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東城區天壇街道金魚池社區回遷11周年紀念日。居民們放生金魚,登臺表演,展現改造前後生活變化,表達回遷後的欣喜。
金魚池社區曾是老舍筆下的“龍須溝”,經過先後三次大規模改造,過去臟亂不堪的“龍須溝”如今成了綠柳成蔭、幹凈整潔的現代化社區。2002年4月18日,首批居民回遷,住進了幾輩人夢寐以求的新房,從此每逢4月18日,金魚池居民都會舉辦紀念活動,慶祝回遷。
下午2時,幸福大街的紅劇場裏,臺上、臺下都是社區居民,大家自編、自演、自樂。金魚池社區居民話劇班表演的話劇《龍須溝》首次正式登臺亮相,8位居民表演了第三幕第二場《慶功》。
“也不都是夢。誰想到咱們門口會有了馬路,會有了幹幹凈凈的廁所,會有了自來水?誰能說這兒就不該有個公園呢!”雖不是專業演員,60歲的金魚池中區居民宋承芳演起丁四嫂來舉手投足、表情語氣都帶戲。
話劇班才成立半年多,成員大都是金魚池的老住戶,年紀最大的已84歲。大家利用空閑時間,每周五集中2個小時學習、排練。
“我過去愛唱歌,演話劇還是頭一回。”宋承芳說,“大家都是零基礎的‘草根兒演員’,有人藝的李濱老師給咱們指導,從練發聲、練踢腿學起,咱也過了一把‘話劇癮’。”
雖說都是話劇的門外漢,但是老居民們自己演自己的事兒,憑的是對龍須溝的感情。宋承芳從一出生就住在金魚池,小時候住大雜院,12平方米的小房子裏,擠著一家6口人。“從過去住小破平房,到簡易樓,再到現在的花園小區,我是親眼看著咱金魚池的變化過來的,演起來更覺得感慨。”
除了“龍須溝”人演的《龍須溝》,由天壇居民自己作詞、作曲、表演的《天壇組歌》也在演出之列。《壇根兒今夕小唱》和《北京——天壇》兩首曲目唱出了天壇周邊的自然風光和生活場景,讓打小兒生長在天壇壇根兒下的老居民們找回了兒時的回憶。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