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野生魚類比建國前減少近一半成水利犧牲品

1937年6月采集於北京豐臺大紅門的中華多刺魚標本。此魚種在2000年前在北京仍多有分布,目前已很少見到。攝影 商華鴿

泡在藥水中的屍體,證明它們曾存在於北京。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魚類標本館大廳的空氣涼颼颼的,彌漫著福爾馬林和酒精的刺鼻味。

一排排比人高的鐵架子上,擺滿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玻璃瓶。裏面泡著形態各異的魚類標本,呈現出同藥液一樣的黃褐色,其中還有民國時期采集的。

穿梭其間的張春光不時拿出一兩瓶,解釋一番。這位從事魚類學研究的研究員,言語間盡是惋惜:“這些寶貝,是歷史的見證。”

2000年至今,張春光等研究人員足跡遍布北京和周邊的水域,進行魚類研究采集。2013年5月,他與副研究員趙亞輝所著《北京及其鄰近地區的魚類》一書中提出,與80年代相比,屬於北京“原住民”的野生魚類有33種,很少見甚至已經見不到了。

這些小生靈賴以生存的水,出了大問題。

水利的犧牲品

曾經,北京的水系河道,暢通至海。

1929年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先後在長辛店、三家店、周口店、沙河等地,調查收集魚類標本。這是中國學者早期展開的對北京及周邊地區魚類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

“鳳鱭。”張春光指著一條側面形狀似刀、尾部極細的標本,告訴《中國周刊》記者。眼前這條已喪失體原色的標本,於1929年采自通州運河。

這種活著時體色銀白的小魚,平時棲息於淺海,並可以經過入海河口進入淡水河,上溯較遠的距離。

而另一條30年代采自通州的鰻鱺標本,看上去有些恐怖:將近四十厘米高的玻璃瓶裏,卷曲蜷縮著一條“大蠕蟲”,因為年代久遠,表皮已經呈現棕褐色。

活體的鰻鱺身形如蛇,生性兇猛。作為一種降海洄遊性魚類,幼鰻春季成群從大海遊至江河口,雌鰻甚至可以逆水上溯數千公裏,達到江河上遊生長。秋季成熟後,再遊回海洋繁殖。

“那個年代,這兩種魚被人工販運、養殖至北京的可能性都很低,可以確認系野生品種。這說明,北京地區當時的水系比較發達,河道水系與海是相通的,水質也很幹凈。”張春光說。

據記載,歷史上曾分布於北京地區的洄遊性、河口性魚類共計五種。

“這些標本,對魚類區系分析有著重要意義,見證並反映了北京河流生態的變遷。”說到這兒,他表情凝重。

1950、1960年代,中國開始第一次水利建設的高潮。北京地區集中修建了官廳水庫、三家店攔河閘、懷柔水庫、十三陵水庫、密雲水庫等大型水利設施。

治理水患、解決農業生產的同時,北京地區通海河流下遊普遍修閘

申明:本站發佈所有文章、圖片資源内容,如無特殊説明或標注,均爲采集或轉發網絡資源。如若本站所發之内容侵犯了原著者或所有權主體的合法權益,可聯絡本站刪除。