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玻璃竿開始他的垂釣之路 馬小魚最先在單位組織釣魚比賽,後來癡迷
在海峽釣魚網上,馬小魚的名氣遠超過他的本名馬俊。馬小魚1957年出生,成都人,18歲在內江隆昌縣參加工作,任某石油單位基層工會主席。前半生他都在為他人做嫁衣,在單位組織各類釣魚比賽,但真正癡迷野釣是從1998年才開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豐富職工活動,作為工會主席的馬小魚開始組織活動,其中釣魚活動最受歡迎。“真正開始接觸釣魚是從那時開始。”老馬的釣魚活動一個季度就要搞一次。
比賽前,員工們都是自己到村民家砍竹竿做釣竿。到農家魚塘比賽,早晨去,下午回,中午還得自帶幹糧。比賽規則分計尾數、單位重、總重量,適當給予獎金和獎品。
幾場活動也暴露了問題,“竹竿太長,上百人扛著竹竿穿場過鎮很危險;到了魚塘又瘋狂搶釣位。”老馬說,此後不久成都開始賣玻璃釣竿,要50元一根。買第一根玻璃釣竿時,他一個月工資才30多元。為了人員安全,老馬在工會成立釣魚協會,員工加入的唯一門檻是必須買玻璃釣竿。
工會的釣魚活動組織了10多年,直到1998年老馬因工作原因調到新疆才停止。這一年,也是老馬從組織垂釣到獨自垂釣的轉折點:他休假回蓉,偶然認識了酷愛野釣的漁友——老富。“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野釣,就是老富帶我去的。”野釣地選在南充升鐘湖水庫,去之前,老富還“忽悠”老馬買了根禧瑪諾的前打桿,長5.4米,1000多元。“沒在水庫釣過魚,剛開始在水邊枯坐了一天都沒有魚上鉤。”由於經驗不足老馬沒帶帳篷,悶熱的夏夜還要爬坡上坎回到農家樂睡覺,“但從那時起我就迷上了野釣、庫釣,且一發不可收拾。”老馬說,在水邊釣魚,可釋放一切壓力,一門心思只在魚身上。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