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釣的釣靈與釣鈍是以浮漂表現來決定提竿時機的。浮漂動幾目提竿謂之釣靈,下沈多目或黑漂提竿謂之釣鈍。而海釣的釣靈與釣鈍是以魚竿的表現來提竿的,魚竿只點頭未彎腰提竿謂之釣靈,魚竿彎腰提竿謂之釣鈍。兩者區分的標準一個是漂一個是竿,而“釣理”卻是互通的。河釣的釣靈與釣鈍本人接觸少,也沒有發言權。而海釣則經過多年摸索,有那麽一點切身體會和經驗。下面,本人根據實戰經驗的積累,對海釣如何釣靈與釣鈍提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海釣受到季節、氣候、海域、潮水等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以及魚種、餌料、拋竿的遠近和魚竿的硬度等等因素的影響,魚竿表現情況非常復雜。如何區分不同情況掌握提竿時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又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篇短文能說清楚的。有過海釣經歷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魚竿有一定彎度的情況下提竿是非常穩妥的,基本可以百發百中。而有時卻並非如此,反而在竿尖點頭時提竿有收獲。再有就是竿尖出現1~2次點頭後又出現一次幅度較大的點頭(還不等於彎腰),此時提竿也有比較好的效果。凡此種種,原因何在?我們知道,河釣的釣靈與釣鈍是根據浮漂的“目”為判定依據,有量化標準,易於掌握。而海釣的釣靈與釣鈍是以竿尖的點頭與彎腰為依據,標準比較模糊,隨意性較大。比如從架竿的角度來看,魚竿平放時的點頭與彎腰差別不大,釣靈與釣鈍就難於把握。另外,魚竿還有硬調和軟調之分,點頭和彎腰的幅度也有差別,硬調竿的點頭可能就是軟調竿的彎腰,這些都構成判斷上和操作上的困難。可以這麽說,海釣的釣靈與釣鈍的難度甚於河釣。如何將這個點頭或彎腰的“度”把握到位,光有理論是行不通的,必須經過長期實踐,認真摸索,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方能從中找到一定的規律。當然,這種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此處有用在彼處則並不一定行得通;對某種魚可對號入座,對其他的魚就不能照搬照套了。另外,在如何釣靈與釣鈍問題上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客觀因素如環境條件和魚的習性會經常發生變化,主觀上就要及時進行調整從而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說通俗一點就是不管何種情況,人是決定一切的。主觀因素發揮得好,完全能在復雜的情況下,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靈”“鈍”間運用自如。比如河釣中因為漂的緣故,想動竿誘魚很難,吃不吃在魚。海釣卻可通過移動、伸縮魚竿起到誘魚效果,主動性在人。
  本文所提及的內容比較適合在福建沿海垂釣時參照。
  一、季節
  1.春季。隨著氣候的轉暖,萬物復蘇,魚也漸漸轉為活躍。有從深海遊向淺海覓食的,也有回遊淺海產卵的,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它們都對食物的需求比較強烈。此時大部分魚吃食處於爭搶狀態,吃死口的比較多。如果你是新手,釣鈍是穩妥的辦法;若你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釣手,釣靈比釣鈍應有更大的釣獲量。因為釣靈大部分是掛嘴,摘鉤非常方便,可爭取不少時間。進入春夏之交,大魚與當年生的小魚共存,且小魚偏多,很多情況下,竿尖點頭十分頻繁,時不時還來個漂亮的彎腰,感覺挺過癮。但往往是“看上去很美,提起來後悔”,白忙活的多。原因何在?這就是所謂“小魚鬧鉤”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比較好的辦法是調整釣組,換成大鉤大餌釣鈍,可有效把小魚拒之鉤外。當然,如果此法沒有得到預期效果,說明水底大部分是小魚,此時換成細線小鉤釣靈,應該有較好的效果。2.夏季。撇開那些兇猛的吃死口的魚類不談,其他魚類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把握。根據常理,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魚覓食的積極性也會相應提高,吃食也猛,釣靈可以有比較大的收獲。3.秋季。此時的魚類為了儲存能量過冬,吃食比較兇猛,一口悶的現象經常發生。以往在這個時候釣獲的魚,大部分是吞鉤後竿尖並未有充分的反映,甚至有時是想收竿察看餌料情況才發現魚已被掛牢。此時垂釣要根據對象魚靈活把握,盡量集中精力觀察竿尖變化,在魚竿點頭並向彎腰過渡的一剎那提竿,往往就能獲得非常豐厚的回報。從這個角度來看,與釣靈與釣鈍似乎都不沾邊,權且解釋成釣“過渡”吧。4.冬季。根據常識,魚在水溫較低的情況下遊動範圍不大且“金口難開”,即使張口也是微張,對食物的需求不是那麽迫切。正因為如此,冬天釣魚是考驗耐心和檢驗技術的時刻。好在福建沿海尤其是閩南地區的四季溫差不是太明顯,冬天不像北方那麽極度嚴寒,魚不張口的程度要輕一些。但仍然要把握好四個方面:鉤子小一點,餌料小一點,餌料醒目一點,竿子勤動一點。鉤子小和餌料小是為了迎合魚不願張嘴的情況,餌料醒目一點是便於吸引魚的註意,而勤動竿子則是以動製靜挑逗並激發魚的吃食欲望。做到上述四點,一般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