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靈敏 何謂遲鈍 大師論漂8
98年全國俱樂部杯廣東站比賽時,我在賽場調標已經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狂風暴雨。與我一起的一位釣手一時心急,將調3目的浮標調到了5目。從他使用的浮標類型看,調5目已經偏高了。我告訴他:這樣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賽時要從 2目釣,如果調5調2沒有動作或動作不明顯,可以改釣3目,但要註意釣3目有假動作,如此則應改為釣4目或4目半。這時候,有清楚的有力一頓的揚竿提示動作就會有穩定的中魚率。賽後,這位釣手對我說:果真和你說的一樣。
或許有人要問:不是調5釣2是靈敏嗎?怎麽你說調5釣2沒有動作呢?回答是:判斷魚訊要將魚的吸食習慣和浮標的動作表達方式結合起來考慮。以鯽魚為例,它在進窩找到魚餌之後的第一個動作是將口腔內的水或氣體呼出,然後才能吸食。這個吸食前的呼出壓力,加上鯽魚的警覺性以及對餌料作味覺及安全試探的習慣(職業比賽塘的老魚更堪),構成了鯽魚的前期吸食動作。
有些人施釣時在調5釣2或調4釣1的所謂“靈敏狀態”下,不是浮標下沈乏力就是急速下沈而不能判斷魚鉤是否入口,胡亂揚竿的結果是空鉤連連。原因就是對魚吸食的前期動作缺乏了解。在鯽魚的吸食動作中,如果魚餌著底的穩定性不夠,魚吸時餌就會向前滑動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吸推魚餌還是進不了口,在標尖就是黑標揚竿不中魚。
如改“調6釣1”又會怎樣呢?我的判斷是連下沈的動作多不明顯了,因為浮力也就是向上的牽引力越大,魚餌在水底的穩定性越差,甚至離底懸起。對於食餌欲念不高或警覺性、試探性高的鯽魚來說,魚餌在水下像蕩秋千一樣來回擺,要吸進嘴去就更難了。然而,水下魚餌的大幅擺動在露出水面的一目標尖卻只有輕輕的擺動,並始終不能下沈。
數年前,一位學物理力學的釣手同我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說:“物體在懸空時比固定時更容易破壞它的穩定性和移動它的位置。” 從理論上說他是對的,但把魚吸食的習慣及我們要的浮標提示動作加進去,純理論的正確就未必適合於釣魚實踐。我們在釣魚時只能從浮標的上升或下沈動作去提示揚竿,而沒有辦法看透水下的魚餌,作為釣手,看問題一定要客觀。我認為,釣魚時浮標的靈敏應該以能表達準確的信號為基礎,而不能硬說調幾目為“靈敏”,不要被以前定下的名詞或口訣嚇倒而限製了自己的思維,有時是調5釣1比調2釣1還遲鈍,還沒有動作。調目要合理,關鍵在釣目。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