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的全是鯽魚
市民下河撈魚
福州多條內河,萬條鯽魚“擡頭”。昨天,福州晉安河、屏東河、龍峰河河面,被成千上萬條鯽魚占滿,這些魚仰著“腦袋”,張圓嘴巴不斷吐著泡泡。這樣難得一見的景象,吸引了眾多市民圍觀,也引來了一批捕魚大軍。
記者調查了解到,溫差、水體缺氧、低水位的綜合作用,是使魚兒大量浮出水面的原因。內河管理處稱,內河是否禁止捕魚,目前暫無明文規定,專家則表示,內河或有汙染,最好不要食用這些魚。
撒網捕內河魚市民成漁民昨日上午9時許,華屏路旁的屏東河,大量魚兒擡著頭冒出水面,吸引不少市民圍觀。記者發現,河內已鋪了一張網,網裏纏著不少魚,圍觀市民說,這張網才放下去不到5分鐘,就已經網住了十幾條魚,這些魚大的足有半斤重。50米外,還有一個老漢也在撒網捕魚。
溫泉公園附近的晉安河,“擡頭”的魚更多。記者在現場看到,晉安河的河面上,成片的魚群正浮在水面上,把嘴伸向水面。由於魚群數量龐大,晉安河的水面上是一片黑壓壓的魚頭,河水較淺處,還有不少人在抓魚、撿河螺。一位依伯用稀泥把一個淺水灣封閉起來,把水抽幹後,活蹦亂跳的魚就如甕中之鱉一樣任他抓捕。記者發現,這些魚主要是非洲鯽魚,俗稱羅非魚。據粗略估計,這些內河“擡頭”的鯽魚,足有 上萬條。
三原因綜合作用導致魚群異常福州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的龔孟忠教授分析,內河魚突然集體浮出水面,可能是天氣原因所致。9月是魚最難生存的一個月,特別是這些天來福州溫差較大,水溫變化也大,魚一時沒法適應;另一方面,這個時候水裏的微生物容易大量生長,加上天氣驟變,導致水體溶解氧量降低,水體缺氧。
在調查采訪過程中,記者還註意到,福州多條內河昨日的水位都相對降低。記者隨後從閩江下遊管理處了解到,由於昨天是農歷八月初四,初一至初三的天文大潮剛過,閩江水位達到了關閘水位,為防止內河低窪地段被淹,連接內河的閘門在早上10點左右就關閉了。沿河居民表示,每當內河水位較低的時候,魚兒都比較容易“擡頭”,但規模這麼大的,他們還是頭一次見到。
專家提醒內河裏的魚最好不要吃昨天下午,記者采訪了福州市內河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說,現行的《福州市城市內河管理辦法》對內河是否禁止捕魚並沒有明確規定。專家建議,應該明確禁止在內河撒網捕魚以及毒魚、炸魚、電魚的行為。
那麼,這些內河中的魚能不能吃呢?一市民認為:“當然可以吃,還是天然的,比養殖的還好。”對此,龔教授表示,如果有汙染的內河,市民還應謹慎食魚。一位醫學專家也表示,目前沈積在內河河底的汙染物還很多,生長在內河中的魚和河螺最好不要食用。
內河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非洲鯽魚能加速河床有機物的分解,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這些非洲鯽魚主要是內河管理處投放的,目的是改善內河水質。福州內河裏,非洲鯽魚占了絕大多數,因此昨日“擡頭”的基本都是非洲鯽魚。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