米,直徑2.5厘米的圓形鐵片,一個厚度2毫米,直徑2厘米的圓形鉛片作鉛墜,分別在豆餅塊,鐵片和鉛片一個直徑1毫米左右的圓孔,在鐵片的邊緣再鉆5~6個直徑1毫米的等距離小孔,(拴鉤用)。每個孔拴一只伊勢尼形大鉤(7~9號),拴鉤子線長5厘米左右。然後將鐵片,豆餅塊,鉛片的中心孔對正,用一根直徑0.5~0.6毫米,長1米左右的尼龍線穿過中心孔,並在線端打一大結使整個釣組不能自由滑動,線的另一端與易拉罐改製的繞線器上的主線連接,釣時,將豆餅鉤投甩於擬定釣點,待其沈底後,繃直主線夾在竹梢或樹枝上,再放出少許釣線在地上,用石頭壓住繞線器,以防被魚拖走。
 
  此種釣法的特點:可同時施釣多副釣組,攜帶方便,且不受天氣的影響,不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均可施釣。使用後的豆餅,可重復利用,減少用餌的浪費,節約了成本,沒用完的豆餅可存放在家中冰箱裏用時再取。一鉤多用,在魚情不佳時,還可在豆餅鉤後加掛串鉤來改善上魚的狀況,提高釣獲。
 
  豆餅鉤釣法的原理與炸彈鉤拉砣釣近似,當魚攝食溶解的豆餅渣時就會誤將餌料與空鉤一同吸入口中。
 
  釣點選擇:豆餅鉤釣法選點要求與使用拋竿釣魚選擇方法大致一樣,都需要根據魚的生活習性和食性來選擇釣位。一般以水深4~8米的水域,選擇湖泊的亮水處(無雜草)、水庫大壩兩側、進出水口、老河道、網箱邊、水淹地。除此之外,豆餅鉤釣還要求選擇水下地形走勢較為平坦、無朽木雜草、亂石等有障礙的地方。因為豆餅鉤沒有釣竿的支撐,收線過程中會有掛底的可能,加之中魚或換餌時的收線是一下接一下的倒線,如釣位前不潔凈,很容易造成亂線。因此收線時,應前松後緊,無論是否中魚,越是接近岸邊,收線的速度越要快,否則釣組落底很容易掛鉤。
 
  用法:豆餅鉤使用前,最好能用曲酒、香油浸泡一下,這樣做可使其表面起皺、軟化、方便掛鉤,也可使釣餌(豆餅)上有香味,可增加釣餌的誘惑力。
 
  豆餅鉤中魚率較高的時段有三個:一是早上5時至上午10時,二是下午16時至晚上18時,再一個就是夜裏21時至淩晨1時。白天釣獲的魚較雜,夜釣釣獲的魚較大,因此豆餅鉤釣更適合於在湖泊、水庫中夜釣。
 
  魚訊識別:有魚上鉤的信號可根據漁鈴的響聲來判斷。如不掛鈴,可根據主線的回線和起落來識別。如果釣友經驗不足,可在繃直的主線上,捏上指甲蓋大小的一團面餌,發現面餌團“跳舞”,即表明有魚中鉤;也可在主線上夾上一根丫形有三枝葉片的小草,將小草夾在主線上,根據小草的動靜和是否掉落來判斷。
 
  遛魚:中魚後不要急於地將魚拉至近岸處遛,免得沒有鉤住魚的空鉤掛底,使魚脫鉤,而應將魚放在較遠處遛,待魚疲乏之後,再拉近釣位。如魚竄至近岸,可用抄網或石塊擊水,將魚驚嚇逃向水體中間,免得因魚靠岸太近,手臂無法繃起造成塌線。
 
  註意事項:豆餅鉤由於不用竿,完全用手操作,可能會對手構成傷害,建議使用前可備一付手套遛魚,如沒有手套,可在主線的前端套上一截4~5厘米的塑料管,拋投時,提住它就不會勒手。選擇釣點時,最好能先試一下水深,不要選擇水面與河岸落差大的地方做釣點,若想將豆餅鉤拋遠,可另外加掛鉛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