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自以為是的小石斑魚,以為自己總能吃掉漁夫的誘餌後逃之夭夭,但最後還是成為人們的盤中餐這則《伊索寓言》裏的小故事告訴我們,石斑魚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美食。古今所不同之處,是人類的胃口越來越大,加上海水汙染嚴重,石斑魚正日益面臨滅絕的危機。在深圳南澳的海上養殖場,海水汙染導致石斑魚成活率下降;而在香港,有專家學者告誡十年後多達20種石斑魚或將滅亡。這是危言聳聽嗎?曾出現在《伊索寓言》裏的主角,最終會否將變成一個傳說?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饕餮者只知魚的鮮美,何曾想魚本身面臨的困境和漁獵者的辛勞?

5月21日,香港大學太古研究所海洋和淡水生物研究學者薛綺雯公布了一項讓人驚訝的研究成果:全球現存約163種石斑魚中,有12%即高達20種石斑魚正因人類的過度捕撈而面臨滅絕,其中8種在香港銷售的石斑魚,包括西星斑及老鼠斑、龍躉都面臨絕種,而香港紅斑魚更屬極危一類。

石斑魚肉質鮮美似雞肉,被譽為“海雞肉”。然而,大量的捕撈,加上海水汙染日漸嚴重,給這一魚中貴族帶來致命傷害。如紅斑,該品種只出現在南海、韓國及日本沿海區域,過去20年裏數量下滑超過6成。

石斑魚喜歡溫暖的水域,廣泛分布在全球各個地區。以我國常見的青石斑魚為例,它分布於北太平洋、日本、越南、韓國、中國的南海及東海南部區域,常年可捕獲,其中以春、夏季為漁獲的旺季。在石斑魚收獲的季節,我們伴著烈日驕陽乘船出海,探訪石斑魚的家。

海上尋魚:海水汙染石斑成活率低

從深圳南澳雙擁港口坐上快艇,朝海中央開去,不到兩分鐘,就可見大大小小的漁排漂浮在海面上,它們都是私人建立的養殖基地。來自貴州的小夥阿杜守著其中一家,整天和魚打交道,吃睡都在船上。

早上6點,阿杜拿出從同行那裏買來的小魚仔,灑進網箱,一條條石斑魚迅速雲集,搶食“早餐”,濺起的海水弄得阿杜衣衫濕透。無妨,一早起來忙活,阿杜早已是一身汗水。餵到9點,他才休息片刻。

“石斑魚很不好養,品種還是那麼多,成活率很低。”阿杜的姐夫張先生有20多年的養殖經歷,最近才將漁排搬遷到了南澳雙擁港口,“這裏的海水相比要好一些,石斑魚更容易成活”。目前,阿杜養了近三千斤石斑魚,有芝麻斑、青斑、珍珠斑和金錢斑,加上其他的魚,他一共養殖了三萬多斤魚,而每天光購買用來餵食的小魚就要花上兩千多元。“我們不餵飼料,飼料餵出來的魚不好吃,而且有激素。”

石斑魚不是阿杜的主要養殖對象,因為“石斑魚如今太難養了”。阿杜說,每條魚苗的要價在10到20元,都是人工孵化,不過成功率大不如從前,“10年前,成活率在7成左右,如今最多只有4成”。加上石斑魚成長周期長,從魚苗到長大至兩三斤可以出售,至少需要兩年。張先生吐苦水說,如今普及品種明顯降低。10年前,一個9平方米的網箱可養上千斤石斑魚,而今最多只養300來斤。

“海水汙染嚴重。”說起石斑魚面臨的危機,阿杜脫口而出。去年8月一場臺風來襲,水質變得渾濁,他養殖的50多萬元石斑魚因為缺氧窒息而死。“石斑魚對海水質量要求頗高”,張先生道出讓養殖人員頗為頭疼的現實問題,“以前只要放在海裏圈養、定時餵食就好”,如今,每隔半個月到一個月,必須用淡水給石斑魚“洗澡”。由於海水汙染,石斑魚表面經常會長出白色斑點,被漁民們稱為“瘡”,如不及時清洗,石斑魚很快就會腐爛而死。阿杜還常從出海打漁的漁農手上買一些野生魚,但要買野生石斑就沒那麼容易。早晨5點多,打漁歸來的船還沒靠岸,就在半路被人攔截,將野生石斑魚一搶而空,還不是每天都有,要看運氣。漁民捕到野生石斑大多被酒家買走,養殖的大多進入了水產品批發市場。

