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愛好者在尚田發現罕見中國瘰螈  現場圖

“我在尚田鎮樟樹嶴山塘夜釣時發現一種很像珍稀瀕危物種鎮海棘螈的動物。”兩天前,我市釣魚愛好者王煜環將這一消息告訴記者。

5月12日,根據多角度的圖片比對,動物專家在查閱權威資料後最終確認,這種動物系蠑螈科兩棲動物,名為中國瘰螈,俗名“水壁虎”,由於其數量日漸稀少,因此鮮有人見過。

無意中發現網箱裏有只“小怪物”5月11日零時許,在結束了夜釣後,王煜環跟同伴準備收竿回家。當他拉起放在一旁的網箱時,發現裏面有只黑乎乎的“小怪物”正在吃魚。借著照明燈,王煜環發現“小怪物”長著四條腿,他以為是條“娃娃魚”。“因為我知道娃娃魚是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但我又對攝影非常愛好,所以打算先將它帶回家,拍照留念後再放生。”當天上午,王煜環仔細觀察了一下“小怪物”,卻發現這只長約16厘米,背部長著“鋸齒”,腹部還有很多橘黃色斑點的“小怪物”,怎麼看都不像是“娃娃魚”。在網上查找資料後他覺得更像是我國特有珍稀瀕危物種的鎮海棘螈。

“因不確定是否是鎮海棘螈,又擔心私自放生會對該物種產生影響。”一時不知所措的王煜環只好向媒體尋求幫助。

經寧波專家仔細求證“驗明正身”5月12日上午,記者聯系上了寧波市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辦的專家陳文炎,並將拍攝到的照片給他進行辨認。陳文炎根據《浙江動物誌(兩棲類爬行類)》等權威書籍,仔細鑒別後,又將照片發給浙江農林大學的有關教授作再次確認,最終認定該動物是中國瘰螈,屬於有尾目蠑螈科瘰螈屬,是一種小型兩棲動物。在寧波地區一般多見於四明山區一帶。

資料上說,中國瘰螈的體長約12厘米—13厘米,雌螈比雄螈略大,皮膚很粗糙,背部與體側布滿疣粒,背部中央有暗紅色的縱棱,腹部有橘紅或黃色斑塊。喜歡棲息於平緩的山區溪流中,對水質要求較高,常隱蔽在水底的石塊間與腐枝爛葉下,以水蚯蚓、葉甲蟲、蝸牛、螺螄等為食。在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均有分布,但近年來由於水質汙染、生態環境破壞、人為捕捉等原因,分布區域趨於縮減,數量下降,亟待加強保護。目前,中國瘰螈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世界唯一的“模式標本”產於寧波記者了解到,據《浙江動物誌》記載,中國瘰螈這一物種的模式標本產地就是寧波。也就是說,中國瘰螈最早是在寧波被發現、命名和描述的。“模式標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術語。通俗地說,世界上首次被發現,並經過描述、鑒定、公開發表後的新物種,所製成的標本才可以是“模式標本”。地球上每個物種均只有唯一的一件“模式標本”,這件“模式標本”是物種分類的參照物。因此,“模式標本”的價值無可替代。“中國瘰螈再次在寧波地區被發現,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這也在提醒我們,今後要更加註意對植被、溪流等原生態的保護,只有環境變好了,生物才會更多樣。”陳文炎說。

釣魚愛好者呼籲嚴格保護這片水域5月12日下午,對蠑螈科頗有研究的寧波攝影愛好者張海華在看到相關微博後特地趕到奉化。當他看到“小怪物”的廬山真面目後,也很確定的表示,這是一只目前已經非常罕見的中國瘰螈。

有了專家們的明確結論,當天傍晚,王煜環及同伴在市森林公安局執法人員的陪同下,再次來到樟樹嶴山塘,在之前發現中國瘰螈的地方將其放生。

王煜環告訴記者,目前在山塘大壩旁正在建造寺廟,等寺廟建好後,應該會有人來此放生。“如果投放的是像巴西龜這類生性兇猛的動物,我們擔心它們會成為中國瘰螈的天敵。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保護這片水域不受汙染,讓中國瘰螈有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王煜環及釣魚愛好者在此發出呼籲。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