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吳忠市民馬先生向本報新聞熱線反映,濱河大道兩側的水塘邊每天都有釣魚的人,特別是周末,幾乎每個水塘邊都有三五位釣魚者。馬先生說,每年5至9月是釣魚的高峰期,濱河大道兩側的水塘下魚鉤“林立”,魚兒生存“險象環生”。
當天下午,記者在濱河大道永寧至吳忠段看到,沿途的水塘邊停放著很多私家車,釣友們三五成群,遮陽傘、靠背椅、漁具等裝備齊全,有些準備徹夜“奮戰”的釣友還裝備了蓄電池燈、夜裏發光的魚漂等。經過一上午“奮戰”,很多釣魚者都收獲頗豐,身邊的水桶裏遊動著小鯽魚、野生鯰魚、草魚等。在濱河大道兩側,記者還發現了一些不文明的釣魚者,他們直接將釣上來的魚兒扔在河邊,因為缺水缺氧,這些跳躍翻滾的魚兒很快就停止了呼吸。被釣上來的魚最終的“歸宿”在哪呢?記者調查發現,部分魚被釣魚者以低於市場價賣給了附近的市民,一些魚被當作禮物送給了親戚朋友,只有很少一部分魚兒能重新回歸自然。
據統計,我區水域廣闊,魚類豐富,全區有釣魚愛好者21萬多人,各類漁具店200余家,釣魚成了很多市民娛樂休閑的第一選擇。數量龐大的釣魚隊伍會不會對水下生態產生影響?記者采訪了吳忠市利通區畜牧水產服務中心主任曹玉奎。曹玉奎說,正常的垂釣對水下生態環境影響不大,但是不排除有些釣魚者以盈利為目的,在釣魚過程中使用藥物或者電擊,這樣就會造成魚類大面積死亡,這樣的非法捕魚成為破壞生態的“殺手”。曹玉奎建議,垂釣者不要使用野蠻捕撈的方式,盡量將魚兒放歸自然,促進魚兒再生,保持水生態的平衡。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