市場探訪:野生石斑一魚難求

石斑魚易得,而野生石斑難求。深圳羅芳水產批發市場辦公室袁主任告訴我們,這裏銷售的石斑魚,90%以上並非野生,而是人工養殖,“少量來自深圳南澳,大多數來自海南”。每日淩晨3點至7點,是該市場最忙碌的時候,有一些酒店老板,他們來得早,很可能是為了一種水產品而來,那就是“野生石斑魚”,因為野生石斑魚數量有限,稍微來晚點就很難再買到。

石斑魚每斤價格都在百元以上,個別品種甚至高達四五百元。“你還嫌貴,現在想買都買不到啦,”商家對前來的散客吆喝。深圳一海產公司總經理楊澤群走在市場中,指著一家水產批發店告訴我們,“這裏一天銷售的石斑魚,就在兩三千斤。”

而在香港,場景相似。“海雞肉”被港澳同胞譽為“四大名魚”之一,在香港,常見的石斑魚品種包括海星斑、老鼠斑以及龍躉等。當我們徜徉於香港一個菜市場,只聽得魚販的吆喝此起彼伏,一條條鮮活的石斑魚被挑選、宰殺,隨後被帶回家中成為盤中珍饈。今年63歲的老何是香港某住宅區的保安,每天上午收工後他都會順路去街市買些菜回家。采訪當天,他買了一條價值75港元的龍躉,從魚販手中接過宰殺好的鮮魚時,老何笑著說,吃上一條龍躉在他小時候是夢中才可能發生的事,幾十年前像這樣的“貴嘢”有錢人家才能享用的,而如今對於大多數港人而言,石斑魚已成為一道常見的菜肴。

一面是欲壑難填的巨大需求,一面是日漸枯竭的資源供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僅2009年全年,全球食用石斑魚已超過30萬噸,大約有9000萬條石斑魚在餐桌上被吃掉,這個數據較10年前增加了25%。而這9000萬條石斑中的兩成是銷往香港的遊水石斑,在這些供港的鮮活石斑中,更有高達八成是轉銷到內地市場的。就是說,內地每年要在餐桌上吃掉1440萬條的石斑魚!

在深圳海產商楊澤群看來,石斑魚數量和品種的急劇下降,2005年似乎是一條很明顯的分界線,“那時候光野生石斑魚就有七八種,現在野生石斑魚只有兩三種,賣得最多的就是金錢斑。”如今,商家每月能拿到的野生石斑魚只有二三十斤“還要看當月的天氣,有時候一條都拿不到”。

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則相對樂觀。他說豹星斑等一些石斑魚品種的供應確實在下降,但石斑魚物種面臨滅絕風險的說法恐有誇大之嫌。在他看來,香港本地石斑魚供應一直很少,主要是因為價格高昂而導致需求量偏低“批發價每公斤最高可達1500港元。”

深圳一些水產商家的介紹則讓人觸目驚心。石斑魚長大成年往往需要10年左右,然而許多幼魚被捕撈,令數量大幅下降。受商業利益驅動,一些漁民用電捕撈,甚至用稀釋的山埃捕魚,這種藥物對魚苗有著毒殺的傷害,幾乎到了趕盡殺絕的地步。“如果人類不對瀕危的石斑魚進行妥善保育,紅斑等品種將有可能在10年後消失,屆時人們不但無魚可食,石斑魚的滅絕對珊瑚叢的食物鏈造成的威脅也無法預計。”薛綺雯教授痛心疾首地呼籲。

記者觀察

石斑存亡 依靠人心or仰賴科技?

世上本無自以為是的石斑魚,只有欲壑難填的人類。

正如專家所言,要人類停止食用石斑魚,無異於與虎謀皮,但呼籲人們口下留情,放過野生石斑,轉食人工養殖的魚種卻是當下必須。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野生石斑魚的營養價值並不高於人工養殖的魚種,大多數人也品嘗不出二者有何區別。不少人都是由於心理原因作祟,要麼認為野生石斑魚營養價值高,要麼認為物以稀為貴,食用珍品方可體現食家的地位非凡。

但人工養殖也並非康莊大道。石斑魚是典型的雌雄同體雌性先熟魚類,一般的石斑魚在首次性成熟後都為雌性,在高齡的時候才會發生天然的性別轉變。長期以來,石斑魚人工繁育受到雄魚缺乏等問題的影響,人工孵化的魚苗價格不菲,於是更多的人轉而捕撈野生石斑魚苗,再由人工餵養而成,這其實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人工養殖。

另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法,是人類科學在水產養殖上的應用。

2011年3月18日,中山大學和華大基因聯合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據說這將極大推動基因組學研究在水產養殖的應用發展。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華大基因擬在壩光籌建的五大基地集聚區,就包括一個海洋生物研發中心,擬以石斑魚和三斑海馬的分子育種與產業化養殖示範為重點,建設高端水產研究與產業孵化示範基地。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