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灘變成大魚塘
昔日一片白茫茫的鹽堿灘,如今成了水波漣漪的魚塘,這是記者在白銀市靖遠縣北灣鎮采訪時看到的。說起這些變化,就得提到回鄉創業的青年楊小,這個在外打拼多年、事業有成的青年,為了改變家鄉面貌,毅然回到家鄉,承包下黃河邊的大片鹽堿地,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初見成效。 □晚報記者肖朝利彭維國文/圖
今年40歲的楊小,在北灣鎮可算是一個名人。20年前,他從部隊復員回家後,生性不服輸的他,背起行囊就出門打工了。
最初,他在蘭州開出租車,當時出租車的生意非常不錯,對於一個農村青年來說,每個月有幾千元的收入,在大城市裏能立住腳,這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事了。有了第一桶金之後,楊小有了更大的想法。楊小有著一股拼搏的勁頭,他放棄出租車行業,轉而經營城市中巴車。由於能吃苦耐勞,他的效益非常好,很快楊小的中巴車發展到兩輛。幾年之後,懷著想做更大事業的楊小,突然轉讓了收益非常好的中巴車,這讓親友們十分不解。他把僅有的資金集中起來投向煤礦,他吃住在煤礦上,與工人一起吃苦幹活,煤礦的經濟效益也非常好。
幾年之後,楊小又與朋友合作,在外地開設了一個比較大的煤礦。至此,他的事業走向了穩定。楊小白手起家的經歷,在北灣被人們傳誦,成了一個農村青年發家致富的勵誌故事,他也成了當地的名人。
“每次回家,看到家鄉變化不大,心裏非常難過。”楊小說,他雖然在蘭州居住,但是經常回北灣探望老父親,同時家鄉的學校有助學活動就會通知他,每年多次回鄉。
每次回鄉時,他都會四處走走,與鄉親們聊聊天。楊小發現,雖然鄉親們的生活有了較大變化,但是還沒有真正達到小康生活。於是,他萌生了想法:能不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家鄉幹一些事情,帶動鄉親們發家致富?在一次外出考察過程中,他看到養殖魚類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聯系到自己家鄉位於黃河邊,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為何不帶頭做一個養魚場,起一個示範作用。
隨即,楊小著手開始籌辦魚場。鄰近黃河邊,村裏有很多耕地,20多年前還在耕種,後來由於鹽堿上升,無法耕種變成荒地。於是,他和村民訂了協議,將這些鹽堿地轉包下來。聘請省農科院專家,設計規劃建設養魚場。2011年,在鹽堿灘上楊小的魚場開工建設。
6月1日,記者在北灣鎮的天字村看到,黃河邊上一塊塊碧綠的魚塘相連,池中水波蕩漾,時不時有魚兒在水面遊動,在遠山的襯托下,顯出一派田園景色。
楊小給記者演示了一下餵魚的過程,他打開投料機,魚料不斷撒向水面,魚兒們聽到動靜,迅速遊了過來,爭吃食物。記者看到,魚兒已經有近一尺長。楊小說,現在已經有一斤多重了。“能在家鄉做出一番事業,吃點苦不算什麼。”說起創業的艱辛,楊小笑著說,目前已經建成魚池21座,占地330畝,主要養殖鯉魚、鰱魚、鯽魚,去年投放了魚苗,今年已經能初見效益了。目前,已經投資700萬元,總面積為1000畝,規劃3年完成,總投資金額達2300多萬元。
對於目前的成績,楊小並不滿足。他對記者說,魚場邊上是創始於唐代的紅羅寺,有省級文物保護的寺兒灣石窟,他打算將以魚業為基礎,後續還將發展休閑旅遊,開展觀賞、養殖、旅遊一體化,帶動周邊旅遊產業,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