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真實有效的判斷臺釣過程中浮漂的動作 中國釣魚人網 釣魚知識 釣魚技巧 釣魚餌料 釣魚視頻 以傳統釣法釣鯽魚,是在浮漂送起時擡竿;而采用臺灣釣法釣鯽魚,則是在浮漂下沈時擡竿。為什麽有這樣明顯的差別呢?道理很簡單:這是由於兩種釣法的對漂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結果。
傳統釣法對漂方式的最大特點是鉛墜落底,子線及鉤平躺在水底,魚吃餌後擡頭上遊,將鉛墜帶起,於是出現漂子上浮的現象。而臺灣釣法對漂的最大特點是鉛墜不落底,僅鉤落底。魚吞餌的一瞬間浮漂即可能出現反應,接著魚擡頭上遊時牽動子線使其形成一個弧狀。由於在子線形成弧狀的過程中會受到水的阻力,因而使得從鉛墜到主線受到向下的力,於是便出現浮漂下沈的現象。若此時仍不擡竿,接著多半會出現浮漂被送出水面的情況,這就與傳統釣法有些相似了。比較兩種釣法浮漂的反應情況,顯然是臺灣釣法浮漂的信號更早,因而臺釣的靈敏度比傳統釣法高。我們了解這些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比較出那種釣法好,而是要通過不同釣法浮漂發生反應的原理,掌握各種對漂方式與浮漂動作的關系,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喜歡臺鉤的人都知道,這種釣法的對漂方式經常有許多變化,如對敏釣敏、對敏釣鈍等等。這些變化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應付各種不同的魚情。那麽怎樣根據不同的魚情來選擇相應的對漂方法呢?這個問題初看之下似乎高深莫測,其實,當你了解了各種對漂方法的不同功能後,選擇釣法並不十分困難。不同的對漂方式,魚吃餌時浮漂的動作明顯不同。因此,要想掌握各種釣法,就必須了解對漂方式的變化與浮漂動作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了解了這些關系之後,還可以在垂釣時通過浮漂的動作來檢驗對漂的效果是否達到最佳狀態。臺釣中對漂的變化共有四種方式:對敏釣敏、對敏釣鈍、對鈍釣敏、對鈍釣鈍。由於這些名稱早已為廣大垂釣愛好者所接受,因此我們不必去討論各種名稱的說法是否貼切,只要盡量去理解就是了。上述四種對漂方式中,“敏”的概念本應是指靈敏,但必須相對理解才算準確。“鈍”也同樣如此。對的目數較高即為“對敏”;對的目數較低即為“對鈍”;釣的目數較高為“釣鈍”;釣的目數較低是“釣敏”。這些都是相對標準的“對4釣2”而言。舉例來說,對3釣1和對1釣1都算是對鈍釣敏。前者的靈敏度略高於標準的對4釣2;後者的靈敏度則大大低於對4釣2。因此,無論如何變化,對與釣的差越大,線組的靈敏度就越高。魚吃餌浮漂動作的不同,基本上可以說僅僅與線組的靈敏度若直接關系。拋開線組上各部件質量好壞不談,其靈敏度取決於對漂的方式,反應在浮漂的動作上。線組的質量越好,反應的準確度也就越高。當線組質量差時,便不可能達到較高的靈敏度。那麽,靈敏度不同在浮漂的動作上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浮漂的“標準動作”。當然,所謂標準動作往往是理想化的,實際垂釣中不總是能夠達到的。中國釣魚人網 當兩子線基本垂直,下鉤完全落底,上鉤微微貼底,且魚正常吃餌時,浮漂首先上浮一點(大約2-3毫米),這是由於餌料被魚吞進,線組略有失重的原因造成。隨後便會出現浮漂下沈半目至1目的動作,這是魚吃餌後擡頭上遊所至。當在此基礎上再增加靈敏度時浮漂的第一動作較亂,可能是輕輕的一抖,或微頓,或上浮一點等等,隨後還是一個明顯的下沈,但幅度更小一些。如果靈敏度低於正常標準,浮漂的第一動作便不再出現,只有一個明顯的下沈,且下沈的幅度較大。著靈敏度過低,便連下沈的動作也沒有了,只能等待漂子上浮時才行,這就和傳統釣法一樣了。在了解了這些現象後,便不難將各種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去。線組靈敏度很高時,可以及時得到魚吃餌的信號,但浮漂的動作不夠明顯,並且靈敏度高必然對魚吃食的幹擾大。這種釣法在魚吃食很輕,又不愛動的情況下有必要使用。若靈敏度不夠,魚吃食的輕微動作便得不到漂的反應。再比如水底淤泥很厚,且表層暄松時,應采用對敏釣敏的方法,讓兩鉤近乎離底,這樣可防止釣餌沒人暄泥中。當魚情很亂,尤其是鬧小魚時,便應降低靈敏度,否則漂一動就擡竿經常擡空。降低靈敏度後可將小魚啄食的信號排除,一旦漂下沈便是魚正常吃食的反應。這也是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