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應遵循的基本法則
登山逐漸成為一項大眾運動,參與登山的人越來越多元化,人們登山的目標、價值取向、行為模式也日趨復雜。在此,以“參與者是成年人、登山不是一次性行為”為出發點,結合同好們總結的經驗以及個人的一些思考,說說登山的原則,並請廣泛拍磚。
1、獨立思考:
在登山逐漸成為“大眾化運動”的過程中,“成年人不成熟”的問題相當普遍。其實,不論是去雪山、還是去低海拔山野,不論是自主攀登者、還是做登山客戶,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是首要的大原則。
比如,山野環境與日常生活大相徑庭,能否不加分析地“以為”平時的生活經驗可以照搬到登山行為中?比如,登山關乎生命的安全,具有探險的性質。但探險到底是不是盲目冒險?攀登是不是對自然的征服?這些都需要每個人的獨立思考。
因此,登山者應避免被虛幻的“浪漫主義”、“英雄主義”幻影所誘惑,不知深淺就投身於一項未必適合自己的活動。成年人,要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能力和思想準備。
2、自我照顧:
在山野中,登山者必須先能夠“生活”、才談得上“運動”。能夠自我照顧,是登山者首要的能力要求。
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而且也間接給同伴帶來危險。不能自我照顧的人,不是一名合格的登山者。
3、循序漸進:
每個登山者的能力、技術和經驗,大都是隨著不斷參加活動、並吸收間接經驗而得到增強的。
登山的危險性、山野環境與日常環境的巨大差異,決定了提高個人能力和素質,應采用通過實踐加學習的循序漸進方式,而不宜采用大跨度、大躍進的方式。特別是剛入門的山友,一定要註意避免被一些傳奇故事所激勵、忽視個人能力和困難危險之間的沖突。冒進和盲動,不僅可能損害、從而減少登山帶來的收獲,而且可能導致生命的終結。
4、留有余地:
即使在做好了充分調查的基礎之上,山野戶外的許多自然條件??比如,雨、雪、風、雷、滾石、雪崩等??事先依然難以準確預計;同時,登山者個人身體狀態的變化,也存在著變數。因此,在登山活動的準備和執行過程中,在線路和時間安排、物資準備、體能分配、目標確定等方面,應留有一定的余量,以便為處理突發事件留下回旋余地。
留有余地的反面,是孤註一擲的冒險。如果把登山作為一種持續的愛好,從概率論來看,孤註一擲遲早釀成大禍。
5、團隊協作:
如果是組成一支隊伍去攀登,這是一個無須置疑的基本原則。登山過程中,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微不足道。如果一個團隊,不能擰成一股繩、發揮合力的作用,就徹底失去了組隊登山的初衷和意義。
良好合作的基礎,是彼此的充分了解。因此在成行之前,成員之間要盡量熟悉??不論是登山水平、還是生活習慣。這樣有利於在攀登中的基本合作,遇到危急時刻才可能相互援手。
另外,從這個原則,可以引申出另一個次原則:“在‘大家’之中沒有‘小家’”。有親屬或感情關系的成員,應特別註意融入隊伍整體。
6、審慎自省:
不同的登山活動,面對的山峰、氣候、個人身體狀態、隊伍組成等條件均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即使是同樣的人、攀登同一座山,因時間的不同,也會帶來不符合以往經驗的變數。登山者不論曾經取得過怎樣的成績,都不應輕視任何一座山峰、任何一次活動。
善於長距離負重行軍的人,未必擅長冰雪技術操作;懂得判斷自然條件變化的人,未必掌握醫療急救知識。對於有一定經驗和特長的登山者而言,既要避免把某方面的自信盲目延展到不熟悉的領域,也要註意時刻自省??潛在的危險轉化為實際的傷害,有時就在麻痹的一瞬間。
從審慎自省,可以引申出另一個次原則:“學會放棄”。登山是一個靠天吃飯的項目,許多時候,即使盡了人力、也會因自然界的困難而無法完成。在遇到危險、或預計到危險、或失去把握時,決策者和參與者都要懂得放棄。
7、尊重他者、關註自然:
生活在山峰所在地區的人,與當地的環境的關聯,比登山者更加密切。因此,在遇到文化、習俗差異的時候,應尊重當地住民的感受。沒有誰的生活方式或思維方式,絕對淩駕於他人。
登山者所去的地方,一般受人類社會活動影響比較少。而且,海拔越高的地方,生態環境越脆弱。在克服各種自然困難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夠盡量降低登山活動對當地環境的侵擾?也是評價一名登山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
人類是大自然進化的產物,不應反過來成為它的破壞者。
上述觀點,只能算是個人的一種淺顯的認識。也許不夠深刻,表達得也不夠準確。冒昧提出來的目的,是希望有共同愛好的人,能在相對安全的前推下從事登山這項運動、並有所收獲。
最後,補充一句稍微“跑題”的話作為結束語:不論登過什麽高度,我們最終要回到出發的海拔。內心的平和安樂,也許更為重要。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